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杜聿明参观毛主席旧居,对工作人员说:帮我留句话给后人!

览特评历史 2023-11-16 05:09:05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 关注 ”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3年,毛主席旧居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参观者——杜聿明、宋希濂等国民党将领,他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观看了抗日战争陈列展。

杜聿明和宋希濂等在场的几个人都曾参加过淞沪抗战等抗日战争,因此,当大家看到抗战时期的照片时,回忆从前在抗日战场上的经历,为中国军队打败日本人而兴奋。

当一众人走到解放战争陈列室门口,宋希濂突然拉住杜聿明:

“我们不进去了吧。”

杜聿明不明其中原因,宋希濂直言:“自取其辱。”

杜聿明听完哈哈大笑,对着宋希濂直摇头,随后说了几句话,成功将宋希濂给劝了进去。

从大局出发,特赦国民党战俘

杜聿明和宋希濂虽然是国民党的人,国民党战败后,他们沦为战犯,但是我党并没有一直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我党一直有优待俘虏的政策。

左起:宋希濂、杜聿明、溥杰、溥仪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处理国民党俘虏,成了一个大问题,那时,已经退守到台湾的蒋介石依然贼心不死,总想着反攻大陆,时不时派特务在大陆搞破坏。

在这种情况之下,有人建议继续关押国民党的俘虏,有人则建议释放那些经过改造后的国民党军官,恢复他们的人身自由,此事讨论了将近十年。

1959年9月,毛主席向全国人大提出书面建议,在建国十周年即将来临之际,释放一批改造比较好且身份影响比较大的战犯、普通刑事罪犯等。

毛主席认为此举不仅可以摧毁那些依然负隅顽抗的战犯们,还能扩大我党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有利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

三天后,毛主席的提议得到了一致通过。

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宣布新中国成立后首批特赦战犯共计33人,其中有30人是原来国民党内的高级将领,杜聿明、宋希濂和王耀武等人,还有包括溥仪在内的两名伪满战犯以及一名伪蒙疆的战犯。

以杜聿明、宋希濂为首的第一批战犯被释放后,在国际社会上引起广泛讨论,很多国民党人对共产党的态度也出现了转变。

此后,从1960年到1966年,又多次陆续释放战犯,截止1966年4月16日,释放6批战犯共计296人。

杜聿明、宋希濂以及溥仪等人被释放后,组织也给他们安排了工作,他们曾经过往的经历,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部分,对历史事件明了,因此把他们安排到政协文史馆工作。

另外,像王秉钺、周养浩、陈士章等人释放后,想去台湾,中央予以批准,并发放路费,他们飞往香港,试图转机前往台湾,但是蒋介石不同意他们入台,之后被迫飞往美国。

特赦

留在大陆的前国民党人,他们积极参与组织活动,逐渐融入到新中国建设中来,为国家大事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熟知的杨振宁教授是杜聿明的女婿,曾在1963年帮助岳母曹秀清离开台湾到达北京,与岳父杜聿明团聚,此后,他们一家人继续为国家和平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

杜聿明的国民党经历,淮海战役战败被俘

解放后,我党对杜聿明的过往经历给予客观的评价,看到他在历史时期犯下的错误,同时也肯定他为抗战做出的贡献,称其是“抗日将领”。

杜聿明与同时被关押的很多国民党顽固派不同,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这与他年少时期受到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杜聿明的父亲杜良奎是晚清举人,是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成员,曾参加过反对袁世凯称帝运动,因此,他非常重视对儿子杜聿明的教育。

杜聿明(左)

在杜聿明16岁那年,常年在外工作的杜良奎返回家中,发现儿子整天舞刀弄枪,游手好闲,不学无术,于是他委托自己的好友,把儿子送去学校读书。

1924年,他又支持儿子前往北京报考北京大学。

到达北京后,年仅20岁的杜聿明看到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深刻理解了父亲当年为什么积极主张打倒军阀。

一天,杜聿明在报纸上看到黄埔军校招生,他与堂哥杜聿鑫以及后来成长为开国中将的阎揆要等人商议,要为打倒军阀和民族独立贡献力量,一行十一人一起南下广州,报考黄埔军校。

