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深圳的父亲,带他9岁的儿子去工地体验劳动,那个劳动是拖运和整理钢筋。父亲这么做,是因为儿子很厌学,不想读书,还吵着要去打工。父亲对儿子说,那你就先到我工地上体验体验。于是,儿子小大人一样穿戴着工地上的劳保服干起活来。可干到一天半后,儿子终于累得崩溃,还被砸疼了脚。父亲不失时机地问他,是读书苦还是打工苦?儿子哭到不行,答应回去一定好好读书。
杨先生的儿子在工地劳动(视频截图)
这条视频被传上网后,引起不小轰动,各种议论纷纷扬扬。诸多议论中,一位叫熊丙奇的教育专家的观点吸引了我的注意,他在一篇《以做苦力“教育”孩子好好读书:不要变为鄙视劳动的反教育》文章中,明确地定性说:“家长让孩子到工地、农田干活的目的,却是‘教育’孩子‘不好好学习,今后就干苦力’,这是对孩子进行漠视劳动、轻视普通劳动者的反教育,这与劳动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宗旨背道而驰。”类似的观点,文中还有很多。总而言之,他认定视频中父亲对儿子的这种教育是“鄙视劳动”,违背“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教育宗旨。
我不同意熊专家的这种观点!
在说出我的理由之前,我们务必先开诚布公以及非常透彻地搞清楚一个问题:一个人在社会上所从事的劳动、工作或职业到底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是我们辨析视频里这位父亲的教育算不算“鄙视劳动”的根基。
我首先亮明我的观点,我认为,社会上的劳动、工作或职业(以下统称为劳动)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如果不承认,我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些劳动岗位——比如公务员——人们会趋之若鹜挤破头,而有些劳动岗位——比如洗碗工——人们就不屑一顾无人问?但我的承认劳动有“高低贵贱”,绝不意味着我对从事“高贵”劳动的人就敬若神明,而对从事“低贱”劳动的人就狗眼看待,这肯定不是我的价值观。
那么,这是不是矛盾呢?一点也不!核心就在于,我们一定要把劳动本身的“高低贵贱”和从事这劳动的人的人格“高低贵贱”剥离开来,它们不是一回事,而是各是各质,决不能等同视之。我们有时会说,某人从事的劳动很肮脏——比如掏粪工——,但他的灵魂很干净,就是这个逻辑。你如果把这两者看成——或被别人刻意绑架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那你肯定不敢承认“拖钢筋”“洗碗盘”是“低贱”劳动,哪怕你心里就这么想。为什么?因为这意味着你承认自己鄙视“拖钢筋”“洗碗盘”的劳动者,而这,是属于不光彩的、有道德毛病的势利小人一类人物。
但其实,这是很严重的误区!严重到什么程度?严重到它会让我们很多人口是心非、虚伪乃至假面。
如果我换个说法,或许能让更多人敢于接受和承认劳动确实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所谓“高贵”的劳动,是指大多数人喜欢去追求从事的劳动,而“低贱”的劳动,是指大多数人不喜欢去追求从事的劳动。这也是我为什么会把“高低贵贱”都打上引号的原因。我以为,用“高低贵贱”来区分劳动的性质有点尖锐了,就像用“鄙视”来描述对待劳动的态度一样。这种尖锐,用于自己,则易陷自己于不“道德”,用于别人,则易令别人受谴责。而真理是,喜欢从事和选择哪一种劳动,是每个人的天赋人权,谁也没有资格要求和界定什么,更遑论还站在“道德”的高地说三道四。
实际上,你去扒一扒那些口口声声高喊“劳动不分高低贵贱”“劳动光荣”的人的底裤,你会大跌眼镜地发现,他们没有一个子女选择从事了这种“光荣”和“不分高低贵贱”的劳动,比如工地上的搬砖工、后厨里的洗碗工、高山上的抬轿工等诸如此类的底层劳动,然而,他们却要鼓动你去选择和从事这种劳动,并在道德上压迫你去顺从它。所以,我想告诉底层家庭,如果有人因此指责你说,你鄙视劳动,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那么,你就这样回答他:请你自己或让你的子女先去做一名洗碗工或搬砖工,而且心甘情愿,我才相信你不是一个虚伪的、口是心非的、只忽悠底层家庭孩子安心去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洗碗工、搬砖工的君子。所以,对于这种别有用心的道德婊,不必理会他的媚权表演。
可以说,没有任何家庭的孩子生来就愿意、或者就该去干拖钢筋的苦力活,也没有任何人的付出努力就是为了从事某种“低贱”劳动。那么问题来了:人人都想去干“高贵”的劳动,没人愿意去干“低贱”的劳动,而这个社会的每一种劳动确实都需要有人干,这怎么办?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它直指了一个要害——你虽然喜欢从事某种劳动,但这劳动能不能轮到你干,或是轮到你干你又能不能胜任得了,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直面的社会现实。那怎么办呢?我以为,除了竞争、竞选、竞择,目前恐怕没有什么更能让人信服的好办法。换句话说,这个社会之所以各色各样“高低贵贱”的劳动都有人干,并不是什么“道德”“境界”之类的高尚取向造成的,而是各层面、各领域里各种程度的各种竞争造成的。所有干苦脏累卑的劳动的人,比如拖钢筋,都是迫不得已被这个社会的激烈内卷裹挟后产生出来的,没有人会心甘情愿选择苦脏累卑的劳动——当然也有个例,但不具普适性——,他们只是无奈而已。如果有人、甚至包括从事“低贱”劳动的劳动者自己,都在粉饰这样的劳动,那是很难让人信服的。至于心态好坏的问题,那是另一回事,后面会说。
