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队伍,成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村医早期称做赤脚医生,这个称呼源于一篇杂志报道,早在1968年的夏天,一篇杂志刊发“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的方向。”后来“赤脚医生”,便成了乡村医生的正式称呼。
至1975年时,全国农村赤脚医生人数,一度达到150余万人,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共有390余万人,这是一支庞大的医疗队伍,守护在农村医疗战线上。
自1976后,包括赤脚医生在内的基层卫生人员数量,以平均每年数万人的速度在减少,至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不再使用赤脚医生这个名称,以后就称乡村医生了。
至2022年时,全国乡村医生有136.7万人,有执业(助理)医师和持有乡村医生证的有114.1万人。(数据来自网络)由此看出,乡村医生队伍,一直以来是呈减少趋势在发展。
虽然村医队伍人员在减少,但是在农村基层,所起的作用,却非常巨大,絲毫没有减少,这是因为队伍的建立,起初就是为解决基层医疗而成立的,所以他的优越性始终被保持。
基层医疗,已经到了离不开村医的程度,比如现在开展的“公卫”任务,乡村医生几乎承担了全部的一线任务,这在其它类似文章中,也多有提及。
以目前基层患者,看病的需求来分析,乡村医生队伍,只宜加强不宜削弱,这是因为出于这样的考虑,大医院的诊疗费,上涨的速度,远远高于基层患者的适应能力,无论是挂号费,检查费,还是住院费,都要高得让人惊心动魄。
相反农村基层的收入,却跟不上形势,适应不了这种高医疗消费,于是出现了,小病就在乡医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治疗,大病干脆就躺平放弃,这也是十分无奈之举。
因此村医的任务就会加重,这要从每次的感冒的流行中就会看出,一旦流行感冒,卫生室打吊瓶的患者就会增多,七、八张病床都会占满,村医忙得更是不可开交。
前几天,本村有一位癌症患者,去大医院治疗,听说已经花了一、二十万了,人还在医院里,最贵的针要一万多一针,农村家庭,怎当的这样的高医疗消费。
因此加强村医队伍建设,提高卫生室的诊疗能力,就成了势在必行的事情,要增加人员,就必须解决现有村医的待遇和养老问题,这样对要想加入此队伍的人,才具有吸引力,才不致于让他们望而生畏,敬而远之。
要把村医队伍,打造成人人都会羡慕的职业,就像当年人人都羡慕民办教师一样,让村医队伍极具有吸引力。
现在各级政府,对乡村卫生室和村医队伍的建设,都非常重视,比如各地对乡村卫生室的提升计划,就代表了一切,说明了重视程度。
卫生室提升起来,再把村医队伍扩大起来,待遇提高起来,诊疗能力,自然也就提升起来。
这是基层患者的福音,非大病不去大医院,成为人们的共识,一般病就在基层看了,需要住院的顶多去到卫生院,再进一步,就是区级县医院了,再高,就离在家“躺平”不远了。
这样的设想,并不是不现实,当一个人,身患重病,而无钱医治时,什么想法都有可能产生,更不排除放弃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