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王氏两兄弟,挥金如土时有多辉煌,人走茶凉后就有多落魄!

智慧侃情感 2024-11-03 03:26:34

谁能想到,曾经叱咤风云的华谊兄弟,如今也会沦落到"卖家当"的地步?

2023年底,华谊兄弟的财报再次亮起红灯。4年累计亏损63亿,这个数字让圈内外都倒吸一口凉气。要知道,这可是曾经市值高达900亿的影视帝国啊!可现在,市值直接跳水到64亿,这落差,简直比他们拍的电影还要狗血。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这句话用在华谊兄弟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可谁又能想到,这个曾经的"明星制片厂",如今却沦落到要靠变卖家当续命的地步?

王中军,这位华谊的掌门人,不得不忍痛割爱,把自己珍藏多年的艺术品拿去拍卖。那些年,他可是豪掷3.77亿买梵高的《罂粟与雏菊花》,1.85亿拿下毕加索的《盘发髻女子坐》。现在呢?全都要低价出手,换取救命的现金流。

不仅如此,公司还在大量裁员止损。那些年华谊签下的陈道明、任泉、李冰冰、黄晓明,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大牌?可现在呢?公司连基本运营都难以为继。

有人说,这是时代抛弃了华谊。可细想想,到底是时代抛弃了华谊,还是华谊抛弃了初心?

回望华谊的发展轨迹,从最初的电视剧起家,到后来的电影王国,再到如今的债台高筑。王氏兄弟的这场"影视圈创业史",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从巅峰到谷底"的商业案例。

站在2024年的时间节点上,看着华谊兄弟的股价一路跌跌不休,不少业内人士都在担忧:这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还能撑多久?

要知道,在娱乐圈这个大染缸里,今天你是顶流,明天可能就是过气网红。华谊的没落,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一个靠明星、IP、资本堆砌起来的商业帝国,如果失去了内容创作的初心,终究会被时代所淘汰。

毕竟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光靠情怀可是不够的。没有好的作品,再大的IP也会成为泡沫。这,或许就是华谊兄弟最惨痛的教训。

说起华谊的崛起,就不得不提一个人——冯小刚。

1998年,这位后来被称为"贺岁片之王"的导演,当时还是个"空有剧本无人投"的苦主。而王氏兄弟,刚刚靠着《罪证》《心理诊所》《永恒恋人》这些电视剧小赚了一笔,正琢磨着要不要进军大银幕。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天生一对"吗?

于是乎,王氏兄弟和冯小刚来了个"一拍即合"。这一合作,直接让华谊开启了自己的"票房自由"模式。

《没完没了》《刮痧》《天地英雄》,一部接一部的好片子,不仅让冯小刚成功上位成为知名导演,更是让王氏兄弟在电影圈站稳了脚跟。要知道,在那个国产电影还没这么卷的年代,能有这样的成绩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但凡事都有个起点。回头看看王氏兄弟的创业路,也是颇有传奇色彩。

当初王中磊提出要开影视公司的时候,正在美国留学的王中军一开始可是泼了冷水的。"钱从哪来?"这可不就是每个创业者都要面对的终极拷问嘛!

但是人家王氏兄弟是真的有商业头脑。他们没有一上来就梭哈电影,而是选择了先拍电视剧积累资金和口碑。这种稳扎稳打的风格,放在现在的"快餐式"创业环境里,都算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了。

要说这段时期是华谊最务实的黄金岁月也不为过。没有后来那些花里胡哨的资本运作,没有铺天盖地的多元化扩张,就是简简单单地专注于内容创作。

这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老话:守得住繁华,耐得住寂寞。可惜的是,在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后,王氏兄弟似乎渐渐忘记了最初的那份初心。

要不是亲眼所见,谁能相信,这对曾经把"稳字当头"写进企业DNA的兄弟,后来会把公司带向一条如此跌宕起伏的道路呢?

说起华谊最风光的日子,就不得不提"三马"的加入。马云、马化腾、马明哲,这三位商界大佬的光环加持,一度让华谊成为了娱乐圈的"顶流"。

王中军当时可是豪言壮语:"我现在有了三个神一样的队友!"啧啧,这话说得,那叫一个意气风发。可谁又能想到,这看似强强联手的"神仙阵容",最后却变成了一场梦幻泡影。

有了资本的加持,华谊兄弟可算是彻底放飞自我了。

先说王中军,这位曾经的军人之子,在发迹后愣是玩出了个"艺术收藏家"的新人设。3.77亿拿下梵高的《罂粟与雏菊花》,这还不算完,转手又用1.85亿买下了毕加索的《盘发髻女子坐》。前前后后,光是能统计到的拍卖记录,就砸进去了八个亿!

但这还不是最败家的。这位爷为了圆自己的"马场梦",一口气投了3000万建了个300亩的马场,又花了将近两个亿买了60匹纯血名马。这操作,简直就是在演《霸道总裁的豪门生活》啊!

