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20岁时的课堂笔记,罕见地出现了一个英语词组,少了一个m

热情的小狐狸 2024-07-03 19:53:01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有一本多达万字的听课笔记,里面详细记录着关于古诗文,哲学,历史,地理等文化知识。

除此之外,笔记上竟然还罕见地出现了一个英语词组,仔细一看,这个词组还漏抄了一个字母。原来,我们的领袖不仅精通中国文学,还涉猎英语。

透过这本笔记,我们看到了一位朝气蓬勃,志存高远,笃学善思,品行高洁的青年毛泽东,为何这么说呢?这本笔记究竟记了什么?毛泽东又是如何看待英语学习的呢?

一:湖南一师与《讲堂录》

这本全文约18400万字的笔记名叫《讲堂录》,是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期,所做的课堂笔记。

笔记用的是时兴的九行直线本,共四十七页,九十四面,内容大多是修身课和国文课的随堂笔记,以及毛泽东自己写的读书随感录。

这本笔记承载着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对治学的感悟,对为人处世的见解,形成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探索。

《讲堂录》的诞生,离不开时代的推波助澜以及湖南一师良好的教学氛围,二者缺一不可。

毛泽东在师范求学的这几年,正值五四运动爆发前期,此时的中华大地,外有帝国主义入侵,内有军阀混战,没人管老百姓的死活,中国正处于新旧交替,发展变革的重要时期,《讲堂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因此,毛泽东的这本笔记字里行间写满了对祖国前途,人类命运的担忧和痛心,旧社会的民生凋敝,迫使青年毛泽东认真思考人生道路,思考如何救国兴邦。

而毛泽东入读的湖南一师,则为众多进步青年提供了救国兴邦的土壤。

1913年春,20岁的毛泽东考入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

该校于翌年春与省立第一师范合并,当时,湖南一师是全国范围内办学质量较高的名校,正如毛泽东后来回忆说:

“我没有正式读过几年书,也没有去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学问,都是一师教给我的,一师是个好学校”。

湖南一师教育理念先进,把国文排在了各科目之首,提倡以国耻唤醒学生自强之心,组建学生志愿军,还有农场和工厂实习制。

正因为学校为学子提供了一个安心读书的环境,毛泽东才能静下心来探求救国之策,立身之本,写下了早期学习笔记——《讲堂录》。

除此之外,湖南一师还有当时最优秀的师资力量,吸纳了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师,如“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还有方维夏,王季范这样的进步教师,以及对青年毛泽东影响最为深远的杨昌济。

杨昌济留学英国,学识渊博,道德高尚,他鼓励学生做正大光明的,有利于社会的人,他非常欣赏毛泽东,认为毛泽东资质俊秀,是难得的人才。

《讲堂录》是修身课和国文课的随堂笔记,而杨昌济在湖南一师担任修身课讲师,可以说,这本笔记的诞生,离不开在杨昌济的讲授与教诲,对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启蒙有着深远重大的影响。

1927年,马日事件爆发,为了免遭反动派迫害,毛氏族人将毛泽东放置于韶山冲老家的书籍一并烧毁。

毛泽东的私塾老师毛先生实在于心不忍,从余烬中随手抢回了一份保存较好的手稿,正是这份珍贵的《讲堂录》,现存于中央档案馆。

那么,这份万字笔记究竟写了什么?英文字母又是怎么回事呢?

二:修身治国平天下

翻开毛泽东亲笔书写的《讲堂录》,字字句句凝聚成七个字——修身治国平天下。

因为这是一本随堂笔记集,首先记录了很多文化知识,如诸子百家,史记,汉书,唐诗宋词,宋明理学等相关知识内容。

此外还有自然科学知识,外国名人轶事,也都在毛泽东的涉猎范围内。

凡是学习到的知识,读过的历史典故,长篇名章,都被青年毛泽东一一书写在册,最后还会抒发议论,写下自己的观点看法。

比如他在《讲堂录》中这样写道:“人情多耽安逸而惮劳苦,懒惰为万恶之渊”。

众所周知,毛泽东一贯主张艰苦奋斗,反对骄奢淫逸。艰苦奋斗才是中华民族的政治本色,其背后的本质是勤奋。

人没有勤奋,则不能成事,国家没有勤奋,则不能兴盛。这是毛泽东从青年时期就一直贯彻的真理。

青年毛泽东有多勤奋?在韶山冲时期,毛泽东就孜孜不倦地读书,整个十里八乡,但凡是有字的书籍报纸,就没有毛泽东没看过的。

后来,乡村的阅读资源无法满足其旺盛的求知欲,毛泽东就去湖南图书馆借阅书籍,风雨无阻,用领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牛闯进了菜园,埋头苦吃,一如埋头苦读。

