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60岁老汉住洞中12年,为拿拆迁款,想偷建四套“悬崖别墅”

宇寰谈这个电影 2024-12-24 16:28:41

在贵阳市的斗篷山上,隐藏着一个离奇的故事。

一个普通的山洞,成了60岁老汉彭兴祥的家。他在这里独居12年,住着自己改造成的“三室一厅”,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这位被人们称为“现代山顶洞人”的老人,却不满足于已有的生活。

他曾在绝壁边悄悄筹划建造四套“悬崖别墅”,只为能在未来征地时获得更多的拆迁补偿。

彭兴祥每天扛着20担沙子、砖块,爬上陡峭的山路,把材料一点点运到山顶。

他的“别墅计划”进展得有条不紊,却在媒体曝光后遭到了阻止。

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而是继续坚守在山顶,以自己的方式与时间抗争。

他的结局究竟如何?

斗篷山的现代“山顶洞人”

2017年的一天,贵阳市斗篷山因为一个意外发现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这座因形状酷似斗篷而得名的山岭,原本平凡无奇,位于一条不起眼的公路旁。

然而,当人们发现山上居然有过人类居住的痕迹时,斗篷山的平静被打破了。

这些痕迹的来源,是一位59岁的老人彭兴祥。

他自称是现代版的“山顶洞人”,在山上隐居了近九年,过着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彭兴祥的住所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的山洞,原始、简陋,堆满了石头和泥土,狭窄的入口甚至只能容纳一个人侧身通过。

为了让它成为可以长住的地方,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改造。

山洞的整体结构依附于山体,坚固又隐蔽,彭兴祥看准了这一点,把洞穴作为自己的家。

他开始清理洞内的杂物和碎石,将里面的地面尽可能地整平,随后又在入口和洞壁周围用砖瓦进行了封闭加固。

他用随处可见的木材做了简单的支撑,修建了门框和窗户,让这个山洞逐渐有了家的样子。

他根据实际的空间布局,按照生活需求,将洞穴划分成了三个房间和一个厅。

洞内的面积虽然有限,但彭兴祥想办法最大化利用空间。

他用木板和石头隔开每个房间,保持私密性和功能性。

主卧室成为他休息的地方,他把从山下捡来的废弃床架、木板和破旧的棉被简单组合在一起,搭建了一张床。

即使条件艰苦,他还是铺上了从城里带上来的旧毯子,让卧室看起来温暖一些。

他的杂物间则用来存放农具、粮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房间角落里堆满了他从山下挑上来的各类工具和物资,虽然显得有些凌乱,但东西都摆放在固定的位置,方便随时取用。

为了饲养鸽子,他将山洞内较为通风的一个房间改造成了鸽舍。

他在房间的一侧搭建了木架,并用石块围起了一个简易的隔离区,鸽子在这里可以自由活动。

他喂养的鸽子数量并不多,但它们的叫声在洞穴里回荡,给原本寂静的山洞增添了不少活力。

这个鸽舍既能提供食物来源,也成为他的生活陪伴。

洞穴的“厅”被他设计成了鸡舍。

这个空间比其他房间略大,他用从山坡上找到的木棍搭建了简易的棚架,作为鸡的栖息地。

他还在地面上铺了一层稻草,既保温又方便清理。

鸡舍里养着几只母鸡和一只公鸡,它们每天早晨的鸣叫像是闹钟一样,唤醒彭兴祥的山顶生活。

这些鸡除了提供鸡蛋外,还为他平日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趣味。

整个洞穴布局紧凑又实用,彭兴祥在生活的点滴中投入了大量心血。

他根据山崖的走势设计了洞穴外部的砖瓦结构,既能遮风挡雨,又能抵御可能的山体滑落。

他用从山下运来的砖块砌出了一道低矮的围墙,围住洞口周围的小块空地,这块区域成了他的院子,用来放置日常用品或者晾晒收获的农作物。

自建“山顶别墅”

随着居住需求的不断增长,彭兴祥决定在洞穴背后悬崖边的狭小空地上修建更多的房屋。他给这些新建的房屋取了个豪气的名字——“别墅”。

他先在悬崖边开辟了一块相对平坦的空地,用铁锹一点一点地铲平土地,将原本布满碎石和灌木的地面整理成能够容纳建筑的地基。

悬崖的地势陡峭,他必须格外小心,稍有不慎就可能跌下山去。

然而,他并未因此退缩,而是每天都投入到繁重的劳动中。

修建这些房屋所需的材料无法在山上找到,水泥、砖块、沙子等建材都必须从山下的村子挑上来。他没有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只能靠肩挑手扛完成所有搬运工作。

