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新中国第一月光族,1亿稿费不够花?管家说出了真相

强强谈历史 2024-07-03 15:17:09



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主席逝世。

然而不久后,很怪异的事情出现了。

有人说,作为国家领导人,毛主席的稿费高达一亿元。

有人借此发散思维,那么多稿费,毛主席和后代们的生活该是极尽奢侈。

这些流言喧嚣至上,一度给毛主席的名誉带来很大损失。

2013年12月26日,在毛主席诞辰120周年之时,当时贴身照顾毛主席的工作人员吴连登出来说了一番话。

众人惊觉:原来我们对毛主席的误解太深了,尤其是稿费方面。

因为,他非但不如传闻那般有钱,反而还是个月光族!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他的钱究竟去了哪?

1990年,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在中南海地下室中,进整理毛主席生前遗物。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整理,工作逐渐接近尾声。

正当他们准备返回韶山时,中央警卫局一位同志指向了墙角的一堆看似无关紧要的“废纸”,提出了一个看似随意的问题:“这些东西,你们要不要看看?”

起初,这些被随意堆放、颜色泛黄,还覆盖着灰尘的纸张,并没有引起大家注意。

然而,随着纪念馆工作人员的翻看,开国第一家庭的经济状况也被众人所知。

原来这堆“废纸”,竟是毛主席在世时的生活账本,记录着他从1952年到1977年1月长达25年的家庭财务状况。

账本内容非常详尽,小到几分钱的火柴盒,大到几千、几万元的人际往来,都一一记录在案。

例如,在1968年1月的一份报表上,清晰记录着当月的支出情况:

月房租费125.02元,送王季范、章士钊4400元,12月、1月党费40元,日用消费品92.96元,液化气9.6元,伙食659.13元。

工作人员也好似发现了新大陆。

经过仔细分类后,他们共整理出生活收支账目表11份,其中日常杂费账本4本,粮食账本2本,物品分类账本2本。

1994年,这些账本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随着毛主席账本的公开,人们对他老人家的崇敬更深了。

因为,在这些账本中,我们丝毫看不到奢侈和浪费,看到的都是节俭和自律。

毛主席的生活,简单而朴素,他的财务管理,严格而有序。

作为国家领导人,他并没有利用职权为自己或家人谋取私利,而是将每一分钱都用在了该用的地方。

总观他的账本,他的家庭开支一共有五项:

房租、接济、日用、伙食、党费。

看到这里,很多人就迷糊了。

“啊,贵为国家领导人,怎么毛主席还要交房租啊?”

没错,毛主席一家人居住的房子确实是租的。

在那个按需分配的计划经济时代,毛泽东主席本可以按照国家规定,获得一处属于自己的居所。

但他却选择了放弃这一权利。

终其一生,都以租赁的方式居住在中南海的住所中。

他的居所里,从床铺、沙发到地毯,再到各种家用电器和日常用品,无一不是租来的。

毛主席每月都要为这些租赁物品支付费用,冬天还要额外支付取暖费。

所有这些加起来,每月大约需要支付125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尽管作为国家领导人,毛主席在中南海的居住完全是为了工作便利,他完全有理由不支付租金。

但面对这样的特权,毛主席却坚决拒绝。

他曾向不解的工作人员解释说:

“我作为主席,所用所住都是国家的财产,怎能不支付费用呢?如果我不交钱,那不就是白白占用国家的资源吗?这样的行为,与那些贪婪的地主老财有何区别?”

一句话,就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感受到了他的高风亮节。

再来说家用和饮食。

他对自己和家人要求很严格。

毛主席自己的衣物,大多简单而实用。

他的衣柜里,除了几套正式场合穿着的中山装外,其余的衣物大多布满了补丁。

他最喜欢穿的就是自己的那件白睡衣,即使已经穿了很多年,毛主席也不舍得换新的。

吴连登回忆说,毛主席的一条毛巾被上,竟然打了整整74个补丁,而且即使这样,他也不愿意更换,这在当时的领导人中,确实是极为罕见。

饮食方面,毛主席同样保持着简朴的风格。

他的餐桌上,通常只有四菜一汤,荤素搭配,简单而健康。

他的餐桌上,很少出现山珍海味,更多的是家常菜,如炒青菜、炖豆腐等。

红薯、杂粮、青菜是餐桌上的常客,偶尔的红烧肉,已是他最大的奢侈。

吴连登提到,毛主席从未对菜品发表过任何意见,也几乎不主动表达自己的饮食偏好,总是顺其自然,简单生活。

这种饮食习惯,不仅体现了毛主席对健康的重视,更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态度——不追求奢华,只求简单、健康。