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毛泽东是睡得最晚的那个学生,为了不打扰同学休息,毛泽东拿着小油灯就去走廊看书学习。

这个习惯保持终身,无论战时,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始终坚持挑灯夜读。如果没有一个个刻苦学习的深夜,就没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领袖。

在后期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带领的战士之所以能够接连取得重大胜利,离不开当地群众的帮助。

那么,老百姓为何愿意帮助共产党战士呢?因为只有我们的军队能够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只有我们的军队是发自内心地尊重,爱护老百姓。

一切都在《讲堂录》里有迹可循,毛泽东在笔记中写道“闭门造学,其学无用”。

青年毛泽东提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窝在屋子里没有用,要走出去,睁眼看世界,看社会,看人民,要向群众学习。

在师范读书时,毛泽东就和萧子升,蔡和森等同窗好友结伴游学。

通过游历,毛泽东亲眼见识到了人民群众的苦难,但是苦难并没有磨灭人民群众的智慧,这让青年毛泽东感慨良多。

他愈发钦佩人民群众,爱护人民群众,从而成长为一代爱国爱民的人民领袖。

《讲堂录》中蕴含着的领袖智慧还有很多,点点滴滴塑成了日后开创新中国的毛主席。纵观全篇一万余字,唯独有一处笔记格外新颖,那是一串英文词组,仔细一看,还漏记了一个字母。

这串英文是什么呢?

三:学习外语是“常识”

英语里有个词组,叫做common sense,译为常识。

就是这样一串英文字符,出现在了毛泽东的《讲堂录》笔记中,十分罕见,也是唯一一处英文笔记。

仔细一看,青年毛泽东将common sense写成了comon sense,少写了一个字母m,但就是这一处无伤大雅的失误,愈发让领袖的形象更加鲜活。

这恰恰说明学生时期的毛泽东已经初具英语学习基础,愿意钻研当时称得上新奇的外语科目,青年毛泽东的学习目光极具前瞻性。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焕然一新,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外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仅1960年5月6日至10日,毛主席连续会见非洲12国,拉丁美洲8国等数批次外宾后,又在上海会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

毛主席身为一国领袖,又向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为了工作不闹笑话,为了契合国际发展趋势,毛主席主动提出学英语,并且号召国家干部一起学英语,把外语学习看成常识,活到老学到老。

同时,毛主席提出要找一个既精通英文,又懂得国际形势的贴身秘书。

就这样,在新华社任职的外语人才林克被调到了毛主席身边,既当秘书,又当毛主席的英语老师。

毛主席学英文先从一些简短的时政文章着手,逐字逐句看着英文字典对照着念。

任何一门外语的学习都离不开攻克的过程,毛主席也不例外,遇到不少困难,比如生词过多,发音不好记,但毛主席并不言弃,再次贯彻艰苦奋斗之精神。

无论在北京还是外出视察访问,毛主席都能随时随地挤出时间学英语,在火车上,飞机上,轮船上,汽车上,都能看到毛主席背单词的身影。

1972年,随着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打开交流的大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多次与毛主席会面。

国际社会对毛主席学习英语的事迹略有耳闻,基辛格向毛主席求证此事,毛主席谦虚又坦荡地回答道:“只认得几个单词,但不懂文法。”

基辛格顺势提出了一个英文单词——paper tiger。

这个词是毛主席自创的,字面意思就是纸老虎,毛主席哈哈大笑,爽快地承认了自创单词的事实,就是抨击美帝主义是纸老虎。

基辛格也很识趣地表示道:“对,纸老虎,是我们没错了。”

这次会晤因一个英文单词的出现而宾主尽欢,视为中美关系缓和的又一信号。

毛主席一生中表达的最后一个英语单词是Class struggle,意为阶级斗争。

1975年,毛主席会见了尼克松的女儿朱莉,用到了“阶级斗争”这个词。

此时,毛主席饱受病痛折磨,却依然坚持工作,他的发言掷地有声,让眼前的美国青年心生钦佩。

语言只是工具载体,《讲堂录》只是课堂笔记,背后折射的是毛主席终其一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意志。

《讲堂录》塑造了毛泽东精神,毛泽东精神让《讲堂录》熠熠生辉。

正因为中国有这样的领袖,国家才能蒸蒸日上,欣欣向荣,长盛不衰!

参考资料:

《毛泽东学英语》:孟红 党史天地

《<讲堂录>:青年毛泽东修身要诀》:何左得平 湘潮

《<讲堂录>是一本充满人生哲理的课堂笔记——毛泽东同志哲学读书笔记初探之一》:胡昌善 理论探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