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一处很不解:蔺相如两次出使秦国,其实都相当于把秦国戏弄了一把,结果他还全身而退了,也因此成为千古佳话。
但我有三点疑问:其一,蔺相如把和氏璧拿到秦国遛了一圈,要求秦王斋戒五天,秦王做了,又给他住上好的宾馆,五天之后秦王又设了隆重的九宾大典礼来接待蔺相如,结果这时候,蔺相如已经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这不是明晃晃地去老虎洞穴里去撸胡须么?况且最终秦国还是对赵国用兵,蔺相如的出使有什么意义呢?
其二,秦王赵王渑池会面,赵王知道是个鸿门宴,廉颇蔺相如也知道,可是却还劝着赵王去。去了也只是把秦王羞辱一番。虽然回来,却也让强势的秦王憋了一肚子气,这不是给赵国惹祸么?
其三,蔺相如两次出使并没有改变赵国处境,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先来看看蔺相如两次戏秦的背景吧。
蔺相如第一次戏秦,是为著名的完璧归赵事件。赵国得了一块宝贝和氏璧,秦昭王眼红,就想用十五座城换宝贝。这秦国比赵国强大,而且也比较蛮横不讲道理,经常出尔反尔。
赵国又怕秦王食言,又怕秦王派兵来打。于是就想找了个能干点的人代表赵国去处理这件事情,让赵国既不吃亏,又不得罪秦国。这个人就是蔺相如,当时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门客。但是到了秦国却让秦国吃了瘪,还是很大一瘪。他先是把和氏璧给秦王看了,这秦王拿到手就和他的女人和太监炫耀,这蔺相如一看:“好小子!这是不想给城池了?”于是他就说:“我告诉你,这宝贝上面有个瑕疵!”
秦王就把宝贝给他指出来,然后他拿到和氏璧就说: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驩,不可。於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於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於柱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他的意思就是,别人都说你经常仗着自己强大干那恃强凌弱出尔反尔的事,我们还不信,恭恭敬敬捧着和氏璧来换城,结果这么庄重的场面,你随随便便对待就算了,如今搞几个女人在哪里戏弄我也太不像话了。你要是不给我城池,我就和这宝贝一起同归于尽,让你啥都捞不到!
这秦王一听,这不得了,到手的宝贝怎么可能被你毁掉?于是就把地图拿过来说:“啊!你过来,这十五座城给你了!”
这蔺相如也不是个小孩子了,他觉得这时候把宝贝给了秦王,他也不一定给城,于是就说: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於廷,臣乃敢上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秦王就同意了,把蔺相如的要求全给满足了,结果过了五天之后,蔺相如说,和氏璧已经送到赵国了,他说:“你要是想要和氏璧,就先把城池给我们,我们比你弱,肯定会把宝贝给你送来的。”
这秦王宫里人就看不下去了,气得想把蔺相如给宰了。但是秦王却把他给放了。
结果就是秦王也没给城池,赵国也没有给宝贝。但是秦国真的就派兵来打赵国,打了两年。
渑池之会后来秦王又想以讲和为名把赵王骗出去。赵王本来不想去,但是廉颇、蔺相如说: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赵王面子上过不去,就带着蔺相如去了。
结果这秦王想把赵王羞辱一番,又是要他鼓瑟又是要他把十五座城池献来做寿的,但是蔺相如是真牛逼,一边逼着秦王为赵王击缻,又要秦王把咸阳给赵王做寿。这秦王一顿酒下来嘴巴上半点便宜也没有占到。最后把赵王给放了。
要知道秦王经常干那种把别人国家的君王骗过去弄死的事情,楚怀王就是被弄死在秦国。但是他却把把他羞辱了一番的蔺相如和赵王给放了。实在是神奇!
一般人还真看不懂秦王这波操作。
一般人也不能理解蔺相如这种撩一把的意义在哪里?