可别看毛主席这么严以律己,他在对待身边人时确非常慷慨,每当听说有人遇到困难,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用自己的收入去帮助他人。

1964年,吴连登家中发生火灾,房子悉数被烧毁。

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并未多说什么,也没有假惺惺的表示同情,只是让人在信封里装了300块钱,转交给吴连登。

这份默默的关怀和帮助,让吴连登深感温暖。

除此之外,他还特别喜欢将公家的事情当成了自家事,经常用自己的钱去补贴公家的支出。

原本,毛泽东主席的工资是510元。

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内忧外患严重,经济困难,他毅然决定与人民共克时艰,主动降低自己的工资,调至404.8元。

这一举动,在当时或许有人觉得不过是杯水车薪,认为一个人的降薪对国家和人民的负担减轻有限。

然而,就因为毛主席的这一行为,使得许多国家干部纷纷效仿,主动降低自己的工资,形成了一种节约型的社会风气。

这样下来,虽然每个人降低的数额不多,但积少成多长期累积,确实减轻了国家和人民的压力。

毛主席的404.8元工资,支撑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和社交应酬,就很费劲了。

所以有时候,毛主席会用一小部分补贴家用。

但稿费部分,实际上更多地用于支持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毛主席的稿费主要来源于国内外对其著作的出版。

在中国,从《毛泽东选集》到各类文选、诗词集,毛主席的著作被无数次重印,成为书店中的常见书籍。

这些著作的每一次出版,都会为毛主席带来一定的稿酬。

1967年,国务院针对毛主席的作品提出了稿酬的计算建议,如《毛泽东选集》(1—4卷)每套稿酬1角;《毛主席文选》每本2分5厘;《毛泽东诗词》每本3分。

除了国内,国际上对毛主席著作的出版也形成了一股热潮。

许多第三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翻译并出版了毛主席的著作,这些国际出版同样为毛主席带来了稿费。

据毛主席的卫士李银桥透露,毛主席的稿费早在五六十年代就达到了100多万,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笔巨款。

但毛主席对自己的稿费十分谨慎,始终将其视为“党的钱,人民的钱”。

即使是吴连登去取稿费,也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

他经常说:

“我的东西,包括这个稿费,都是从老百姓那里来的,是党的稿费、人民的稿费,是做事情来的,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因此,毛主席的稿费,除了在工资不够家用时补贴家用外,其他都用在了公事上。

例如,他用自己的稿费去偿还当年资助爱国学生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公债。

此外,他每年都从稿费中抽出一部分资助爱国民主人士,如给章士钊、王季范各2000元,分上、下半年两次。

这么多年来,毛主席稿费的额外支出只有一次。

那是1972年,毛主席的女儿李讷生下儿子,她只能用自己几十块的工资去养家糊口,应付柴米油盐、聘请保姆、买奶粉等一系列开销,生活愈发拮据。

万般无奈下,从未向父亲要过钱的李讷,只能找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耀祠求助。

张耀祠认为李讷的要求合情合理,旋即写了张批款条,找到毛主席请求他的批准。

毛主席给子女们立下的规矩,是当他们参加工作后就不再给他们补贴。

但主席这次破了一次例,直接从稿费中拿出了8000给女儿。随后,他又各分给贺子珍、李敏等人8000元。

1976年毛主席去世之后,当有关人员清点主席的遗产时。

发现这位为新中国奉献了近乎一切的老人,拥有的只不过是几套毛式中山装与500元的生活费,以及他珍藏了一生的十万余册书籍。

他那笔一百多万的稿费,也被他悉数上交给国家,分文没有留给儿女。

这笔数额庞大,完全合理合法的稿费,毛主席究其一生只支配了其中的九牛一毛,这九牛一毛之中的绝大部分还都是花在了别人的身上。

对于自己,主席总是省了又省,不多花一分钱。

而对于他人,主席却又总是慷慨解囊,如同仗义疏财的英雄侠客。

他是伟大的领袖,更是无数后辈们永远的精神灯塔。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