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肝肠断,这首词写尽世间沧桑人生凄凉—《虞美人·听雨》深析

呵呵呵文化 2024-03-12 16:51:02

本文约3100字。

在那些或平淡或孤寂的岁月里,在那些或惆怅或阑珊的时光中,你听过雨吗?

雨纷纷落下,穿过枯叶,倾在残荷,每每滴在人生最柔软的地方。

一帘雨,“斜风细雨不须归”,超凡脱俗,山高水长;

一帘雨,“路上行人欲断魂”,寒意陡峭,春光纷忙;

一帘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夜孤寂,看透庙堂;

一帘雨,“却话巴山夜雨时”,情之所至,缠绵悠长;

一帘雨,“梦里不知身是客”,江山易主,无限凄凉;

……

不知何时,听雨,成了人生漫长的重要时光。

而在雨帘之后的那个听雨人,也早已韶华逝去,红颜不再。

一、创作背景:江山易主,人生凄凉

蒋捷生于宋末元初,乱世中的他,几乎一生潦倒。

公元1274年(咸淳十年)蒋捷中进士,还没有授予官职,公元1279年南宋就灭亡了。

虽然蒋捷出生“义兴巨族”,但国难之际,他“绳祖志,不仕元”,一生颠沛流离,饱经沧桑,年老后隐居在太湖之滨的江苏省宜兴市沙塘港竹山。

宜兴市的竹山,现在叫做“竺山”,根据明朝史懋锦的《竹山》诗自注:“竹山,一名竺山,以其似天竺也。或曰足山,山之奇在足云。”可见竹山与竺山、足山匀指同一座山。该诗首联说:“岿然足山当湖冲,上有古刹凌空蒙。”这古刹称做福善寺。明人已唤该寺为古刹,可见建寺之早。蒋捷隐居竹山,应该就是说蒋捷隐居在这里的竹山福善寺。

根据《竹山词》中多首词的描述,可以推想,他曾经在这一带生活过。

也许,今天我们要深析的这首《虞美人·听雨》,就在垂暮之年的蒋捷在福善寺听雨而写就。

南宋灭亡很多年之后的某一个春天,连绵的春雨打落在僧舍中,知天命之年的蒋捷形容枯槁,如同一个入定的老僧一样,呆呆的看着面前这场春雨,彷佛人世间的一切与他已经无关。

这一年,南宋已经灭亡,离蒋捷中南宋的进士也已经过了十几年。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图1 少年听雨歌楼上

二、人生三幅画面,三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过人生的三大境界。,那是求学问道的三大境界。

而这首词从听雨一个场景,穿越时空,也入木三分的刻画出了人生的三大境界。

三幅画面,三个人生阶段。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少年的词人,出生望族,年少气盛,裘马轻狂,不知愁滋味。

“歌楼”、“红烛”、“罗帐”构成了一幅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旖旎景象。那个时候的人生,只知奢靡生活,这个时候的“听雨”,雨声只会给词人增加奢靡的意向,尤其是一个“昏”字,传神的写出了销金窟中少年词人的纸醉金迷、不知岁月的状态。

不过,词人在这里表达的,更多的是当时的青春年华,而不是追忆那种灯红酒绿的生活。这种奢靡不知道愁的生活后边的两个片段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词人壮年时期,正是南宋国灭之际,兵荒马乱,词人为躲避金人,一生逃亡于华夏大地,这个阶段,是他最痛苦最落魄的时候,因为还有一丝希望,所以才最痛苦。

“客舟”、“云低”、“断雁”、“西风”,宽阔的江面上,低垂的乌云笼罩,一扁客舟江上,秋风骤起,风急云低,独看大雁孤飞。这是一幅无比沧桑的江南秋雨图,词人没有一个字的主观评价,只是描绘出这样一幅秋风秋雨图,但是一腔愤恨,满腹苦难都在其中。

