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程建设这一行,闲扯一大堆

苕土 2024-12-13 05:58:34

我们已经看过了多家上市的中大型建设类企业的财报,多数企业都在2023年下半年,甚至更早就开始了营收下跌,2024年以来的跌幅一般都在扩大。前几年说的,这一行遇到了普遍性的下行压力,已经变成了现实。

关于这一行的规模,那是相当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最大的行业之一,2023年中国工程建设行业市场规模约为64.25万亿元。2023年,全国有施工活动的建筑业企业近14万家,从业人数4000多万人,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行业之一。

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行业,哪怕分成水利工程、交通工程、能源工程、房地产工程和农业工程这类子行业之后,过万亿规模的就有好几个。关于各细分行业的规模和占比等情况,数据间的打架现象严重,还真不好说清其构成情况,但房地产工程是最大的还是没有问题的。

建设工程行业的产业链较长,其发展能带动建材、机械、金融等多个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上游有水泥、钢铁等建材行业,中游有工程机械制造等行业,下游有房地产销售、物业管理等行业。当然,建设工程行业增长的动力来自于下游的需求,而不是想做多大规模,就一定能做成多大的规模。

大搞建设一般是有一个集中的时间段,在世界各国差不多。不过,大多数国家没有我们这么集中,且全面开花,原因我们后面再说。还是先来看一下美国大搞建设的历史。

1862年-1900年掀起了铁路建设狂潮,1862年,时任美国总统林肯批准了第一个铁路建设法案。在此后二三十年里,多条铁路相继建成。到1900年美国的铁路总里程已达30.5万公里,美国借此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

20 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公共工程建设,罗斯福政府推行 “以工代赈” 政策,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如修建公路、桥梁、水坝、学校和医院等。这些公共工程不仅为失业者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还改善了美国的基础设施状况,促进了经济的复苏 。

20 世纪50年代的高速公路网计划,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后,以德国高速公路网为蓝本,推动建设一套安全、快捷、互联互通的高速公路网络,将美国大小城市连接起来。从1956年开始建设,到 1970年的15年建设高峰期,美国共建成通车的州际高速公路约5万公里,平均每年3000多公里,到1984 年基本全部建成通车。

现在很多人看到美国的基础设施陈旧,原因是大多数已经有些年头了。过几十年来看我们的,比如我们前两年去成都火车北站,也有相同的感觉。

美国为什么要把这些工程分成多个阶段来搞呢?部分原因是当时遇到了经济危机,需要靠基建来刺激;部分原因就是其国力只能支持分批分类地搞建设,同时全面开花地搞,连美国也无力支撑规模太过庞大的开支。

虽然欧美是现在一大堆金融工具和工程融资模式的发明人,但他们自己并没有对这些模式形成过度的依赖。比如,一般认为PPP模式起源于英国,1979 年,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在基础设施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推行了 “私人融资计划”(PFI),此举被广泛认为是现代PPP模式的发端。

PPP(Public -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本的优势资源,来共同承担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等任务。这之中又分了BOT、BOO、BT、OMT、LOT和ROT等多种类型,基本上都可以起到少花钱,至少是现在少花钱就把基础设施搞起来的目标。

有人认为,我们只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几乎修了美国上百年的房子、高速公路和铁路桥梁。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是夸张,而是过于保守了。我们不仅仅是在高铁里程上遥遥领先于欧美,上次的6亿栋房子的数据不知道真假,就算打点折,这也比只有3亿多人的美国修得多得多;高速公路里程12.23万公里,也高于美国的9.57万公里,而且我们的标准和质量也要好很多,至于说收费问题,就别提了。

我们老家县城,除了离其10-30公里有两条高速公路之外,专门从其至另外两个地级市,又修了两条很少有车通行的高速公路,这可是蜀道难于上青天的四川,修路的花费可不小。当然没有结束,还有多条高速在修建之中,后续还会继续增长。

能不能说,我们这一代人,给子孙后代建好了房、修好了路和桥、修好了高铁,也修好了各种工厂,给他们减轻了负担,他们只需要来继承和享受就行了呢?如果不需要“化债”,似乎真可以这样说;如果还不起修建的债务,甚至连利息都还不起,再加上高昂的运维成本和收费,子孙们不见得会感谢我们,可能不骂人就算不错了。

有人会说,很多指标在人均上差美国还比较远,还有发展的空间。确实如此,但是,人口也是在变化的,2022年就已经开始下降。我和朋友算过,当我们差不多要离开人世的时候,一年要过世2500万人左右,因为我们那个年代每年就出生了那么多人,而到时候会不会每年的新出生人口只有500万呢?这样降下去,人均指标可能真的很快就会增长起来了。

在农业工程方面,可能还有较大的可投入空间,当然这些投入的收益必然是极低,甚至为负的,在交通工程、房地产、水利工程方面已经空间不大了。能源工程方面呢?现在看来当然还有空间,但结合着人口情况,绝对不可能出现前些年那么大的增量了,特别是制造业是能源消耗大户,如果这方面的消耗有下降的趋势,后续也可能就变成了存量市场的修修补补。

不管从哪个方面看,工程建设方面都已经过了“跑马圈地”的时代了,那么搞一些升级,整一些相对高端的,个性化的发展方向行不行呢?应该是可以的,只是能够消费得起这些个性化的群体数量虽然可观,但相较于总人口的比例,还是太低了,能带来的增量可能不会太大。

我们经常讨论,我们这一代人,甚至父辈那一代人还是划算的,用几十年的时间,经历了相当于欧美数百年的变迁,当年裤子都只有一条的人,当时的目标可能就是能多吃几顿饱饭,现在至少都能住着洋房,开上汽车了。

只是,这一两代人似乎太过勤劳了,把应该干的活和不应该干的活,几乎都干完了。让孩子们干些啥好呢,人工智能还是其他什么高科技呢?这些行业似乎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去干的。

不管是从哪个方面看,也不管谁有多大的意愿或决心,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已经没有太大的市场需求和必要性了。大拆大建是需要财力支撑的,这方面的意愿可能有,实力就要看后续整体经济的发展情况了。至于说这些行业的从业者和将要进入这一行的年轻人,似乎也不必太过焦虑,因为,干哪一行又不会焦虑呢?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