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围:吴诚忠旅被国军围困,当地一川军拍胸脯请缨:交给我

崔以安沧桑史 2024-10-30 13:36:54

中原突围:吴诚忠旅被国军围困,当地一川军拍胸脯请缨:交给我

1946年深秋,中原大地硝烟弥漫。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誓要一举歼灭李先念的中原野战军。在这场生死较量中,吴诚忠旅担负起为主力突围吸引敌人的重任,却不料在安徽岳西一个偏僻山村陷入重围。就在解放军准备血战到底的紧要关头,一位不速之客的出现改变了战局。他是当地最大的地主,更是一位身份特殊的川军老将。令人意外的是,这位曾在国民党军中担任要职的将领,却主动请缨要帮助共产党军队突围。在那个山雨欲来的时刻,这位川军老将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办法,能够说服国民党军队放走一支被重重包围的解放军?

一、蒋介石的围剿计划

1946年9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最高军事会议。会上,他拍着桌子说:"中原解放区是共产党的软肋,必须趁他们立足未稳之际,一举拔掉这个钉子!"随即,他调集徐州、开封、郑州三地驻军,组成了一支庞大的进剿部队。

这支部队由黄维、刘汝明、李默庵三个集团军组成,总兵力达到30万人。其中不乏王牌部队,如黄维的整编74师,这支部队装备精良,曾在缅甸战场上与日军激战,是蒋介石的王牌之一。刘汝明的整编25师则是由德国教官训练的精锐,在抗战时期屡建战功。

相比之下,李先念指挥的中原野战军仅有6万人马,且多为新编部队。他们刚从鄂豫皖解放区转移到中原地区不久,部队尚未休整,许多士兵还穿着草鞋。武器装备更是短缺,每个战士平均只有5发子弹。

蒋介石的计划是:李默庵部从开封向南推进,刘汝明部从郑州向东南方向包抄,黄维部则从徐州向西北挺进。三支大军形成钳形之势,将中原野战军围困在信阳至商丘一线。

为了确保这次围剿的成功,蒋介石还在军需供给上下了血本。他命令军需部从美国援华物资中调拨了大批军用物资,包括2000辆汽车、100门火炮和数百万发子弹。这些装备由美军顾问团监督,专门用于中原战役。

然而,蒋介石没有料到的是,李先念早已看穿了他的意图。9月底,李先念在新县一带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命令皮定均率领一个旅假扮主力,向东佯动,吸引国民党军队注意力。主力则趁机向西突围,转移到更有利的位置。

这个计划初期确实奏效。刘汝明和李默庵两部跟着皮定均部队在信阳山区兜圈子,黄维部也被调往东部增援。但好景不长,到10月中旬,国民党军队发现上当后,立即调转方向,再次对中原野战军形成合围之势。

就在这危急时刻,吴诚忠旅奉命担任断后任务。他们进入安徽岳西山区,准备在这里吸引敌人火力,为主力部队争取宝贵的转移时间。谁也没想到,在这个偏僻的山区,一场改变战局的戏剧性转折即将上演。

二、川军将领胡之杰的人生轨迹

1890年,胡之杰出生在安徽岳西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在私塾读书,19岁时便在当地开办了一所私塾。在教书期间,他经常与来往的商人和文人交谈,了解到全国各地的局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胡之杰毅然放下教鞭,加入了川军。

在川军中,胡之杰从一名普通士兵做起。由于他识文断字,被分配到军需处工作。当时川军的军需管理混乱,账目不清。胡之杰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军需物资管理制度,使军需补给更加规范有序。这一创举引起了上级的注意。

1916年,川军进行整编,胡之杰因表现出色被提拔为连长。在随后的军阀混战中,他表现出过人的指挥才能。特别是在1920年的一次战役中,他率领一个连的兵力,利用地形优势,以寡敌众击退了进攻部队,保护了军需仓库安全。这次战斗让他在川军中声名鹊起。

到了1927年,胡之杰已经升任川军第一师师长。在他的治理下,第一师成为川军中少有的正规化部队。他要求士兵每天练习识字,还从成都请来教员教授军事理论。这在当时的川军中是非常罕见的。

然而,胡之杰的成功引起了蒋介石的警惕。1932年,蒋介石以"整编军队"为名,将胡之杰调往南京参谋本部任职。表面上这是升迁,实际上是将他架空。在参谋本部,胡之杰提出了多份军队改革方案,但都被束之高阁。

