【双碳热点】中国首部能源法草案初次审议并征求意见

碳碳实时 2024-04-29 20:06:37

01

中国首部能源法草案初次审议并征求意见

中国能源领域首部基础性、统领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草案)》(下称“草案”)已亮相并向社会征求意见。《草案》旨在加强能源立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解决能源发展中的问题,如消费量快速增加、供给保障压力、能源结构调整、市场体系不健全等。

《草案》共9章69条,内容涵盖能源规划、开发利用制度、市场体系建设、储备与应急制度、科技创新、监督管理等方面。特别强调优先开发可再生能源,合理利用化石能源,推动非化石能源替代,以及优化煤炭开发布局,促进清洁高效利用。《草案》还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投资能源领域,推动能源市场发展,支持公平参与竞争性业务,并建立主要由市场因素决定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该法律草案的出台,标志着中国能源法律体系建设的重要进展,有望在年内正式出台。

02

中国移动董事长:着力推动算力成为像水电一样的社会级服务

4月28日,在2024年中国移动算力网络大会上,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强调了人工智能、数据和算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因素。他指出,中国移动致力于通过创新驱动自身转型和产业发展,目标是构建一个以算力为中心、网络为根基、智能为引擎的算力网络,实现算力像水电一样的社会级服务,即“一点接入、即取即用、按需调度”。

中国移动已在基础设施、技术能力和产品服务方面取得领先,包括建设全球最大的“IPv6+”骨干承载网和实现400G全光骨干传送网的规模商用。此外,推出了云手机、云电脑等产品,并提供东视西渲、东数西训等20余项服务样板。杨杰还提到了算力基础设施的三个发展趋势:算力多元化、算网一体化和全域AI化。在全域AI化方面,人工智能将重塑算力基础设施的服务形态和运营模式,推动算力基础设施负载向AI原生应用转变,并形成资源全局感知、自然语言交互等AI原生能力,提高算力供给水平,促进全社会的“人工智能+”应用创新。

03

重庆2024年氢燃料汽车补贴最高600万!

重庆市经信委近日发布《重庆市2024年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出,给予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奖励,对2024年内销售量达50辆及以上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全新车型,每款车型给予一次性新产品开发奖励200万元,单个企业年度奖励额度最高不超过600万元。给予通行便利支持,在重庆市注册登记的中型厢式、中型封闭式及轻型氢燃料电池货车,不受城市货车限行限制;氢燃料电池汽车不受中心城区高峰时段桥隧错峰通行规定限制。

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提出,2024年1月1日起,对纳入全市整体规划并建成运行的加氢站,按建设实际投资(不含土地成本)的30%对加氢站投资主体进行补贴,单站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并延续给予加氢站运营补贴,对氢气终端销售价格不高于25元/千克的加氢站,按照年度累计加氢量,给予30元/千克、单站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运营补贴。

04

中远海运港口发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方案》

打造绿色低碳“新名片”,建设绿色低碳智慧“美丽港口”。4月25-26日,中远海运港口在公司2023年度科技创新大会暨第一届“绿色数智”大会上,正式对外发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方案》。四个部分:公司基本情况、路线和任务、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

近年来,中远海运港口不断推进绿色低碳港口研究建设,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深挖绿色低碳港口发展的潜力,以积极的姿态参与港口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绿色低碳智慧”港口。

中远海运港口下一步将继续注重技术创新产品化,在产品打磨上重点关注“系统性、适应性和可复制性”,在运营效果与成本上取得领先,将绿色低碳智慧港口建设从“盆景”变为“风景”,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作出贡献。

05

衣服可为电子设备充电!纤维电池技术取得新突破

近日,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在高性能纤维电池及电池织物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开发出柔软透气、可储存能量的纤维电池,能为手机、手表等电子设备供电。该技术解决了高分子凝胶电解质与电极界面稳定性差的问题,并实现了纤维电池的连续化构建方法,制备出高安全性、高储能性能的纤维电池。

团队从爬山虎与植物藤蔓缠绕的自然现象中获得灵感,设计了具有多层次孔道的纤维电极,通过单体溶液聚合生成高分子凝胶电解质,与纤维电极形成稳定界面,提升了储能性能。所制备的纤维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达到128瓦时/公斤,具备优异的耐变形能力,能为无人机等大功率设备供电。

此外,团队建立了纤维电池中试生产线,实现每小时300瓦时的产能,相当于可同时为20部手机充电。制备的大面积纤维电池织物在各种极端条件下均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该纤维电池技术有望应用于消防救灾、极地科考、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06

北极永久冻土已成温室气体净来源

瑞典和美国科学家对北极地区所有三种主要温室气体进行评估,发现北极永久冻土区域向大气排放的碳比吸收的碳多,导致地球进一步变暖。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全球生物化学循环》杂志。

在最新研究中,北欧区域研究所团队发现永久冻土区从碳汇转变到碳源。2000年至2020年间,该地区每年排放1.44亿吨碳。该地区同期还排放了甲烷,以及每年排放300万吨氮,其中部分以一氧化二氮的形式排放,这是一种更强大的温室气体。研究人员表示,永久冻土地区是大气温室气体的一个新来源,现有全球气候模型没有完全考虑到这一点。

07

生态环境部: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生态环境部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拥有3.3万个监测站点,有效提升了监测质效和技术能力,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

生态环境部已出台实施意见,加快建立现代化监测体系,并部署了“加快构建与美丽中国建设相适应的监测体系、提升精准分析和预测能力、提升从山顶到海洋一体化监测能力、提升监测科技支撑能力、提升监测监管能力”这五方面的重点工作。同时,今年环境部将组织第三届监测大比武活动,以赛促训、以训促学、以学促干,以高昂的斗志、精湛的技艺、过硬的作风,保障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

08

全球风电进入加速增长期

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的《全球风能报告2024》显示,2023年全球风电行业新增装机容量达117吉瓦,创历史新高,其中陆上风电占106吉瓦,海上风电新增10.8吉瓦。中国在全球陆上和海上风电装机增速中均居首位。尽管风电行业进入加速增长期,但面临政策、经济环境等挑战,需要更大力度推动产业发展,并建立健康、安全的全球风电产业链。

报告指出,尽管新兴经济体风电发展迅猛,发达国家增速有所放缓。全球风电装机增长高度集中,未来需改善市场框架扩大规模。同时,风电产业需增加投资,新兴市场具有巨大潜力,可为全球带来更大的清洁能源需求和经济增长动力。 产业链合作成为关键,全球风电产业预计在2029年实现下一个“太瓦里程碑”。为实现气候目标,全球每年新增风电装机量需从117吉瓦增加到320吉瓦以上。面对宏观经济环境、供应链脆弱等挑战,报告建议各国调整风电政策,推动电网投资,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关注新兴技术,鼓励技术创新,并加强全球风电供应链合作,避免贸易摩擦威胁气候目标和能源安全。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