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失当与语义不通?从“原驰蜡象”再谈《沁园春·雪》的缺憾

书生说文化 2024-09-23 14:28:51

《沁园春·雪》是领袖毛泽东诗词中的代表作,凡是受过些许教育的人,即使不能对全篇熟读成诵,也必能对其中的某些句子耳熟能详。比如笔者接下来要说到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白色的蛇一样灵活的舞动,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像蜡白色的象一样雄壮的奔驰。它们都想和天公一比高低。

一般认为,这一句动中写静,犹如神来之笔。“欲与天公试比高”,更是豪阔雄健,展现了抒情主人公的英雄风范。

然而,近日笔者通过细读该词,用创作的眼光,抛开作者的身份,从词作本身审读这一句话,发现它存在着单句比喻失当,整句语义不通的问题。

“山舞银蛇”,是指蜿蜒曲折的连绵群山,远远的看上去就像银白色的蛇一样灵活的舞动,这里的“山”和“蛇”是比喻关系,根据词的创作原则,后面的“原”和“象”,也应该是比喻关系。

但是在众多解释领袖毛泽东诗词的著作中,比如周振甫的《毛泽东诗词欣赏》是这样解释的:秦晋高原,盖着雪的丘陵,一个接着一个,像一只只白象在奔跑。

如果按照这种解释,那么“象”比喻的就不是“原”,而是原上的高山丘陵了。把高山丘陵比作“象”,尤其是“雪山”比作“白象”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高山和象的类比由来已久。

南北朝时,昙无谶译的大乘佛经《大般涅槃经》中有“面貌端正,如月盛满;白象鲜洁,犹如雪山。满月不可即同于面,雪山不可即是白象”的译语。唐韩愈有诗云:“岸类长蛇搅,陵犹巨象豗”(《咏雪赠张籍》)。

我们有理由相信,精通文史,读书广博的领袖毛泽东在读书过程中可能涉猎过“白象如雪山”或者韩愈的《咏雪赠张籍》,当他自己看到皑皑等雪景时,就不经意间的把前人的诗句熔炼到了自己的词作当中。

但是问题在于,如果白象比喻的是高原上被雪覆盖的高山和丘陵,那么“原”和“象”就不像“山”和“蛇”是统一的比喻关系,而成了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如此,词的上下两句就失去了结构和意义上的对称。

对此,有些人试图从其他角度重新解释“原驰蜡象”,他们认为,这个原不是指高原,而是指原上“塬”,是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经过流水冲积形成的一个个小土丘。这句的解释也就变成“高原上的一个个被皑皑白雪覆盖的黄土塬,看起来像一群蜡白色的象”。

这样一说单句解释是通了,但整体上的语义,却又不通了。如果说,词作中的相比于的是一个个黄土塬,也就是一座座小土丘,那么与前面的“山舞银蛇”,便很不相称了。银蛇般的群山尚且可以与天公一比高低,一个个被流水冲击侵蚀的小山丘,如何能与天公一比高低呢?

众所周知,那一带典型的地形地貌特征是“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山舞银蛇”尚且可以理解,因为群山连绵,真的蜿蜒如蛇,但是“原驰蜡象”,就有些比喻失当了。而且必须一提的是,词作的原文是“原驱腊象”,经郭沫若、臧克家等人的建议,才改为“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共比高”虽然豪阔雄健,但是从整体上说,在语义上前两句的比喻根本无法与这一句相通。

毋庸讳言,这影响《沁园春·雪》艺术成就的一大缺憾。

0 阅读:331
评论列表
  • 2024-09-24 19:09

    妈lmd 牛鬼蛇神果然如期而至

  • 2024-09-24 19:44

    你真是狗屁不通!主席这样写,更能突出山野和平原的对比映衬,而且从自己的视角体现出动感,让大自然的景观展现出充沛、鲜活的生命力和张力,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没文化,真可怕,多读书,治浮躁。

  • 2024-09-24 13:57

    小编并不懂诗词,不懂文学和艺术,先搞懂“本”与“象”的关系及运用,以及艺术的散发自由等描写手法再说。

  • 2024-09-24 20:28

    果然是这个文奸。。。

  • 2024-09-24 20:45

    关注一下他就知道他都说了什么,没有一个好的。刷UC半小时时绝对能看到他,不是洗胡适的就是损主席的。不知道UC的立场是什么?我看到都半年了他还好好的。

  • 2024-09-24 20:45

    大言不惭,不懂装懂

  • 2024-09-24 20:34

    你算个什么玩意,大言不惭

  • 3728 3
    2024-09-24 20:20

    真不愧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