参谋本部的工作让胡之杰深感失望。他发现,在这里真正说了算的是黄埔系和德械师的将领。即便他提出的建议再好,也无人过问。有一次,他提出了一份改进军需供应的详细方案,却被一个黄埔毕业的年轻参谋随手丢在了角落。

193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胡之杰看清了自己的处境。当时参谋本部开会讨论军队整编问题,一位黄埔系将领公然说:"杂牌军就是杂牌军,整编也还是杂牌。"这句话虽然不是针对胡之杰,但他听在耳中异常刺耳。

1936年初,胡之杰以健康原因辞去了参谋本部的职务,回到了家乡岳西冶溪。他将积蓄购置了一些良田,过起了地主生活。与其他地主不同,他实行减租政策,佃户的租金比其他地主要低三成。他还在村里建立了义学,让佃户的子女免费读书。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46年深秋,一支解放军的到来,让这位隐退的川军将领再次站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三、危机与转机的交织

1946年10月15日傍晚,吴诚忠旅的先遣部队进入冶溪村。这支部队原本打算在村外露营,但突如其来的暴雨让他们不得不寻找庇护所。村民们指引他们来到了村里最大的院落——胡家大院。

胡家大院由三进院落组成,占地近千平方米,是方圆百里最大的民居建筑。院内粮仓、马厩一应俱全,正好可以容纳一个营的兵力。让解放军官兵没想到的是,这座大院的主人胡之杰竟然主动打开了大门,并安排人手张罗起热水和饭食。

吴诚忠旅的政委立即向胡之杰出示了解放军的土地政策文件。按照规定,地主的合法财产受到保护,但必须执行减租减息。胡之杰听完后笑着说:"我这里的租金本就比别处低三成,和贵军的政策倒是不谋而合。"

这时,村里的佃户陆续来到大院,主动为解放军送来粮食和蔬菜。原来,胡之杰在当地素有"善地主"的美誉。他不仅减租,还在去年灾荒时开仓放粮,救助了不少贫苦农民。因此,当地百姓对他颇为拥戴。

更让解放军意外的是,胡家大院还是当地"义和会"的秘密聚会场所。义和会是一个民间组织,成员多为退伍军人和乡绅,在当地颇有影响力。胡之杰虽然不是会首,但因其军人背景,常常为会里出谋划策。

就在解放军驻扎胡家大院的第二天,义和会的几位骨干成员来访。他们带来了一个重要消息:国民党军队已经控制了周边各个要道,正在布置重兵合围。按照他们的估计,最多三天,这支解放军就将陷入重围。

胡之杰通过义和会的关系网,很快摸清了国民党军队的部署情况。包围圈的西面是他曾经共事过的川军老部下傅毅所部,北面则是另一位老相识祝顺鲲的部队。这两支部队虽然现在隶属国民党建制,但军官多是川军出身。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胡之杰主动向解放军提出,愿意协助他们突围。他的计划是:利用义和会的关系网,先接触傅毅和祝顺鲲,劝说他们放开一条通道。同时,动员当地百姓准备船只,为解放军渡河做准备。

这个提议让解放军指挥员陷入两难。一方面,他们需要胡之杰这位老军人的帮助;另一方面,他们也担心这是不是一个圈套。但此时的形势已经不容他们多做犹豫,国民党的包围圈正在逐步收紧。

最终,在佃户们的担保下,解放军决定接受胡之杰的建议。当晚,胡之杰便派出了义和会的成员,分头与傅毅、祝顺鲲取得了联系。一场惊心动魄的突围计划就此展开。

四、智取突围路

10月18日凌晨,胡之杰的义和会联络员带回了好消息。傅毅和祝顺鲲同意在西北方向留出一条通道,但要求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突围,否则他们将无法向上级交代。这个消息让解放军看到了希望,但突围计划的具体实施却面临着诸多困难。

首先是情报的准确性问题。为了验证傅毅和祝顺鲲的诚意,胡之杰派出了多名义和会成员,装扮成流民,实地查看了西北方向的兵力部署。他们发现,傅毅确实已经将部队向两侧移动,在中间留出了一条约三公里宽的空当。

