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视网膜影像学——后皮质萎缩的视网膜结构与微血管改变研究

有眼的视野 2024-11-02 02:00:44

编者按:后皮质萎缩(PCA)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一种非典型表现形式,主要特征为进行性神经退行性变导致的显著视觉空间和视觉感觉功能障碍。尽管PCA的临床症状较为明显,但其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且目前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来辅助疾病的监测与管理。鉴于视网膜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结构与功能的微妙变化可能映射出大脑的病理状况,故而视网膜成为了探索AD生物标志物的理想候选。然而,关于PCA患者视网膜变化的深入研究尚显不足。在第二十四届欧洲视网膜专家学会年会(Euretina 2024)壁报环节,中国眼科再次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凭借在PCA视网膜影像学领域的深入研究与突破,Yuzhu Gao及其团队成功地向全球眼科界展示了中国在该领域研究的深度与创新,为理解PCA的病理生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会场花絮

研究概览

为深入分析PCA患者的视网膜结构改变及微血管变化,探索其在PCA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并评估视网膜改变作为PCA生物标志物的潜力,Yuzhu Gao及其团队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纵向研究。

在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期间,研究团队共招募了27名经确诊为PCA的患者及54名健康对照参与者。所有PCA患者均接受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神经学评估,包括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和神经精神问卷知情者版(NPI-Q);记录了所有参与者的基线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BMI);眼科评估项目涵盖了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眼轴长度(AL)测量,以及使用裂隙灯生物显微镜、眼底检查、扫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血管造影(SS-OCT和SS-OCTA)技术进行的详细视网膜结构与微血管分析。SS-OCT主要评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神经节细胞-内丛层(GCIPL)、内核层(INL)的厚度,而SS-OCTA则重点评估浅血管丛(SVP)、中间毛细血管丛(ICP)和深毛细血管丛(DCP)的血管密度(VD)。

最终纳入分析的PCA患者为23名(共40只眼),健康对照者54名(共108只眼)。排除10例PCA患者的14眼,其中2眼有玻璃体混浊,2眼有视网膜前膜,10眼有黄斑病变(包括视网膜黄斑硬化症、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等)。研究发现PCA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BMI、IOP、AL等基线信息上无显著差异(均为P>0.05)。所有PCA患者均检测到脑淀粉样蛋白-β(Aβ)异常,且病程、认知功能评估得分(MMSE、MoCA、ADL、NPI-Q)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对PCA患者进行了APOE(E2/E3/E4)多态性评估,结果显示E2/E3:E2/E4:E3/E3:E3/E4:E4/E4=1:3:10:7:2。在视网膜结构与微血管方面,与健康对照者相比,PCA患者显示出GCIPL和INL厚度显著减少(P<0.001,P=0.017),SVP VD显著降低(P<0.001),而DCP VD则显著增加(P<0.001)。值得注意的是,GCIPL厚度与ICP VD之间未发现显著差异。

研究启示

本研究表明,与健康人群相比,PCA患者的视网膜GCIPL和INL厚度减少,SVP VD降低,DCP VD增加。这些发现不仅加深了对PCA视网膜病变的理解,还揭示了视网膜在PCA病理生理学中的重要作用。鉴于视网膜与大脑在胚胎起源、解剖结构及病理变化上的相似性,SS-OCT和SS-OCTA技术有望成为简便、无创的PCA诊断与监测工具。这一研究成果,是中国眼科研究实力的体现,也是中国眼科界对国际眼科研究贡献的有力证明。随着更多类似研究的开展,期待中国眼科研究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全球眼科疾病研究和治疗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讲题:Alteration in Retinal Structure and Microvasculature as Potential Biomarkers in Posterior Cortical Atrophy

讲者:Yuzhu Gao

共同作者:Ruihan Wang (China), Yifan Zhang (China), Kefan Mou (China), Qin Chen (China), Hongbo Yin (China), Ming Zhang (China)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