杜聿明在校期间表现优秀,曾与同学一起参加了讨伐和平叛广州反动商团,这是他第一次拿着刀枪与反动势力拼杀。

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何应钦所在部队,担任副排长,由此正式开始了军旅生涯。

何应钦

他先后参与了讨伐陈炯明、北伐战争等,在战场上,他的军事才能突出,1932年年仅28岁的他被提拔为二十五师副师长。

从此以后,杜聿明在国民党内部混得风生水起,逐渐成为蒋介石心目中的大红人。

在抗日战争时期,杜聿明指挥的昆仑关大捷,剿灭了日军四千多人,击毁敌人战机二十多架。

1942年杜聿明以第一路副司令长官的身份率领远征军前往缅甸参加抗日,打响了缅甸防御战歼灭日军最多、坚守时间最长且规模最大的战役——同古保卫战。

杜聿明能得到蒋介石予以重任,除了他是黄埔系军人,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他每次都能完成蒋介石制定的目标。

这对杜聿明来说,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

1948年夏天,杜聿明再次得到重用,被任命为“徐州剿总司令”,不久就接到命令要求他派三个团的兵力前往济南增援。

等到了9月,辽沈战役打响后,蒋介石信心满满,认为国民党的军队很快会夺取东北大片土地,谁知到了10月初,解放军占领了锦州,切断了国民党军队通往关内关外的唯一通道。

蒋介石再次想到了杜聿明,派他前往东北挽救战局,10月15日杜聿明从徐州乘飞机前往锦州,次日锦州失守了。

国民党在东北地区接连战败,杜聿明在葫芦岛忙着指挥军队撤退之际,解放军在11月6日发动了淮海战役,蒋介石又下令杜聿明以徐州剿总副司令的身份参与“徐蚌会战计划”。

11月9日晚,他到南京见到蒋介石之后,才知道作战计划发生了变动,蒋已经采纳了顾祝同和何应钦提出的“守江必守淮”战略,第二天一大早,他匆匆忙忙飞往徐州参战。

事情到此还没有结束,解放军的作战能力太强了,国民党的军队溃不成军,蒋介石慌乱了,常常临时改变作战计划,导致在前线作战的杜聿明应接不暇。

被俘之后,杜聿明在分析国民党在淮海战役失败的原因时,曾分析此战只是国民党失败的一个缩影。

国民党到最后无路可走,与蒋介石有很大的关系。

他认为蒋介石之所以可以长期坐在国民党领导人的位置上,是以蒋、孔、宋陈等四大家族的势力以及江浙财团和以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援作为背后的势力,通过不断掀起国民党内部的政治斗争而实现的。

在用人方面,只信任曾在黄埔军校学习的将领以及出生在江浙地区的军官。

党内军政要员也跟着讲究派系林立,这就导致到国民党后期,各派系之间忙于搞政治斗争,军队无法团结一致作战。

另外,他认为蒋介石常常坐在指挥室里,在没有完全了解前线战况的情况之下,瞎指挥,胡乱下达命令。

淮海战役战败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不是蒋介石突然强制要求他前往濉溪口,解救被围困的黄维兵团,他不可能到最后连防守的机会都没有了。

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被俘虏,被俘当日,杜聿明接到蒋介石的命令,要继续坚持与解放军作战,但那时,他已经预知将来的结果不太好。

他刮掉了胡须,穿上了国民党普通士兵的衣服,打算等到扛不住的时候,直接趁乱逃跑。

杜聿明被俘

他确实逃跑了,被抓的时候,身上穿着的大衣破烂不堪,头缩在大衣里,假装自己是伙夫,但是无论他再怎么伪装,经过审问,最终确定他就是杜聿明。

改过自新,夸赞毛主席是战神

此后,杜聿明被关押在功德林里将近十年,刚进入功德林的时候,杜聿明跟其他被俘国民党人一样,继续顽固反抗,不接受思想改造,甚至连医生给他诊治肺结核、胃溃疡等多年顽固病的时候,他都表示拒绝。

他担心自己会被枪决,曾先后十多次试图自杀,每一次自杀未遂之后,监狱看管人员都会给予他思想上的教育,让他明白,我党不会随便枪决俘虏,党内有优待俘虏的政策。

在经历一次次感化之后,杜聿明开始接受新思想,积极参加劳动改造,了解和学习毛泽东思想。

由于杜聿明在监狱里表现积极,1959年,他和溥仪以及宋希濂等人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特赦人员。

