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小编在一篇文章里提到日本电影《最后的武士》。这部电影是根据日本历史上的西南战争为背景创作并拍摄的。在日本历史上,西南战争被视为武士集团的一次反扑,不过,是失败的反扑。
关于西南战争的始末,还得从日本的倒幕运动说起。
1、倒幕运动在世界历史上,日本社会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社会。因为日本社会存在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武士集团。同时,日本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二元制模式:一方面,日本有天皇,天皇领导朝廷,朝廷里有公卿。但是,不论是天皇还是朝廷、公卿,其实都不掌握实权,在天皇、朝廷这个体系之外,又存在幕府将军和幕府机构,而这才是真正能对日本发号施令的机构。
当然,天皇和公卿其实也不甘心大权旁落,但是,幕府将军是武士集团的首脑,而武士集团掌握日本的武装力量。这就意味着,天皇和公卿没有武装力量的支持,想夺权也只能靠做梦。
但是这一切,在近代的时候,发生了改变。
当时美国军舰抵达日本,逼迫日本德川幕府对美国实行开放。德川幕府通过荷兰人,对美国的实力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德川幕府无奈之下答应了美国人的条件。之后英、俄、荷兰等列强也组团来掠夺日本。
其实在这之前,清朝也遭遇了类似的情况,在列强掠夺之前,家底雄厚的清朝也爆发了内乱。而日本家底单薄,在洋人的掠夺之下,莫说普通老百姓,就算是地位差一些的武士,也感觉生活出现了问题。
所以,不少武士们也觉得,德川幕府应该被推翻。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倒幕运动爆发。德川幕府眼看大势已去,只好宣布把大权还给天皇和朝廷。
2、武士们的盘算德川幕府虽然推翻了,但是武士们却分成了两派。
一派认为日本想要实现强大,就得面对现实:即学习洋人文明和技术,对日本进行改革,这样日本就可以缩短和洋人的差距,最终不再被洋人掠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派,其实就是日本的维新派。
但是也有一派的主张恰恰相反:他们推翻德川幕府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德川幕府出卖了日本的利益,而德川幕府同美国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时候,孝明天皇是坚决反对向洋人低头的。因此武士们对孝明天皇和朝廷有了好感,认为如果朝廷掌权,必然能把洋人都赶出去,到时候日本武士依旧可以过着岁月静好的生活。
当然这两派主张是不可调和的。因为前者的利益诉求是保证武士的特权,后者的利益诉求则是仿照普鲁士这些国家对日本进行改革,改革的结果就是武士会损失一些权益。
因此,当矛盾不可调和,自然也就是谁拳头硬,谁就能掌握主导权。所以在这个背景下,西南战争爆发了。
3、西南战争在幕府时代的日本,当兵是武士的特权。明治朝廷也知道,想推行改革,不掌握武装力量不行,同时,武装力量不占优势也不行——虽然明治朝廷得到了部分武士的支持,但还远不足以弹压反抗力量。所以明治朝廷推行义务兵制度:即所有的日本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都有当兵的义务。
西乡隆盛,在当时被视为武士的领袖。因为倒幕战争中,西乡隆盛为日本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西乡隆盛是主张驱逐洋人,恢复闭关锁国的制度。而明治朝廷是主张革新的。所以,西乡隆盛作为明治朝廷昔日的功臣,也因为利益问题而成为明治朝廷的对立面。
西乡隆盛认为:德川幕府丧权辱国应该推翻,但是明治朝廷居然打算学洋鬼子,更得推翻。于是西乡隆盛在萨摩藩地盘上组织武装力量,作为和明治朝廷叫板的本钱。
明治朝廷于是派兵镇压。很多人往往存在这样的印象:认为明治朝廷的武装是近代化的,而武士是旧时代的武装。所以西乡隆盛的武装应该不堪一击。但现实并非如此。西乡隆盛的部下很多都是久经沙场的武士,而且当时支持者还不少,反倒是明治朝廷的军队普遍不具备太强的实战能力。所以战争初期,西乡隆盛一度占据优势。甚至西乡隆盛还计划攻破东京。不过,随着战争的持续,旧武士虽然能打,但毕竟战刀比不得西洋枪炮,而明治朝廷的军队在实战中,也可以实现战斗力的锻炼。所以逐渐战争局势发生变化,西南战争以西乡隆盛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