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肖申克的救赎》,体会双一流名校生不敢踏出的舒适区

坤哥的书影世界 2024-06-10 20:45:00

在二十岁那年,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厌学”情绪,我无比讨厌所学的专业英语,我讨厌它黯淡的前景,讨厌提升它的笨拙方式,讨厌每一位老师反复提起“听说读写”的必要。

尤其讨厌我从山沟沟考出去本身自带的劣势,讨厌江浙室友完美无瑕的发音。

我发了疯地厌学、发了疯地想要逃离。

可是我发现,我不敢。为什么?

 

因为我所就读的学校是一所双一流名校,因为我的父母每个月固定给我两千生活费,除此之外我还能向兄长索要一些零花钱,因为只要我待在学校,我就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

我可以去吃山珍海味,节假日饱览名山大川。学校所在城市四省通衢、交通便利,无论北上看银装素裹的壮美山河还是南下赏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都是极便利的事情。

即使我在学校没有学到任何真正有用的知识,可只要我可以承受道德的谴责和于我而言无端端消耗时间的代价,在每一个期末周花点儿心思去复习,也还是能将这四年轻松安逸地度过。

如果我一意孤行,那么我必然会失去父母的支持、兄长的帮扶以及校园生活的安稳。我将“赤身裸体”地独自去面对这个世界。

刹那间,我突然想起了很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我想起了电影中的一个角色布鲁克斯,那个在监狱里生活了五十年的、早已远离时代、在监狱里如鱼得水的囚徒。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也才十三四岁,只知道它是班里全能学霸推荐且在班上播放的一部高分电影,那时候年少,不喜欢低人一等,我不明其中深意却故作高深地附和着。几年过去,我看着满目荒唐的大学生活,当真是“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剧中的另一个角色瑞德这样说道:“监狱是个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你习惯它,更久后你不能没有它。这就叫体制化。”

那时我多年轻,即使我不能全然理解这部电影想表达的意思,也依旧坚信我会成为安迪那样的人,永远都像是一只关不住的鸟,再不济,也会是瑞德。

可在二十岁那年,我忧虑着离校后的一切,满脑子全是“没有父母和哥哥的帮助,脱离了学校环境独自去面对社会生活,我会不会就此死去啊?”的想法时,我悲哀地发现我已然被这样的体制养育了二十年,我不是安迪,也不是瑞德,我是年轻一点的布鲁克斯。我实在不明白我何以脆弱至此。

我把目光对准屏幕上的老布,年迈的老布不得已告别相伴半生的监狱,放飞他豢养的鸟儿小杰,步履蹒跚地迈入车辆飞驰的大街,惊叹世界的变化。他拖着老旧的躯体去应对新世界、新生活,尽力想要与这个社会重新接轨。

他喂食着公园的鸟群,却期盼与狱中分别的小杰重逢,和他打个招呼;他在夜间辗转反侧,做着一个又一个噩梦,恐惧萦绕着他,时常忘记自己身在何处;他想他应该继续作恶,再次回到肖申克监狱里,可他老得提不动枪。

他讨厌这里,所以穿好西装、打好领带,决定不再逗留。

他知晓无人在意他的去留,无人在意这样一个糟老头。

 

他自杀了。

当我四处碰壁、毫无选择的时候,我也会想结束生命的旅程。在我萌生逃离学校的念头时,我就在想:我真能独自面对这个社会吗?

这样的想法久久盘旋、挥之不散,后来,我又想起了十五岁的自己,刚上高一,不明白生命的意义,对着父母师长,大喊我要退学!

十五岁的我就像安迪一样唤醒了我对自由的渴望,是他给了我勇气和力量,才让二十岁的我没有像布鲁克斯一样退缩、自戕。

在我的二十岁那年,我最终还是成为了瑞德。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