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合力修筑史迪威公路,每两英里就牺牲一个人

战争史札记 2024-11-18 19:03:20

1943年年底,盟军在一堆争论后,终于定下了打缅甸的计划。就在这时候,故事的主角们都开始行动了。根据开罗和魁北克会议的决定,英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负责指挥缅北的战斗。这里面,英国的亲王蒙巴顿亲自上阵,当了缅甸战役的三军总司令,史迪威则是副总司令兼总参谋长。他们手下有英印军、中国驻印军、云南远征军,还有英国的海空军,势力可大了。

在另一次魁北克会议上,丘吉尔提出了个大胆的想法:“我们想把中太平洋舰队里的一队精英调到西南太平洋,听麦克阿瑟将军的指挥,还让皇家空军去大规模轰炸日本,一起努力赢这场战争。”他说得特别坚决。

但最新的情报说,日本有7艘战列舰组成的大舰队,正从中太平洋往新加坡开。面对这种情况,罗斯福总统冷静地说:“我觉得你们别把海军分散到太平洋去,还是留在印度洋,尽量拖住日本舰队,好让我们在太平洋打得更顺手。除非太平洋那边出了大事,否则,海军留在印度洋对我们更有帮助。”丘吉尔同意罗斯福的看法,但他也说了自己的担心:“我们原本想派海军的两栖作战部队,穿过孟加拉湾,在苏门答腊或马来亚登陆,拿下新加坡、曼谷和马六甲海峡。但现在看起来,这个计划有点难。”罗斯福接着说:“不过,你们得准备好,如果日本舰队因为美国的主攻而撤回太平洋,你们就得马上发动大规模的两栖进攻,这样能帮我们减轻不少压力。”这时候,丘吉尔突然皱起眉头,他好奇地问:“我在想啊,日本是怎么知道我们的舰队改道去印度洋的呢?”罗斯福看了丘吉尔一眼,淡淡地说:“我猜,日本舰队去新加坡,主要是为了找石油。他们国内的石油不够用了,得靠外头。现在,你们得想办法拖住他们,让他们进退两难。等我们的太平洋舰队准备好了,就能一举打败他们。现在,咱们有个明确又管用的计划:把手头的资源都用上,全力打缅甸北部的那一仗,这样效果肯定更好。要是能把缅甸的日军都干掉,咱们就能在中国那边建起空中支援,以后往菲律宾、东番那边打的时候,就有后盾了。而且,这样菲律宾也就放心了,咱们收复菲律宾的计划就能顺顺当当地进行。”

“这计划真不错,想得真周到!”有人点头称赞,接着提议,“为了让大家配合得更好,我看在麦克阿瑟将军的司令部设个联络处吧,这样协调起来就方便了。”“这主意挺好!”罗斯福总统点点头,一脸赞许,“这样蒙巴顿将军和麦克阿瑟将军就能直接说了,省得中间传话。还有,咱们也得派个联络官去重庆,跟中国那边联系就方便了。”会议结束后,拉姆斯登就被选为英国驻美军太平洋地区的联络官。他是个协调高手,很努力地帮美国和英国一起打仗,很快就赢得了麦克阿瑟将军的信任。可是,在菲律宾战役里,他牺牲了。这次会议的结果,史迪威特别高兴。他马上就要去战场了,多年来一直想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12月21号,在印度利多,刚从开罗回来的史迪威将军,不顾一路上的劳累,立马就叫来了中国驻印军的头头们,一起商量怎么攻打缅甸北部。史迪威心里早就有数,他打算带着部队从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界,先拿下新平洋这些地方,建好出发的阵地和补给的地方。

然后,他们要翻越野人山,用强大的火力和聪明的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占领缅北的重要地方密支那。最后,他们要向八莫进攻,和云南的中国远征军会合,一起打通中印公路。中国将士们都非常佩服他。他们敬重他,不光因为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更因为他是个特别厉害的军事指挥官。窗外,中国驻印军正在紧张地备战。这支曾经被日军打得损失惨重的远征军,现在在训练场上挥着旗子,喊着“报仇雪耻”的口号,士气特别高,好像已经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有一天,军营里响起了响亮的口号:“勇往直前,挑战极限!”虽然没有直接说“消灭日本”,但士兵们的士气那么高,好像每一声呐喊都在告诉全世界他们的决心。他们正在进行刺刀训练,因为和日军打仗时,近战特别是拼刺刀,是非常关键的。每个战士都记得,要想在战场上占优势,就得练就一身杀敌的好本领。在这片充满激情的土地上,中国驻印军正准备大干一场。他们知道,自己是这场战斗的先锋。兰姆加尔营地里的士兵们,个个跃跃欲试,士气高涨,准备迎接挑战。

