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广东一位老人看杂志意外发现30年未见的儿子:他是国家功臣

见识乌托邦 2024-11-08 16:50:44

1987年,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普通的一年,但对广东的一户人家来说,却经历了一场不小的地震。

震源不是板块运动,而是一本普普通通的杂志——《文汇月刊》。

这本杂志是老太太收到的,老太太姓李,膝下儿女众多,生活虽然清贫但也算得上儿孙满堂。

可唯独三儿子,一晃三十年杳无音信,如同人间蒸发一般,家里人偶尔念叨起,也只当是这儿子不孝,没有一点“家”的概念。

谁承想,这本莫名其妙寄来的杂志,却成了揭开三儿子“失踪之谜”的关键,不仅如此,他们还发现儿子竟然是国家功臣。

从乡医之子到国之栋梁

87年,广东一位老太太正翻看杂志时,突然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默默无闻的人生》,文章内容并不算吸引人,讲的是一位工程师的生平事迹。

可老太太越看越觉得不对劲,特别是文章中提到的“广东”和“爱人李世英”,这几个字眼如同电流一般,瞬间击穿了老太太的心房。

“李世英”不正是自己三儿媳的名字吗?难道……这篇文章里说的,不会就是自己三十年没见的儿子吧?”

老太太不敢相信,又仔仔细细地把文章读了好几遍,越读越确定,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就是自己的三儿子——黄旭华。

1924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海丰县,他的爸爸和外公都是当地有名的医生,从小听他们的故事长大的黄旭华,一直有一颗善良的心。

然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年代,目睹了太多人间疾苦,黄旭华逐渐意识到,比起治病,更重要的是唤醒国民的灵魂,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真正免受欺凌。

1938年,在哥哥黄绍忠的影响下,黄旭华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他们经常出演抗日话剧,用自己的方式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

然而,他们的行为也引起了当局的注意,为了躲避迫害,哥哥黄绍忠被迫离开家乡,前往桂林。

直到1940年,黄旭华看到家乡的学习环境每况愈下,才决定前往桂林,投奔哥哥。

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将自己的名字从“黄绍强”改为“黄旭华”,寓意“旭日东升”,寄托着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期许。

在辗转求学的过程中,黄旭华阅读了大量书籍,思想也越发成熟。

他意识到,要真正改变中国的命运,就必须发展工业,发展科技,让国家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

怀着这样的信念,黄旭华最终考入了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开启了他为中国船舶事业奋斗终生的旅程。

突如其来的消息

1957年,黄旭华从大学毕业后来到了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工作,正当他准备在船舶制造领域大展宏图时,一个消息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这年元旦,黄旭华回家探望父母,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饭,聊着家常,气氛特别温馨又热闹。

就在黄旭华准备返回工作岗位的时候,他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要求他立刻前往北京开会。

他心里忽然有种预感,觉得要发生什么重要的事情了。

“你们要把这艘艇,造得比我的生命还重要!”北京的会议,比黄旭华想象中还要严肃。

会议室里,二十几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船舶技术专家齐聚一堂,而主持会议的,则是赫赫有名的聂荣臻元帅。

会议讨论的内容是研发核潜艇的可行性,那时,美国和苏联都已经有了核潜艇,并把它当作重要战略威慑力量。

中国深知核潜艇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的重要性,也决心要研制出属于自己的核潜艇。

然而,研制核潜艇谈何容易,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技术水平也比较落后,而且在研发核潜艇方面完全没有经验。

中国曾向苏联寻求技术援助,却被对方一口回绝,苏联专家甚至断言:“以中国的工业水平,20年内都别想造出核潜艇!”

面对技术封锁和冷嘲热讽,中国没有灰心,反而更加坚定了自主研发的决心。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黄旭华被这股精神深深震撼,他暗下决心,即使付出一切,也要为国家造出这柄“深海利剑”。

然而,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研发团队所能参考的资料,仅仅是几张从国外杂志上剪下来的核潜艇照片。

没有图纸,没有数据,甚至对核潜艇的基本构造也了解不多,所有的东西都得从头开始摸索。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黄旭华和同事们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闭关修炼”,他们泡在实验室和试验场,废寝忘食地做研究,一干就是日夜不停地。

当时条件很艰苦,科研经费紧张,实验设备也很简陋,很多关键部件都得自己动手制作。

黄旭华常常对团队里的大家说:“咱们就算没有条件,也得想办法创造条件,一定要干成这件事!别人能做到的,咱们中国人也肯定能行!”

除了技术难题,黄旭华为了保守国家的秘密,不得不隐藏身份,与家人彻底失去联系。

这一“潜伏”,就是整整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他错过了太多太多。

他没能亲眼见证孩子的成长,没能陪伴妻子度过人生的风风雨雨,甚至连父亲病重去世,他也未能回家尽孝,只能将无尽的思念和愧疚埋藏在心底。

1964年,黄旭华的父亲病重,老人临终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再看儿子一眼。

然而,为了不泄露国家机密,黄旭华只能压抑着内心的悲痛,偷偷地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中只字未提自己的工作,只是叮嘱家人要保重身体,照顾好自己。

寄出那封信后,黄旭华一个人待在办公室,哭了整整一天一夜。

1970年,中国的首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当这艘凝聚着无数人心血的“大国重器”缓缓驶入大海的那一刻,黄旭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泪水夺眶而出。

迟到的“团聚”

1987年,上海的《文汇月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平凡而伟大的人生》,文章讲述了一位工程师为了中国核潜艇事业默默奉献了三十年,一直不为外界所知的故事。

远在广东的老太太,正是通过这篇文章,才得知了自己三儿子黄旭华的真实身份和事迹。

那一刻,老太太百感交集,泪流满面,她既为儿子的成绩感到骄傲,又心疼他所经历的委屈和付出。

老太太把家里的儿女们都叫到跟前,指着杂志上的文章,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要理解、体谅他啊!他是为了国家,才不得不离开我们,这么多年,他心里也不好受啊!”

儿女们这才明白,原来,这么多年来,父亲并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国家,为了更伟大的事业,选择了默默奉献。

而此时的黄旭华,已经63岁了,他把自己最宝贵的三十年时光,都奉献给了国家的核潜艇事业。

黄旭华的故事,代表着无数为国家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隐姓埋名,默默耕耘,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铸就了共和国的坚强脊梁,也许他们不被人熟知,但他们的贡献将永远被记住。

参考信源:

1.黄旭华: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