杜聿明恢复自由身之后,在全国政协文史馆工作,把自己过往的经历记录下来。

周总理的帮助下,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与女婿杨振宁把其妻子曹秀清带离台湾,几经周转,夫妻二人分别十三年后在北京相见,安享晚年。

借此机会,杜聿明呼吁远在台湾的国民党人应该要为国家和平统一贡献力量。

为了帮助在大陆得到特赦的前国民党人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杜聿明常常组织大家一起学习。

前文提到的1973年杜聿明参观毛主席旧居,就是他向组织提出申请,带着宋希濂等一众特赦国民党将领前去看展。

宋希濂

在毛主席旧居,他们主要看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时期的展览。

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杜聿明和宋希濂看着抗战时期的照片,感慨万千,兴奋自己曾经为抗战做出过贡献。

就在解放战争展览馆门口,宋希濂停住了,他告诉杜聿明自己不好意思进去,感觉很丢脸。

杜聿明听到宋希濂这么说忍不住笑了,摇着头说道:

“我们输了不是好事吗?如果没输,苦的是老百姓,我们输了,才有了今天。”

听完杜聿明的开解,宋希濂放下所谓的心理包袱,跟随杜聿明着重看了解放战争展览馆。

他回想起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役,想起自己当时以国民党军官的身份与解放军在战场上兵戎相见。

其实,当时国民党的武器装备质量和数量、参战人数都远超于解放军,但是最后还是战败了,在观看的过程中,他与宋希濂等人一起讨论当年战败的原因。

走出展览馆,杜聿明告诉工作人员,“毛主席是战神”,他要求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这句话讲给之后到展览馆参观的人听。

杜聿明称赞毛主席是战神,其中一个原因是他认为毛主席从来没有在军事学院上过课,没有接受过军事训练,却能率领军队接连打胜仗。

而蒋介石曾在国内的保定军校以及日本东京振武学校和日本士官军校求学,手下大部分军官又是从黄埔军校毕业的优秀军官。

他认为毛主席具有很强的军事才能,与他平时喜欢读书有很大的关系,他曾了解过,毛主席熟读《三国演义》,甚至可以会背《孙子兵法》等书籍,指挥作战的策略和军事理论都是来源于书中。

红军在长征途中,四渡赤水时,采用了“声东击西”甩掉了国民党的围剿,到1949年解放北平时为了保护文物采取的“攻心为上”策略,我们能够看到古人在军事作战上的智慧。

同时,也不得不感叹毛主席懂得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战况,活用古人流传下来的军事理论。

另外,毛主席军事理论总结能力也很强,他提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以及“农村包围城市”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

美国西点军校曾专门讲授毛主席的军事理论,多次模拟毛主席指挥作战的重大战役。

毛主席不仅自己经常看书,他还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要看书,还要会看书,“看书不能只看热闹”,让大家要带着辩证分析的态度去看书。

杜聿明想起了国民党内的军官,从上到下,没有读书的习惯,花大把时间搞小团体主义,拥兵自重,维护小团体利益。

面对战局,常常只会纸上谈兵,蒋介石作为国民党军队的领导人,竟也是如此。

毛主席任人唯贤,对立场坚定的人给予充分的信任,给人才发挥的空间,正是在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下,红军以及后来的解放军中不断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军事人才,他们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而蒋介石疑心非常重,任人唯亲,重用从黄埔军校出来的将领。

在重大战役进行时,蒋介石常常对自己派出去的军官不放心,总是自己坐在南京总统府,发电报给身在战场上的指挥官,更改作战策略。

他在做决定的时候完全忽视了战场上的战况瞬息万变,命令前线指挥官必须服从他的命令,导致作战常常失利。

他认为国民党在战场上接连失利,到后来退守台湾,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很多,但是蒋介石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蒋介石无论是在胆识、用人、军事才能等方面都不如毛主席,因此,在参观结束后,杜聿明连连称赞毛主席是战神。

结语:

此次参观结束后,杜聿明和宋希濂等前国民党军官更加坚定跟着以毛主席为首的共产党的领导,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1980年,杜聿明发表了《寄语台友》一文,呼吁在台湾的黄埔军校军官、曾经的战友和朋友,与之一道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次年,杜聿明因肾衰竭在北京逝世,他在遗嘱中嘱咐妻子和子女以民族大业为重,记得联系在台亲友、同学以及朋友,早日促成国家和平统一。

1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