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20个故事创意,抓不住年轻人算我输

影视独舌 2025-01-08 10:52:52

前不久,猫眼研究院联合玖久咨询,发布了《2024年24个年轻人心态趋势关键词》。

这些词对于很多人来说略显“抽象”。不过当我们深入研究下去,会发现它们很直观地体现出了年轻一代人在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社交关系上的特征。

近两年影视剧的年轻受众流失严重,与创作者不够“懂”年轻人有关。这24个关键词,正好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年轻人的机会。

吃透这些心态趋势,就能明白为什么有些经典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关系已经“失宠”,并找到一些可能抓住年轻人目光的新思路。

打开“题材”新思路

年轻人越来越反感特种兵式、走马观花式旅游。对于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带有研学色彩的慢旅游。

联想到影视作品的题材选择上,文遗题材大有可为,且最好营造出“朝圣”的氛围感。比如2023年上映的传记片《吾爱敦煌》,就曾取得票房过1000万的好成绩。

年轻人热衷“文遗朝圣”的心理动机,借助历史遗迹,想象古人生活,逃离当下我执。因此,当下文遗题材的开发,可以在文化呈现上更厚重一些、丰富一些,态度更虔诚一些。

要用文遗本身的魅力去激发观众的文化自豪感。不要只借个壳,讲与之无关的狗血故事。

“反向升学”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就业压力和社会需要导致了“本升专”的出现。

这是新现象,背后是对多年来唯学历论的祛魅。目前还没有影视作品去深入触及,是个很好的现实题材或热血励志选题。

中国人对志怪的好奇和兴趣一直很浓。尤其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探秘无人区、走进深山、夜闯废弃建筑等所谓的“真实志怪”成了流量密码。

现在年轻人很多自出生以来便过着都市生活,对充满野性和未知的自然环境、人文习俗有着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意味着影视作品的题材选择,可以离都市远一些,并为志怪元素伪造出一种真实感。

以前国产惊悚片喜欢就近创作,让恐怖发生在观众熟悉的场景里,于是便诞生了《恐怖电影院》《恐怖游泳馆》等作品。

去年爆火的《鸳鸯楼·惊魂》就拉开了和观众的距离。鸳鸯楼与以前的京城81号一样,颇有“真实志怪”之风。

打开“叙事”新思路

其实这次总结出的很多年轻人的心态趋势,已经被影视作品用上了。比如“盛世如愿”在微短剧领域已涌现了数部代表作。

不过年轻人的高接受度,可以让一些传统的叙事进一步外延。比如以前是“追妻火葬场”,如今已被外延为“全员火葬场”。创作者可以大胆地将其套用在亲属关系、师生关系等各种情感关系上,只要抓住“受过的委屈加倍奉还”的核心即可。

有一些年轻人的新兴行为,很适合作为电影故事的引子。创作者可以通过戏剧化的手法,让某种新兴行为引发一连串的意外,随着事态越来越严重,主人公陷入进退两难之境,从而拷问人性善恶。

“人均演员”即所谓的“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故事就可以从他/她某一次很随意地给自己新身份为契机,引发众人的误会,酿成大混乱。其实这种戏剧张力的代表就是果戈里的《钦差大臣》。

“‘玄’在身边”指的是年轻人把玄学网络化,比如在评论区接好运、养赛博宠物、看电子黄历等。这些行为,都是很好的故事引子,而且可以嫁接到不同的类型。评论区接来好运,就是喜剧片;评论区接来厄运,就是恐怖片了。

“假装伪人”指年轻人把自己代入非人生物,假装研究怎样才能更像人类。这个心态很适合做成黑色幽默,可以很好地引领观众换位思考、换个角度看世界。演伪人演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刺猬》《瞬息全宇宙》等佳片产生交集了。

“互换人生”本是影视剧常用的故事核,去年就刚爆了一部《墨雨云间》。年轻人则把它落到了现实生活中,甚至尝试找陌生人体验短时间的互换人生。

这就带来了新的思路,互换人生也可以不被动、不超现实。如果是主动互换人生,如果是普通人随机地互换人生,那故事的走向不就充满了各种可能吗?

另外一些心态趋势,是对传统叙事的修正。

“三角厌”流行,就颠覆了三角恋。《燃冬》不得年轻人的心,那就试试把三个或N个互相讨厌,甚至是憎恨的男女主角凑在一起做戏咯。从体面到破防,从稳定到崩盘,三角厌拒绝憋屈、内耗,能让年轻人畅快解压。

“小事判官”频繁被年轻人力捧,提醒了影视创作者降一降身段,不要动不动就站在时代、社会的高度去叙事。年轻人贯彻的是小事正义,更渴望搞定普通人烦恼的“小英雄”。

“母系视角”除了带来叙事主体的变化,还能带来起片名、剧名的新思路。年轻人的母系视角,已经贯彻到了“说母道话”,也就是把常用词进行性别置换,如:婆婆妈妈-公公爹爹、老天爷-老天奶、嫁不出去-赘不出去等等。

