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乍起,火锅纷纷登上餐桌。此时,阖家围炉而坐,边聊边涮,边饮边酌,享受美好人生,自然饶有情趣。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据考证,出土的东汉文物“镬斗”,即为火锅。三国时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几格的锅,与现今的“多味火锅”有异曲同工之妙。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到宋代,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元代,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至清代,火锅在民间盛行,清代严辰吟有咏火锅诗:“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那种围炉而坐品味火锅的景况跃然纸上,勾起了人们涮火锅的情趣。
提到火锅,就想起了南宋林洪《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锅之事。他游武夷山,访隐士止止师时,在雪地里得一兔子,但无厨师烹制。此时,那隐士告诉说:在桌上放个火炉,炉上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桂等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着肉片在汤中涮熟,蘸着调味料吃。林洪吃了之后觉得十分味美,且能在大雪纷飞之时与友人围坐一起,随意品尝,甚为高兴,便为此种吃法取了个“拨霞供”的美名,取自当时“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的美丽风景。
相传,明代文学家杨慎小时候随其父杨廷和,赴弘治皇帝在御花园设的酒宴。宴上有涮羊肉的火锅,火里烧着木炭,弘治皇帝借此得一上联,云:“炭黑火红灰似雪”,要众臣作对,大臣们顿时面面相觑。此时,杨慎悄悄地对父亲吟出下联:“谷黄米白饭如霜。”其父遂把儿子的对句念给皇上听,皇上龙颜大悦,当即赏御酒一杯。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各地火锅因食风不同、配料各异、汤汁差异等,而形成花色纷呈,千锅百味,满足了天南地北食客的需求。人们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边吃边聊,洋溢着热烈融洽的气氛,享受一番难得的“围炉春风”。
火锅不仅是美食,而且蕴含着不少饮食文化的内涵,为人们品尝时倍添雅趣。在东北,人们招待客人时,火锅里菜的摆放颇有规矩:前飞后走,左鱼右虾,四周轻撒菜花,即飞禽类肉放在火锅对炉口的前方,走兽类肉放于火锅后边,左边是鱼类,右边是虾类,各种菜丝少许放一些,宛若“众星捧月”,以示尊敬。若对待不速之客,则把两个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锅前边,后边是走兽类肉,示意你离去。台湾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这天吃火锅,火锅用料有七样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葱、芫荽、韭菜、鱼、肉,这分别寓意:“勤快、会算、聪明、人缘好、长久幸福、有余、富足”。
寒冬凛冽,阖家团聚,涮一席火锅,真可谓情趣盎然,其乐融融。
◎本文原载于,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