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聊三国:曹操和司马懿谁更强,领导和员工的差距到底在哪

贪吃的骆驼 2024-08-02 07:45:57

公元215年,曹操亲征张鲁占据的汉中。

当时这个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老人,名义上的官职,是东汉朝廷的魏王,位在诸侯王上,他的儿子们也都被封为列侯,举行大型礼仪活动时,老曹同志执行的标准,也基本和天子差不太多,简而言之,当时的曹操虽然没有皇帝的称呼,但实际上已经快要彻底享受到了皇帝的待遇。

当时的曹操,离正式登基称帝,不过只差了最后的一道手续。

那么年事已高,又位高权重的曹操,为什么突然要亲自带队去打汉中呢?

因为汉中是中原打益州的桥头堡,同样益州也是益州逐鹿中原的必经之路之一,而且这地方别看不大,但是人口充足,地形险要,是非常的易守难攻,那么这么重要的地方,为什么曹操才想着打呢?

曹操在赤壁之战折戟之后,精力主要用在了两方面,一是内部改朝换代的各种准备工作,二是外部的西凉需要武力解决,如果这两件事没搞定,那么曹操去打汉中,就容易背后出乱子。

据《三国志》等书记载,曹操在亲征汉中之前,不断的向最后一步迈进,基本完成了该有的准备,此外,凉州地区的韩遂和马腾诸部,也在夏侯渊的拼命打法下,被彻底搞定了。

如果只是这种背景,曹操其实还不用亲自跑一趟,夏侯渊等人那么能打,安排他们去慢慢打就行了,但是当时还有一个背景,那就是当年一直被曹操忌惮,但实力不怎么样的刘备,在赤壁之战以后,突然涨了行市了,他竟然拿下了比汉中更富饶,比汉中更容易防守的益州。

如果等刘备在益州完成整合,那么刘备的下一步,必定会跑去打汉中,然后以汉中和荆州为桥头堡,向曹操发起两路进攻。

这对于曹操来说,是个非常巨大的威胁,所以曹操基于上述的种种原因,才不得不亲征汉中。

那么曹操御驾亲征的结果怎么样呢,汉中最终拿下,但是这个过程很曲折,曹操当年是三月份出的门,为了保证此战的万无一失,曹操不光亲自带队,还带去了十万人的大军,结果战事开打以后,曹军差点就绷不住了,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曹军才勉强拿下汉中,曹操基本料理清汉中,已经到了这一年的年底。

打完汉中之后,曹操打算打道回府,但是跟随在曹操身边的司马懿,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汉中是益州和中原的必争之地,谁占据这块地盘,谁就有了进攻对方的先机,现在既然是咱们兄弟伙搞定了汉中,那何不趁热打铁,继续往益州打呢?

曹操当时没往深里解释,只说打到这就行了,不好贪得无厌,结果曹操前脚走了没多久,汉中就被刘备给抢走了,接着关羽那边又在荆州做事,搞得曹操差点就要出大问题,后来虽然把事情摆平了,但是曹操也很快就挂了。

再加上司马懿后来成为老戏骨般的神操作,很多人都认为,曹操在这件事上没听司马懿的,是个严重错误,他本人的能力,也要逊于司马懿,那么真是这么回事吗?

曹操是公元220年去世的,曾因为给曹操治病的华佗,是公元208年被杀的,也就是说曹操当时打汉中时,不光年龄已经不小,身体也应该因为身体有病,而不是太好了,以至于后来刘备亲自率军打汉中时,曹操都没能亲临一线,而是只在附近坐镇。

而此时曹操虽然位高权重,但是离那最后一步还有一定距离,如果当时曹操贸然去打比汉中更难缠的益州,那么且不说他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打下了,光是孙权和关羽在荆州的虎视眈眈,曹操就受不了,而且如果前线吃紧,曹操再有个好歹,以曹丕的那份资历,他能站得住脚,并完成最后的伟业吗?

而曹操当年及时收手之后,又做了什么呢,先回朝把基本手续履行完,这时他离最后一步又近了一点,但是曹操没有傲娇,而是继续出兵打东吴,等到东吴的孙权被打服,刘备又被关在益州之后,曹操才回去继续走程序,如果不是关羽搅局,那么曹操十有八九就成成事了。

由此可见,当年的曹操之所以没听司马懿的话,不是因为人家“小富即安”没了斗志和眼光,而是人家站得角度更高,看得更长远,所以才弃小而不就,那么是不是我们就能得到相反的结论,说司马懿不如曹操呢?

答案其实也是否定的,因为站在司马懿的角度,他积极进取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主要是因为他当时无法站在曹操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很常见,领导的一个决定,会让很多员工不理解,这时不能简单判断对错,而要看他们位置,古人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是推脱责任,而是在强调你不在那个位子上,你的见解往往会有问题。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