话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到如何认知深圳那位父亲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不是“鄙视劳动”的问题上来了。
很显然,深圳这位父亲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都是“望子成龙”的,都希望孩子日后能成为“人上人”。这一点也不丑,还应该理直气壮。中国有句古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符合人性和自然规律的,就像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一样。深圳的这位父亲,正是这样的人性常情。而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点,在目前的社会态势下,当然是从受教育的读书开始。
与从来不和底层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高端”家庭孩子不同,底层家庭的孩子如果不好好读书,并通过读书考上好大学,选择好专业,甚至出国留学深造,并最终籍此所学和文凭谋得一份不错的职业,站上一个不错的平台,你让他们凭什么摆脱苦脏累卑的人生命运?在这个连街道岗位都有成群的高学历人才、海外留学生来争抢的社会,文化程度很低的孩子能竞争到“受人羡慕和尊重”的体面职业么?就凭某些专家们灌输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高尚”境界?
在我们身边,在这个社会上,我们能看到有太多草根阶层家庭的孩子都是通过读书上大学考研究生,才终于摆脱了祖祖辈辈无法摆脱的拖钢筋之类的生活。所以,深圳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绝不是鄙视劳动,反而是一个底层家庭最好的激励!尽管这位父亲的教育未必能做到毕其功于一役,但我们不能否认、甚至抹黑这种教育方式蕴含的价值和效果。
可按照熊丙奇的表述,他不仅错误地把劳动本身的“高低贵贱”和劳动者个人人格的高低贵贱捆绑起来混为一谈,还批评这位父亲的教育是“不利于培养孩子养成健康的劳动价值观”。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站在了自以为是的道德高地上说三道四,这种脱离底层家庭的立场把激励孩子通过读书进取摆脱苦力的教育说成是鄙视劳动的认知,说轻点是混沌不辨,说重点是别有用心。这种“道德”上有意无意的挤兑,对底层家庭很不厚道。
其实,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建成一个让人感觉不到劳动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文明生态,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竭力追求的美好理想和境界,但它是一个宏大向善的社会系统工程,绝不是我们轻率或虚伪地向后浪们灌输所谓“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给予底层劳动者以充分的、全方位的民生福利保障,特别是给予底层劳动者以现实的人格平等和使其有尊严地活着的环境,而这,是实现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核心所在。到目前为止,我认为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完美地做到这一点,只有做得最好的和做得最不好的之分。
我以为,只有当很“低端”的底层劳动者,比如农民或农民工、地下矿井工、人力装卸工、临时建筑工、清洁洗碗工、人力抬轿工,外卖快递工、还有地摊小贩、拾荒人,甚至乞丐流浪汉等等苦脏累卑比较集中的群体,他们在教育、住房、医疗、甚至起码的劳动薪资和福利等等民生权利方面都能得到和其他“高端”劳动者群体一视同仁的、公平公正的保障和尊重,才可以称之为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倘若那些“低端”劳动者经常遭受欠薪、歧视、盘剥乃至驱逐,比如曾经发生的、令人发指的开胸验肺和讨薪跳楼等,你怎么能让他们接受教育家们鼓吹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等高大上的“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呢?这既不现实,也不会有效果。
所以,深圳这位父亲教育孩子的“体验劳动”方式,并不是他想让孩子“鄙视劳动”,而是作为父亲他必须要为儿子的未来负责,实在是为现实所逼,身不由己而已。孩子还小,不知道人生漫漫将会怎样残酷,想任性辍学打工,其结局肯定难逃父辈的命运。而父亲用最接地气最具效果最现身说法的方式开导他,这是对孩子为未来而战的最好激励。
唯一需要提醒的是,底层家庭的孩子想通过读书力争未来上游和能不能实现未来上游,并不是一回事,如果能力争成功,当然可喜可贺,倘若力争失败,就需要直面现实,调节好心态,坚强而“放下”地生活下去。这是底层家庭在用“体验劳动”方式激励孩子的同时,也需进行的另一项教育必修课,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