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领域的前沿探索中,一场看似普通却意义非凡的测试,正悄然改变着人们对空战的认知。我国科学家在航空专业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虽因内容过于专业,令普通大众一头雾水,相关新闻也仅是寥寥数语带过,却引起了各国军方的高度关注。原来,科研人员用两架民航小飞机模拟了一场空战格斗,也就是空军常说的 “狗斗”。
AI空战崭露头角:人机对抗的震撼对决对于不熟悉军事的人来说,“狗斗” 或许是个陌生词汇。它指的是飞机在近距离进行的纠缠格斗对抗,谁能抢先绕到对方的6点钟方向,用航空机枪瞄准对方,谁就能获胜。因其过程如同狗咬狗互相咬尾巴,故而得名。令人惊讶的是,此次模拟空战中,一架由人类在地面遥控,另一架则由AI控制。仅仅90秒,人类飞行员便败下阵来。尽管人类飞行员使出浑身解数,多次改变航向、突然拐弯、加减速,但AI总能提前预判其动作,识破所有花招。倘若这是实战,人类操控的飞机恐怕早已被打成筛子。
实际上,利用机器进行空战的设想由来已久。上世纪60年代,NASA旗下的兰利研究中心就已开始相关技术的研究。当时,简单的自动驾驶仪已逐渐普及,飞机的自动驾驶技术甚至早于汽车。但早期的自动驾驶系统仅能让飞机平稳飞行、自动沿航线飞行及自动起落,与复杂的空战需求相去甚远。由于技术限制,NASA的研究几十年都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
直到新世纪,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崛起,AI空战才有了突破性进展。2016年6月,辛辛那提大学与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共同披露的 “阿尔法空战” 系统,让AI战胜了经验丰富的退役美国空军上校。2020年,在达闼组织的阿尔法狗斗模拟空战中,人工智能系统以5:0的战绩击败了拥有2000飞行小时的F16飞行员。此类对抗作战引发了智能空战的热潮,而基于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的AI,具备自我训练和学习能力,进步速度远超人类,且不受生理限制。
AI空战的发展历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艰难跨越尽管AI在模拟空战中表现出色,但将其应用到真实飞机上仍需循序渐进。现阶段,人类飞行员依旧不可替代,AI主要起辅助作用,决策仍由人类做出。于是,人和机器如何分工、人能否信任机器等问题摆在了面前。
美国人专门改造了一架L29教练机,由AI操控,但驾驶员需坐在驾驶舱内接受生理监控,包括呼吸、心跳、出汗、面部表情和眼神等。测试结果显示,越是资深的飞行员,越难以信任AI,即便事后复盘证明AI的决策完全正确。老飞行员习惯一心二用,既要操控飞机,又要获取信息,反而效率不高。而一些新手对AI完全信任,能将主要精力放在信息获取和决策上,效果更好。
完成L29教练机的测试后,美国人又拿出一架F16双座型测试飞机进行改装,代号为X62A。这架飞机可通过软件模拟不同飞机的飞行性能,非常适合作为AI空战实验飞机。去年,它进行了17个小时的测试,虽暂时未进行狗斗这样的大动作,但未来必然会开展相关空战格斗测试。
全球AI空战格局:中美并驾齐驱的激烈角逐美国在AI空战领域的研究搞得如火如荼,而我国在这一领域同样成绩斐然,只是宣传较少,显得低调。文章开头提到的AI空战实验,我国已实实在在地开展了飞行测试,虽然使用的不是专业战斗机,但不排除已对战斗机进行测试的可能性。在人工智能空战领域,中美无疑是世界排名最靠前的两个国家。
如今,在新技术面前,各国都处于起步阶段,美国妄图通过新技术拉开差距,几乎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回顾历史,那些差距较大的领域,往往是由于起步晚造成的,比如汽车行业,我国因起步晚了100年,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当下,人工智能话题火爆,ChatGPT等大模型虽在AI狗斗领域难以应用,但在指挥中心进行复杂信息处理和交互决策时,能发挥重要作用。不过,由于大模型耗电量大且体积庞大,飞机上难以承载。实际上,许多新技术都诞生于军事领域,如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以及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支持。
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机器将如何互动、工作如何分配、机器能否完全代替人,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而AI空战技术又将如何改变未来的交通和战争格局,也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文本来源@科学有故事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