中国影视剧起名玩花活,有过很多思路。以前曾出现过错别字三部曲——《不可思异》《从天“儿”降》《怦然星动》,后来又出现了加字断句流——《夏洛特烦恼》《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末路狂花钱》等。

不知道以后“母道话”是否会成为女性题材起片名的一个新思路。

打开“人物”新思路

在网上发短评的便捷,使得现在很多网友评价影视作品时难免以偏概全。有很多影视作品,经常会因为某个角色或某对人物关系被喷得很惨。

如果创作者掌握了年轻人对人设和人物关系的喜爱与反感,就能有效避雷,赢取芳心。

“关系倒置”是对常规等级关系的颠倒,很容易营造爽感。这种人物关系在微短剧里已经大行其道,但长剧和电影用起来还得考虑合理性,必须用一种戏剧化的手段去铺垫。

目前比较成功的案例是《年会不能停!》里大鹏在大厂里“点名”的段落。比较简单的做法是向前穿越或两代人灵魂互换,都能实现关系倒置的效果。

“同龄妈蜜”是一种女性友谊的升华形态,男性创作者可能很难体会。《好东西》里宋佳饰演的王铁梅就是非常典型的妈系闺蜜。

年轻女性把“母爱”寄托在闺蜜身上的趋势,让能够遮风挡雨,甚至是报仇雪恨的女性,成为大受欢迎的银幕和荧屏形象。

“课题独立”成为年轻人的心态趋势,说明他们越来越注重“边界感”。这就给了创作者一个塑造配角的好用工具。

如果你想让观众讨厌这个配角,那就给他/她设计一些毫无边界感的举动;如果你想让观众喜欢这个配角,就要注意让他/她保持良好的边界感。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出走的决心》里姜武饰演的主角老公。主创没有让他像原型那样实施家暴,却依然成功地让观众非常讨厌这个角色。手段就是让他的言行不断挑衅主角的边界。拿捏好角色的边界感,就能引导观众对他/她的喜恶。

《小倩》口碑不佳,很大程度源于其爱情编织脱离了年轻人的心态趋势——“不做舔狗”。

现在年轻人“爱自己”的意识非常强烈,甚至会抵触在恋爱关系中单方面付出。因此,当下的影视创作一定要慎重对待“恋爱脑”人设。哪怕你的角色是被误会成恋爱脑,都有可能引发汹涌的负面口碑。

“相对单身”是这24个心态趋势里最具争议性的一个,也是最难在影视创作中把握尺度的一个。

“已婚单身微寡”这样的人设,以及对恋爱中占有欲和使用权的探讨,放到作品里肯定容易引爆话题,只是话题会爆向何方,不好预料。

“认真抽象”确实成为了互联网的显学,并已经被宣发公司广泛使用。如果影视作品想增加自己的网感,可以在人物性格和台词上增加抽象的成分。故事上如果想玩得抽象一些,则会冒很大风险。

“死而后生”和“假装伪人”有些相似,只是更多地体现在心态上而非行为。将生活类比成死亡后,人就会以最低的视角向上望,哪怕最微小的温暖与善意都能看得到。

这种心态,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语言方式,如果做成主人公的人设还蛮有意思的。不过切记,这种人设必须在后期有反转,有成长,才能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立意给立住。

对于主角是一个团体而不是个人的影视剧,“反派全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并被日本动画《间谍过家家》和韩剧《家族计划》等验证过。

年轻人喜欢的主角团,首先要各有各的本领。所谓的反派不是指他们坏,而是指他们强。其次是他们虽然性格中有针锋相对之处,但绝不内耗、绝不背刺,永远一致对外。

打开“营销”新思路

在这24个心态趋势中,有一些是能直接落实在消费行为上的,可以为影视剧的营销带来些新思路。由于营销公司普遍比创作公司更主动地去感知年轻人的心态趋势,所以很多针对性的玩法早就已经出现了。

“五感狂欢”强调的是协同视听触嗅来实现现实抽离。影视剧目前只能提供视和听,于是电影院就提供了下雪场、樱花场、泡泡场等互动。从这两年跨年档的票房成绩来看,这种互动对上座率的刺激还是非常有效的。

“运气博弈”“万物可痛”“AI造梦机”都与影视作品的周边开发有关。

想利用运气博弈,可以开发纪念票根的盲盒,让观众看电影之余还能收获不确定的小惊喜。

想利用万物可痛,可以由影院推出痛包,让会员每看一部电影就能获得一个包挂或徽章。会员拎痛包来观影,享受折上折。

想利用AI造梦机,可以与社交软件合作,开发照片AI转海报、剧照,让影迷一秒入戏。

既然调查清楚了年轻人的心态趋势,影视创作者们就当好好理解一下、研究一下,调整思路以顺应趋势所向。听劝,准没错。

【文/满囤儿】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