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18户人家藏居山洞70余年,相互通婚、自给自足,如今却集体搬离

小红帽仔娱乐说 2024-12-07 15:52:42
陶渊明所写的世外桃源少之又少,放在现代社会,更是几乎不可能的存在。

但就在我国贵州的深山之中,却真的藏了一个“别有洞天”的苗寨!那里古老而原始,没有网络,与世隔绝,却风光独好。

刚搬进去时,他们还没有那么多户人家,人们一同藏居于群山之中的一个巨大山洞里,生活自给自足,延续后代便通过相互通婚来完成……而这一住,就是70多年。也因如此,他们还被人们称为“亚洲最后的穴居人”

被外界发现时,这里已经有了18户人家,90位居民。而到了2019年底,他们却集体搬离了这里。

那么,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回到社会中来呢?他们又是怎样在如此闭塞的环境中生活这么久的?最后,他们又为什么搬离了呢?

贵州安顺市的紫云县,有一个名为中洞的溶洞,这里别有洞天,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苗族村落。

2019年时,这个神秘的山洞社区里还有18户人家,共90位居民。

而外界对中洞苗寨的了解,始于媒体一次意外的报道,“亚洲最后的穴居人”的神秘面纱就此揭开,这个与世隔绝的小社会也正式进入了公众视野。

而与此同时,出于政策的推行和安全的考量,当地政府部门也决定:帮助中洞苗寨的居民迁移到更安全、更适合居住的地方。

然而,这一消息对于这里的村民们来说,却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山洞早已是他们真正的家,更是他们祖辈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的象征。这里虽然潮湿和阴暗,但搬迁就意味着要放弃熟悉的一切,许多村民一时难以接受。

政府工作人员多次走访,耐心解释并劝说。经过7个月的努力,终于在2019年的年底,所有的居民同意了搬迁,并签署了相关文件。自此,中洞苗寨,这个被称为“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的地方,成为了历史。

“我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一位老者低声说道,眼中泛着泪光,“离开这里就像离开了自己的心。”

当提到即将到来的搬迁,村民们心中涌起无数回忆,在深山中的日日夜夜,那片被时光遗忘的土地,以及那些不再复返的日子——

贵州是一个以丘陵和山地闻名的省份,其复杂的地形孕育了许多这样的隐秘角落。水塘镇附近的山脉中,有一座高达2000米左右的山峰,上面有三个天然形成的洞穴——下洞、中洞和上洞。

传说,多年前为了逃避战火,一些先民选择来到这片几乎无人踏足的土地,最终发现了中洞,并在此定居下来。历经70多年的时间,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直到今天。

站在洞底仰望,阳光透过树梢洒进洞口,映照出一片宁静的画面。而在洞外,参天大树环绕,隐约可见的是村民们用木材搭建的简陋房屋,它们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和人们不屈的生命力。

贵州紫云县的中洞,远非人们想象中的逼仄狭窄。实际上,这里的空间足够大,容纳了梁、罗、吴、王四个姓氏的苗族家庭。这些人家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生活。他们的居所由木头和竹子构建而成,集中在洞穴较为开阔的前半部分,这里不仅是居住的地方,还有教室和供孩子们玩耍的小球场。

中洞内部提供了庇护,居民们的农田却位于洞外。祖先们在岩石间开垦土地,种植红薯、玉米等耐旱作物以及季节性的蔬菜,以适应这既不宽广也不平坦的土地。

进入21世纪,中洞人的生活依然维持着过去几十年的状态,没有太多现代科技的影响。他们依赖自然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天气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收成,因此他们只能祈求自然的恩赐。

山中闭塞的生活使得中洞人保留了许多古老的苗族传统,包括简单的织布技艺和质朴的服饰风格,没有过多装饰或银饰。婚姻方面,他们通常与附近村落的人联姻,有时也在洞内通婚,体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直到外来者的到来,中洞苗寨开始发生变化。

第一位踏入这片世外桃源的教师是王启刚,他带着对教育的热情和改变现状的决心来到这里。初到中洞时,王启刚面临的挑战超出了他的预期——语言不通、文化差异以及居民对外来事物的防备心理都是摆在面前的难题。

凭借着耐心和真诚,王启刚开始逐步打破这些障碍。他用最简单的话语讲解知识,赢得了村民的信任,特别是那些渴望学习的孩子们。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让孩子跟随王启刚学习认字、算数,甚至了解外面的世界。

另一位重要的人物是王东灵,她在2003年自费来到中洞,致力于改善当地儿童的学习环境。她不仅带来了关于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知识,还传授了一些实用的生活技能。王东灵的到来进一步增强了中洞人对新知识的接受度,并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向外界的大门。

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名叫胡兰克的美国老先生也受到了王东灵行为的触动,为中洞学校提供了经济支持,每逢圣诞节还会给予每户人家一定的资金帮助改善生活条件。

通过这些外来者的努力,中洞苗寨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孩子们也开始意识到世界之大,不再局限于森林之内。这种转变虽然缓慢,但却深刻地影响了这个古老社区的发展方向,让中洞苗寨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

2003年,中洞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胡兰克先生的资助下,紫云县供电局为这个隐秘的山洞社区免费安装了一台30千伏的变压器,一条连接现代文明与古老生活的电线被成功架设起来。

电的到来不仅意味着夜晚有了光明,更标志着一系列电器如电饭煲、电视机和冰箱等开始进入中洞人的生活,大大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居民们逐渐意识到,王启刚、王东灵两位老师以及胡兰克先生所描述的外面世界的技术进步,确实能够带来更加便捷和舒适的生活。

然而,随着通电而来的不仅是现代化的便利,还有外界信息的涌入。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媒体记者发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小村落,并对其独特的穴居生活方式感到十分好奇。这位记者将中洞苗寨的故事整理成报道发布出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随后,游客和新闻工作者纷纷涌向这里,打破了中洞人长久以来宁静的生活。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开始重视起这个特殊社区的需求,致力于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为了帮助中洞苗寨的人们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政府除了提供去文盲教育和常识科普外,还在洞外的山坳处为每一户人家修建了水泥砖瓦房。按照常理推测,经历了外界影响的中洞居民应该乐于接受这些变化。

但出乎意料的是,许多村民对于搬入新房表现出了犹豫甚至抗拒的态度。他们给出的理由很简单:这里是他们从小到大生长的地方,尽管从外部视角看它可能只是一个阴暗潮湿的山洞,但在中洞人心中,这里承载着太多的情感和回忆,是无可替代的家园。

直到2019年年底,在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后,中洞内的居民终于同意搬迁,离开了那个居住了一辈子的山洞。即便如此,仍有一部分村民对外界持有不安的感觉。

面对时代的变迁和个人情感之间的冲突,他们不得不鼓起勇气,迈出这一步,迎接未知的新生活。这一过程既是对传统的告别,也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变化与挑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