而他们要面对的,是日军中的精锐部队——第18师团,这支部队有3.2万人。这是一支王牌部队,在很多战斗中都非常厉害。说起来,他们在1937年就参与了上海和南京的残酷战斗,还是南京大屠杀的参与者。到了1940年,这支部队被调去南洋,专门训练丛林作战,从此在缅甸丛林里特别吃得开,大家都叫他们“丛林之王”。不过,就算敌人这么强大,中国驻印军也没怕过,反而是胆子大得很,直接就对日军发起了猛攻。战斗一开始,还有个让人惊讶的人物出现在了前线,那就是战区副统帅、已经60多岁的中将史迪威。他跑到最前面的营级指挥所,亲眼看战斗情况,这在中国军队里可没见过。在整个反攻缅北的战斗中,一到关键时刻,史迪威就跑到最前面,不管是团级还是营级的指挥所,都能看到他。他开着小吉普车在枪林弹雨里穿来穿去,有时候还离战场特别近,就像麦克阿瑟那样。子弹就在他耳边飞,可他跟没事人一样,一点都不在乎。史迪威对中国士兵特别有感情,他说:“中国军人才是真正的勇士,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火力,他们就是世界上最牛的军队。”有了这样的领袖和士兵,远征军一开始就打赢了于邦、太白加、孟关和瓦鲁班这些战役。但日军第18师团可没服输。他们在孟拱河谷又集结起来,还多了2000多名从医院回来的士兵,再加上第56师团的一部分和第53师团的主力,力量强了很多。这时候,史迪威又显示出了他的厉害战术。4月21日,他下了一个大胆又聪明的命令,让新22师往加迈方向打。这个决定可是需要士兵们有很大的勇气和毅力的。史迪威真是个了不起的指挥官,眼光独到,做事果断。在打仗的时候,新38师聪明地从加迈左边绕过去,就像一把锋利的刀,直插孟拱。

同时,美军加拉哈德部队和新30师的88团、50师的150团这些新加入的队伍,也不怕山高路险,悄悄穿过北面的大山,直奔敌后的要地密支那。这一招,就像剪刀一样,一下子就把日军的防线剪成了好几段,让他们首尾难顾,防线全乱了。当然,这么做风险可不小,特别是那些深入敌后的队伍,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情况特别复杂。但就像兵法里说的,“走险路才能赢”,最大的挑战往往也预示着最大的胜利。4月24日,史迪威将军一声令下,新22师和新38师就像猛虎一样往前冲。四天后,中美联合突击部队也悄悄出发去密支那,一路上日军拼死抵抗,他们每前进一步都特别难。那时候的史迪威,虽然瘦得皮包骨,脸上皱纹也特别多,自嘲说是“老火鸡脸”,还有士兵以为他七十多岁了。有一次,一个细心的美军黑人士兵看到没戴军衔的史迪威,满眼同情地摇头:“征兵局也太狠了,怎么能让这么老的人担这么重的任务呢?”可别看史迪威年纪大,他的战斗意志、工作热情、还有那股子倔强劲儿,比很多年轻人都强。到了5月14日,好消息传来,中美联合突击队离密支那就剩48小时的路程了。两天后一大早,这支勇敢的部队就悄悄摸到了密支那外边,然后突然对密支那机场发起了猛攻。5月18日早上,阳光明媚,史迪威还带着12名战地记者一起去看情况。

飞到密支那降落时,记者们拿着相机,激动地抓拍每一个瞬间,把史迪威和那些在密支那突袭战里英勇战斗的战士们的身影永远留了下来。很快,“盟军突袭占领密支那”的好消息就像春风一样吹遍了同盟国。密支那战役最后大获全胜,打死了3000多名日军,不仅收回了缅北的重要地方,还打通了特别关键的“史迪威公路”,顺利完成了任务。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