再说王中磊,这位弟弟就更有意思了。人家哥哥玩艺术品,他倒好,专注于"欣赏艺术品级别的美女"。霍思燕、周迅、舒淇、安以轩...但凡是华谊旗下的漂亮女演员,都和他传出过绯闻。

这不禁让人想起杨幂那句经典台词:"你想要人家捧红,你想要人家的资源,总得付出点什么?"啧啧,这话听着怎么这么耐人寻味呢?

当然了,王氏兄弟也不是光顾着享受。他们还玩起了资本运作,跟三位马总搞起了股份联合。在他们看来,有了这三位资本大佬的加持,华谊还不是要起飞?

可惜啊,天有不测风云。这看似固若金汤的商业帝国,却在一次次的挥霍和决策失误中,渐渐露出了裂痕。

说到底,再厉害的企业,也经不起这么造啊!更何况后来还碰上了房地产寒冬,"三马"的退潮,简直就是把华谊往死里打。

想想那些年王氏兄弟的挥金如土,再看看现在的债台高筑,还真应了那句老话:大厦将倾,往往始于细微之处。这可不就是华谊的真实写照吗?

说起华谊的转折点,2010年绝对是个绕不开的时间节点。

那一年,王氏兄弟仿佛中了"多元化"的魔咒,恨不得把所有热门领域都占一遍。房地产?上!酒店歌舞会?干!游戏产业?来!甚至还要跟腾讯合作搞游戏。

这操作,简直就像个新手玩家,看到啥项目都想梭哈一把。可问题是,你华谊是靠拍电影起家的啊!这样四处出击,不就成了那句老话:"样样都想做,样样都不精"?

果不其然,这些投资项目一个比一个惨。尤其是房地产,赶上了行业寒冬,一堆房企暴雷的节骨眼上,华谊这边可不就是"雪上加霜"吗?

更要命的是,马云、马化腾这些曾经高调入场的资本大佬,也开始纷纷偃旗息鼓。失去了强大外援的华谊,就像是被抽掉了"定海神针",摇摇欲坠。

要说最致命的,还是人才的流失。

那些年,华谊可是实打实的"明星孵化器"。陈道明、任泉、李冰冰、黄晓明,哪个不是响当当的大牌?可是等这些艺人都红了之后,纷纷选择了"单飞",自立门户。

这下好了,曾经群星璀璨的华谊,现在是真的没几个能挑大梁的演员了。想靠拍电影翻身?连主角都找不着,拿啥翻身?

回头看看,这不就是典型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吗?

当初靠着精准的市场嗅觉和果断的投资眼光,王氏兄弟在影视圈闯出了一片天地。可到了后来,偏偏是这种"想干就干"的冲动,把他们带上了一条不归路。

说白了,这就是典型的"成功综合征":觉得自己啥都能干,啥都能赢。可现实哪有那么好说话?不熟悉的领域硬要去碰,这不是在玩火吗?

2023年底的财报又一次报亏,这让圈内外都不禁要问:华谊这块金字招牌,还能撑多久?

或许,这就是商业世界最残酷的地方。当你站在风口浪尖的时候,一个决策失误,就可能让你从神坛跌落谷底。华谊的故事,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

让时光倒流到1960年,那时的王中军,还只是个对绘画充满热爱的军人之子。

谁能想到,这个从小对画画情有独钟的北京男孩,后来会成为影视圈的风云人物?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1976年,还没读完初中的王中军,就被送进了军营。

在部队待了整整六年,这段经历给了他铁一般的纪律和执行力。退役后,他进了国家物资总局的出版社,负责美术设计和摄影。这工作,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薪水待遇还不错,日子过得也舒坦。

可是,90年代的改革开放浪潮一来,王中军坐不住了。这个曾经的军人,在永乐文化发展总公司当上了广告部经理,但他并不满足。

1989年,他做了个惊人的决定:放弃高薪工作,去美国读书。最后在纽约州立大学拿下了大众传媒的硕士学位。

就在这时,他收到了弟弟王中磊的来信。比他小十岁的王中磊,从小就迷电影,1990年就开始琢磨着要开影视公司。当时在美国的王中军泼了他一盆冷水:"钱从哪来?"

可这话说归说,1994年,王中军还是带着一笔资金回国了。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一个主外交际,一个主内创作,华谊就这么起步了。

站在2024年回望这段历史,不得不感叹命运的神奇。如果当初王中军没去美国深造,如果王中磊没有那个影视梦,现在的华谊可能根本就不会存在。

可惜的是,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当年那个怀揣艺术梦想的军人之子,如今不得不变卖自己的艺术品收藏还债;当年那个想要拍好电影的热血青年,现在的公司却频频爆出负面新闻。

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老话:"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但转念一想,与其说是时代抛弃了华谊,不如说是华谊迷失了自己。当初那个专注于电影事业的初心,在名利场中逐渐被稀释;那个为艺术而生的梦想,最终被商业利益淹没。

这或许就是给所有创业者最大的警示: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终究还是得靠本事稳稳地落地。不然,天上飞得再高,摔下来也会摔得更惨。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