强撩的意义我想,可以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面的一句话来说明一下。
“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於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
当时越王勾践把夫差的老爸吴王阖闾杀了之后,夫差日日勤练兵报仇,某天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夫差要领兵来打他了,他就说,我要先出兵去打。这时候谋士范蠡就说了上面那段话。
意思是:“主动去打战的是最下等的做法,等于是逆天,会失败的。”
结果勾践不听,真的跑去打吴国,结果被吴国打得一败涂地。
虽然这件事里面范蠡劝的话里面有点迷信的成分,但是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老子》”
大概意思就是哀兵必胜。吴王夫差为报父仇,整整准备了三年,这三年里,吴国全军都在一种报仇的氛围当中,这就是哀兵,这种兵气势十足还十分团结。
勾践去打这样的军队只能是找死。
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出师有名很重要,士气也很重要。
秦国两番派使者到赵国传话,一次要和氏璧一次要赵王去赴鸿门其实都是为了羞辱赵国。
要是赵国示弱,可能国人也会寒心。我们看到后面赵国不给和氏璧,秦国还是会领兵来打赵国。更何况要是赵国示弱了,秦国一样不会放弃攻打赵国,反而越弱越要打。那时候可能赵国的一大部分士人会弃赵国而去。
所以,赵国需要去和秦王会一会,涨涨国威。要知道当时秦国强大野蛮,能到秦国土地上让秦国吃瘪还可以全身而退那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就是拿到诸侯国去说一说也是扬眉吐气的事儿。
当时的天下人很多人不喜欢秦国,就有可能来投奔赵国,这是双赢的事儿。
即使后面赵国再被打,抗击之力也会强很多。赵国也因此成为了名将最多的国家,而且能够与秦国抗衡下去。说明这两次外交胜利是很有意义的。
秦王为何放人?上面我们说的蔺相如出师的意义,是建立在蔺相如出使秦国成功的前提下。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蔺相如这两次出使为什么能够“不辱使命”。
我们来看第一次的完璧归赵事件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蔺相如确实有急智,他胆子大,口才也好。
他敢当着秦王的面抱着和氏璧撞柱子。蔺相如代表的是赵国,蔺相如的做法也代表着赵国。虽然上帝视角的我们觉得赵国这是打肿脸充胖子,但是在当时信息没那么流通的情况下,蔺相如的状态确实是很能代表赵国的处境的。外交官越是不卑不亢,越是能够被人敬重,因为他不得不考虑,外交官背后的国力支撑。
而我们也看到蔺相如的做法,几乎是立刻让秦王对他尊重认真起来。立刻就把要换的城池指给他看。
结果蔺相如也是个狡猾的,他哪里敢当庭跟秦王做交换!这一交换极有可能是有交无换。所以他就编了个斋戒五日,列九宾于庭的要求。
我猜当时秦王想的是反正蔺相如人和璧都到了秦国,先敷衍敷衍一下,拿到璧再说。他是万万没想到,蔺相如竟然把他戏弄了一番,璧没了。。。
但是他都做了这么多事了,蔺相如也早就用语言拿住了他。
因为蔺相如前面说,别人都说秦王是个出尔反尔的小人,秦国只要肯把城先交割给赵国,赵国就会献宝贝。一番话说得天衣无缝,至情至理。秦王都做了那么多这时候再杀人就是承认自己竟然被一个弱国戏弄了,说出去多没面子?所以当时就把蔺相如放了。
可能后面想想还是觉得憋屈,所以又跑去打赵国。
这第二次渑池之会秦王吃瘪,确是因为当时在会场的两国兵力不相上下。而且赵王临行前,廉颇就对赵王说了,如果赵王三十日不回,就立太子当王。一般人可能以为廉颇这里很鲁莽不顾赵王体面,但我以为正是廉颇的这番话才使得秦王最终放弃了弄死赵王。
因为就算弄死赵王,赵国也会马上就有新王,而且他们有了准备,赵国可能根本就不会乱,所以他最后决定把赵王和蔺相如放了。
所以,蔺相如的强硬外交之所以能够成功,还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坚实强大的国家做后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