他每天清晨出发,肩上挂着两个铁桶或麻袋,从山顶一路走到山脚,填满沙子或者装好砖块后,再沿着陡峭的山路往回爬。

这条山路崎岖难行,有些地方甚至没有固定的踏脚点,只能踩着凸起的石块一步步攀爬。

每趟运送大约需要两个多小时,来回一趟耗费了大量体力,但他从未因此减缓节奏。

每天他都坚持挑至少20担沙子或砖块上山,即使肩膀被扁担压出了厚厚的茧,他也毫不在意。

到了山顶,他会把沙子堆放在事先整理好的堆场,并用从山下带上来的编织袋遮盖,防止山风把沙子吹散。

水泥和砖块则被整齐地码放在建房地基旁,方便后续施工。

为了确保材料不过早浪费,他还用木板和旧布搭建了一个简易的遮雨棚,把水泥和砖块妥善保护起来,避免雨水的侵蚀。

建房的过程充满挑战,他没有专业的工具,也没有人帮忙,全靠一己之力完成。

彭兴祥先用石块和泥土制作基础的模板,将挑上来的沙子混入水泥,用铁锹反复搅拌成浆,然后用桶把浆倒入已经规划好的地基中。

他用最简单的工具切割砖块,再用自己调制的水泥浆将砖一块块砌起来。

他每天从早忙到晚,天刚亮就开始干活,直到天黑才回到洞穴休息。

在山顶的生活并不舒适,条件简陋,他没有工具加工材料时,常常要花费数倍的时间手工完成。

面对野生动物

生活在斗篷山顶,山林的环境使得这里成为不少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其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那些频繁出没的老蛇。

这些蛇大多体型较大,行动迅速,有时会盘踞在树丛间,有时又蜷缩在岩石缝隙里,偶尔还会出现在他开垦的小菜园中。

尽管蛇的突然出现可能会让人感到不安,但对于彭兴祥来说,它们却成为了他的食物来源之一。

彭兴祥常常利用简单的工具来捕捉这些蛇。

他手持一根木棍或者一把镰刀,小心地靠近这些冷血动物,观察它们的动向,然后伺机出手。

一旦捕获,他会先将蛇处理干净,然后拿回山洞的厨房。

捕捉老蛇的过程并不轻松,有时蛇会迅速钻入树丛深处,他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耐心地将它们逼出来。

在准备食材时,彭兴祥会先将蛇剥皮,取出内脏,洗净后切成块。

接着,他会从自己的鸡舍中挑出一只适合的鸡,用同样熟练的手法宰杀、清理,等待烹煮。

他用的是简单的土灶,木柴在灶膛里燃烧,发出噼啪的声音。

蛇肉和鸡肉被放入铁锅中,与山上采摘的野葱、蒜苗等调料一起炖煮。

这道他自创的菜肴被他称为“龙凤搭配”。

蛇肉紧实富有弹性,鸡肉嫩滑细腻,两种截然不同的肉质通过炖煮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口感。

山洞中的条件有限,但彭兴祥依然通过这种简单的搭配,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风味。

他曾形容这道菜味道鲜美,尤其是蛇肉的浓郁香气,与鸡肉的清甜相互衬托,让人回味无穷。

修建房屋的双重目的

彭兴祥在斗篷山修建房屋的初衷并非单纯改善生活条件,他还看中了未来可能到来的征地补偿。

由于斗篷山被规划为公园开发用地,他预见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上的土地可能会被征用。

根据政策,房屋的建筑面积能够换取一定金额的拆迁补偿,这让他对扩建房屋的想法更加坚定。

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陡峭的悬崖边搭建房屋,希望这些房子能为他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然而,他的计划并未完全如愿。当地媒体对他在山顶建房的行为进行了报道,这使得他的举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

相关工作人员介入后,对这些未经许可的房屋进行了拆除。

在风波过去之后,他又悄悄恢复了建房计划。

他利用空闲时间,从山脚挑砖运沙,继续扩大自己的居住空间,同时维持他的山顶农耕生活。

2020年,斗篷山再次被人们关注。一次无人机航拍视频中,彭兴祥的房子意外出现在镜头中。

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形成对比的是,他的房子虽然不大,但独特的位置和结构显得十分突出。

这段视频被发布到网上后,引发了网友们的讨论。

有人对他在山顶生活的毅力感到惊讶,也有人对他的“别墅”规划议论纷纷。

然而,当人们再次试图了解这位现代“山顶洞人”的生活时,却发现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三年后的2023年,有人再次将斗篷山的房子拍摄上传,结果却显示这些房屋已是人去楼空。

屋顶破损,墙体也显得斑驳不堪,周围杂草丛生,仿佛这些房子曾经承载的热闹和希望都随着时间消散了。

事实上,彭兴祥早在2019年就已离开了斗篷山。

当时,斗篷山的部分土地被正式征用,他从这片他生活了十多年的土地上离开,得到了相关的青苗补助款。

这笔补偿虽然不算丰厚,但对他来说,算是对多年劳动的一种回报。

他没有选择继续留在山上,而是顺势下山,结束了他的山顶生活。

参考资料:[1]陈世军,高礼安.都匀市斗篷山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25(6):86-8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