其次是渡河问题。要突围就必须渡过澜河,但10月的澜河水位暴涨,河面宽达百米。胡之杰立即组织义和会成员,连夜从周边村庄征集渔船。到天亮时,他们已经在预定的渡河点集结了二十多条大船。

第三个难题是如何转移装备。解放军除了要转移近千名伤病员,还要运送大量武器弹药。胡之杰提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让佃户们赶着牛车,装运稻草,将武器弹药藏在稻草下面。这样既能掩人耳目,又可以加快转移速度。

10月18日中午,突围准备工作基本就绪。胡之杰又想出一个声东击西的主意:让义和会成员在东南方向制造烟火,佯装解放军要向那个方向突围。这个计策果然奏效,国民党军队立即加强了东南方向的防守。

下午三点,突围开始。解放军分成三个梯队,由胡之杰的义和会成员带路。第一梯队是伤病员和重要装备,装在牛车上,由佃户驾驶;第二梯队是主力部队,携带轻武器徒步前进;第三梯队是掩护分队,负责断后。

为了掩护突围,胡之杰还安排了一出好戏。他让义和会成员在村里大摆酒席,名义上是为了庆祝秋收。酒席上,他们大声谈笑,还放起了鞭炮,这些声响成功地掩盖了部队转移的动静。

突围队伍走出村子后,遇到了第一个难关。前方有一个国民党的检查站。胡之杰早有准备,他让一个曾在国民党军中当过文书的义和会成员出面,出示了一份盖有公章的通行证。这份通行证是他们提前仿制的,上面的印章是用萝卜刻的。检查站的士兵看了看通行证,挥手放行。

到了渡河点,二十多条渔船已经准备就绪。船家们都是义和会成员的亲友,他们熟悉水性,知道哪里水浅可以趟过,哪里有暗流要绕开。在他们的帮助下,解放军顺利完成了渡河。

天亮时分,最后一批解放军安全通过了傅毅部队预留的通道。这时,东南方向的战斗声仍在继续,国民党军队仍被声东击西的计策所迷惑。当他们发现上当时,解放军已经与主力胜利会师。

五、晚年从政之路

解放军突围成功后,胡之杰的处境变得微妙起来。国民党方面已经察觉到他在这次行动中发挥的作用,派人传讯要他去南京"说明情况"。与此同时,当地的地下党组织则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参与地方工作。

1947年初,在权衡利弊之后,胡之杰选择了留在家乡。他以年迈体弱为由,婉拒了南京方面的传唤。同时,他开始配合地下党的工作,将义和会改组成农民互助会,成为当地农民运动的重要力量。

1948年秋,胡之杰主动向当地政府提出,将自己的大部分土地捐献出来,建立合作农场。这个提议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在他的带动下,冶溪村的其他地主也纷纷效仿,使得这个地区的土地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1949年4月,解放军占领安徽全境后,胡之杰被任命为冶溪区农会主席。他利用自己的军事经验,组织民兵队伍,协助解放军清剿残匪。在他的领导下,冶溪区的治安状况迅速好转。

1950年,胡之杰又被推选为岳西县政协委员。在政协会议上,他提出了多项建议,包括改善农村教育、发展农村经济等。特别是他提出的"退伍军人回乡创业计划",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采纳。

1952年,已经62岁的胡之杰又接受了一项新的任务:担任岳西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顾问。他发现,许多农业技术人员虽然有专业知识,但不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于是,他经常带着技术人员下乡,实地了解农民的困难,帮助改进农业技术。

1955年,胡之杰创办了冶溪农民夜校。他将自己的大院改造成教室,请来退休教师义务授课。夜校不仅教授文化知识,还传授农业技术。短短几年间,全村的农民识字率显著提高。

1957年,胡之杰开始着手整理自己的从军经历。他将自己在川军时期的见闻和经验编写成册,留给当地档案馆保存。这些资料后来成为研究民国军事史的重要史料。

1960年,胡之杰因病住院。在病榻上,他仍然关心着农村工作,写下了《农村工作建议书》。这份建议书中,他特别强调要重视农民的实际困难,反对形式主义。

1962年春,胡之杰在冶溪村的家中去世,终年72岁。按照他的遗愿,他的藏书全部捐给了村里的夜校,他的大院也改建成了村民活动中心。在他的骨灰安葬仪式上,前来送别的村民排起了长队,显示出他在晚年从政期间赢得的民心。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