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过“能源法案”:不准中国购买伊朗石油,为何说很难实现?

映巨大的阳谈世界 2024-09-20 02:54:15

4月14日,一枚枚导弹划破夜空,目标直指以色列境内,这是自1973年“赎罪日战争”以来,伊朗对以色列发动的最大规模军事打击。

这一事件瞬间引爆全球舆论,将中东这片充满火药味的土地再次推向战争的边缘,也让国际社会的目光聚焦到一个愈发尖锐的矛盾点:能源安全。

事件的起因要追溯到13天前,以色列对伊朗驻外大使馆发动空袭,造成7名伊朗军方人员死亡。

以色列方面声称,此次行动是为了打击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力量,但这一粗暴的行径无疑是对伊朗主权的严重侵犯,也彻底点燃了伊朗的怒火。

值得玩味的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政府在此次事件中扮演的角色。长期以来,内塔尼亚胡以强硬的政治手腕著称,但其执政地位近年来却并不稳固,国内政治压力不断加剧。

分析人士指出,内塔尼亚胡政府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挑衅伊朗,不排除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巩固自身统治地位的意图。

更令人担忧的是,以色列此次行动似乎还有着更大的图谋,那就是将美国拖入与伊朗的冲突泥潭。

众所周知,美国长期以来一直寻求从中东地区抽身,以集中精力应对其他战略方向的挑战。然而,以色列作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铁杆盟友,其任何举动都牵动着美国的神经。

据悉,以色列在发动空袭前几分钟才通知了美国,且刻意隐瞒了行动的具体目标,导致美国在事发后陷入被动。

美国政府虽然第一时间与伊朗进行沟通,试图撇清关系,但其在事件中的消极态度,以及后续对以色列的支持,都表明美国不愿放弃与以色列的“特殊关系”。

面对以色列的挑衅,伊朗选择了强硬回击。14日,伊朗出动大批导弹和无人机对以色列境内目标发动了猛烈袭击,打击目标包括以色列的军事基地、情报中心等重要设施。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讲话中表示,以色列的侵略行径“必将付出代价”,伊朗将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伊朗此次报复行动并非鲁莽的“以牙还牙”,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战略反击。

伊朗在军事行动中展现了强大的实力和决心,其使用的武器装备中,甚至包括了令美国和以色列都忌惮不已的高超音速导弹。

据军事专家分析,高超音速导弹凭借其超高的速度和机动性,可以有效突破现有的反导系统,对敌方目标构成巨大威胁。

而伊朗在此次行动中成功使用高超音速导弹,不仅是对以色列的有效震慑,也向外界展示了其不容小觑的军事科技实力。

更重要的是,伊朗在报复行动中始终保持着克制,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伊朗方面明确表示,此次军事行动的目标仅限于以色列,不会波及其他国家。

同时,伊朗还主动与周边国家进行沟通,解释自身立场,避免误判和冲突的发生。

伊朗的战略克制,一方面是为了避免陷入与美国等国的直接对抗,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毕竟,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寻求更广泛的合作,才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最佳选择。

以色列袭击伊朗大使馆事件,以及随后的报复行动,迅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

不出所料,世界各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形成了以中俄为代表的支持伊朗阵营,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谴责伊朗阵营。

以中国、俄罗斯为首的国家对以色列的侵略行径表示强烈谴责,并对伊朗行使自卫权表示理解和支持。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与伊朗外长阿卜杜拉的通话中明确表示,中方坚决反对任何违反国际法的行径,支持伊朗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当权利。

俄罗斯方面也发表声明,谴责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是“危险且不负责任的”,并呼吁有关各方保持克制,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

而在大西洋彼岸,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则对伊朗的报复行动表示谴责,并对以色列表示“坚定支持”。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声明中声称,伊朗的军事行动是“不可接受的”,并威胁将对伊朗实施新的制裁。

美国国会更是迅速行动,推出了一项旨在制裁中国购买伊朗石油的“能源法案”。该法案将中国金融机构与伊朗进行的任何石油交易都列为“重大金融交易”,并授权美国政府对其进行制裁。

美国此举,显然是想通过打压伊朗的经济命脉,来削弱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同时也是对中国与伊朗之间日益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的“敲打”。

美国选择在这个时候推出“能源法案”,其背后的战略意图昭然若揭。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将中东地区视为自己的“能源禁脔”,并试图通过控制该地区的石油资源,来维护自身的全球霸权地位。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海外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而伊朗作为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之一,自然成为中国寻求能源供应多元化的重要合作伙伴。

中伊两国近年来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已成为伊朗最大的石油贸易伙伴。双方不仅签署了长期石油供应协议,还在油田开发、炼油厂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

中伊之间的能源合作,无疑触动了美国的敏感神经。在美国看来,中国与伊朗的合作,不仅是在挑战美国在中东地区的能源主导地位,更是在削弱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效果,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因此,美国试图通过“能源法案”来切断中国与伊朗之间的能源联系,以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 一方面可以打压伊朗的经济,另一方面也可以阻止中国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从而遏制中国的发展。

然而,美国的想法显然过于一厢情愿了。首先,中国与伊朗的合作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的,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不会因为美国的干预而轻易改变。

中国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推行能源供应多元化战略,已与俄罗斯、沙特、非洲、南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能源合作关系,即使失去伊朗的石油供应,中国也有能力找到替代来源,确保自身的能源安全。

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任何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全球能源供应体系之外的企图,都是不切实际的。美国“能源法案”的出台,只会进一步损害其自身的国际形象,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面对美国的无理打压,中国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克制,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一方面,中国继续加强与伊朗在内的能源合作伙伴国的合作,在确保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维护正常的能源贸易往来,不会屈服于美国的压力。

另一方面,中国也在不断拓展多元化的能源进口渠道,努力降低对单一国家或地区的能源依赖,以增强自身的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此外,中国还将加快发展新能源,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从根本上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深知,能源安全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大局,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能源政策,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能源发展道路。

以色列袭击伊朗大使馆事件,以及美国随后推出的“能源法案”,不仅是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博弈的缩影,也折射出当前国际社会在能源安全问题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坚持多边主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应对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中国始终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合理、 equitable 的国际秩序而努力。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