忧国忧家,羁旅之际,看着失群的孤雁,不禁想起自己苍凉的人生境遇。这已经不光是苍茫大地上的踽踽独行,更是凄凉人生的踽踽独行。

第三幅画面,“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现在,已经是垂暮之年的词人,客居在竹山的福善寺中,还是独自一人。

此时,僧庐外又下起了雨,听着外边淅沥的春雨,这个时候的词人,已经经历了国破家亡,经历了一生的悲欢离合,已经是万念俱灰,心如槁木,对外界的一切都无动于衷了。不禁让人想起王维孤老之际的那句“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三幅听雨的画面,是词人一生颠沛流离的写照。人生境界,彷佛千斤之重,让人难以呼吸。

图2 江阔云低

三、“一任”的升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深山中,沧桑老人独自在僧庐听雨,这个画面本来只是客观的一个画面。

但是,在“点滴到天明”这五个字前加上“一任”两个字,就清晰的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看似冷漠,近乎决绝,但并不是痛苦的解脱,却是痛苦的深化。

这两个字,在感情上有千斤分量,而其中蕴含的言外之意无比深长。

整首词三个片度,代表了不同的人生阶段和意境。少年歌楼,中年客舟,老年僧庐,三个片度词人只是描绘了三幅画面。当“一任”这两个字出现后,整首词才有了词人的心情,将词人的心情深深的刻画出来。写出了经历过前两个阶段后,第三个阶段,词人已经是心如槁木的状态。

于是,整首词的境界上升到了一个感情境界。

一样的听雨,不一样的人生阶段。这个最后的境界,已经不是辛弃疾的“却道天凉好个秋”,不是那个欲语还休的阶段了。

四、“听雨”人生的对比

古来写雨之诗词多如牛毛,写“听雨”的诗词也很多。但是讲到世事沧桑,人生凄凉,这首词首当其冲。

在蒋捷之前,唐人温庭筠有一首《更漏子》词,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讲闺妇的愁思,下半阙讲的是闺妇听雨。

宋人万俟咏也写过“听雨”为主题的《长相思》:

长相思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宋人聂胜琼写给李之问的《鹧鸪天》:

鹧鸪天·寄李之问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这几首词的写法和蒋捷的《虞美人》很相似,都是独自听雨,听雨声滴落,“空阶滴到明”。

所不同的是,上边三首写的都是为情所思,为情所困的相思之苦,意境都毕竟浅薄。而蒋捷的《虞美人》却意境广阔,包涵内容很广,感情包含了沧桑的一生,其深刻和蕴藏之深,那种刻骨的凄凉,远非上述三首词可比。

蒋捷这首词写尽了他一生的遭遇,也写出了大多是遭逢战乱之苦的坚守者和离人们的苦难。最后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已经写到了痛苦的顶点,到了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

图3 听雨僧庐下

许昂霄在《词综偶评》评价道:“《虞美人》,‘悲欢离合总无情’,此种襟怀,固不易到,然亦不愿到也。又‘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较‘天际识归舟’更进一层。”

潘游龙在《古今诗余醉》评价道:“看到‘悲欢离合总无情’难道不泠泠。”

蒋捷一生颠沛流离,所作诗篇大多沧桑。他中年流亡吴江(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所作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表达出来的思国思乡,感慨时光流逝的思想可以与本词相印证。

还有同样是他中年流亡之作《贺新郎·兵后寓吴》,“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同样流露出江山易主后,战乱之他深刻的悲痛心情。

“叹浮云”这几句比喻世事的变幻无常。这个时刻,漂泊孤凄之感是和亡国之痛融合在一起的,使之更加深沉,也更加悲苦。这是一个秋风肃杀,百花凋残的季节,这是一处景物苍茫的黄昏时刻。

这首词也可以与本词《虞美人》相印证。

千百年来,这首词成为无数“听雨”人的写照,他们的人生不知不觉的以《虞美人》为剧本,自己也不知不觉的成为了《虞美人》中的主人公,这就是为什么这首《虞美人》能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