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江其人(一)

读经典看 2025-01-03 11:46:51

南浔自南宋淳柘十二年(1252年)建镇以来,耕桑以富,行商坐贾荟萃,终成"江浙雄镇"。

至清光绪年间,湖州南浔及附近乡镇涌现出了以"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为代表的富商群体。

所谓"象",即家里财达千万以上者;所谓"牛",即家里财达五百万以上不达千万者;所谓"金狗",即家里财达一百万以上不达五百万者。

南浔“四象”中,有一张姓家族。

这家世代经商,但多为小本经营,直至张颂贤一代,骤然发达,家族命运被彻底改变,成为南浔"大象"之一。

这个家族命运的巨变,通俗来说,就是合理地利用了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指的是上海开埠这个历史性的转折。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空前发展,打破了过去只有广州十三行才能做外贸生意的垄断。

"地利",指的是上苍恩赐给南浔以及太湖周边地区的优质蚕丝辑里丝,加上当地通达上海的运河。

"人和",指的是包括传统的豪门联姻和借助官力等因素在内的人为因素。

在上海开埠的年代,张颂贤眼疾手快,开设了恒和丝行;加上经营得当,一跃成为镇上巨富。

至清咸丰初年,张家已拥有雄资,光绪中期更是称雄一方。

张颂贤三十来岁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各地官府一片混乱,于是私盐运销旺盛。张家抓住时机,在丝业之外又开设张恒源盐号。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张家"盐票"大赚,再加上得兼营军火的亲家庞云蹭帮助缉私,张家丝盐共举得以常盛,成为南浔一带仅次于刘家的第二“大象”。

张颂贤逝世十年后,张家房产两析,张颂贤的二儿子张宝善分得张家的祖宅,取堂号为尊德堂。

此时,张颂贤的长子张宝庆已经去世,张宝庆的夫人桂太夫人和他的儿子张石铭分得南西街一处更大的宅院,即有着"江南第一宅"之誉的懿德堂。

张宝善继承家业后,把张家的盐业大举向纵深扩展的同时,积极发展与盐相关的加工业,接连开办了张恒泰、张恒昌、张元泰、张启泰、老裕泰等系列酱园,并在外地大开分号,制作和经营面酱、酱油、辣酱、酱菜、腐乳等南方人喜欢的小碟佳味,几乎垄断了南浔周围方圆50里内的酱制品的生产、批发和销售。

张宝善后来生儿子七个,这七个孩子都挺有出息,不过其中名气最大的要数二子张静江。

张静江出生于光绪三年(1877年),可以说他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匙,——张家与张静江的外祖父庞家均被列为"象"。

据资料记载,张静江的祖父张颂贤与外祖父庞云蹭“均为丝商巨贾,个性又都开朗豪爽、冒险进取、热心公益,人杰自幼受熏陶"。

其中的“人杰”,说的就是张静江。

张静江原名增澄,因在家中七兄弟中排行老二,人多好称他为"二先生"。

可能是受他祖父和外祖父两位长者的影响,青少年时期的张静江便喜好交友,崇尚豪侠。他慕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生当作人杰"诗句,自名"人杰"并成为他以后的官名。

光绪十三年(1887年)正月,南浔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火烧张公馆事件"。南浔丝行埭(读作dài)的一个地方水师统带营因火药库失慎爆炸,酿成大火,损伤无数。同年年底,南浔镇中心再次发生重大火灾,烧毁房屋二百余栋,原本的繁华地带一片废墟。年仅11岁的张静江目睹着老式救火工具在使用上的不便和老百姓们因火灾所遭受的灾难,心中萌生出一种想要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于是向祖父及父亲建议,组建一支以张氏家族成员为主的新式救火队。祖父应允,派人前往上海购置进口救火器材,组建了南浔镇消防史上的张恒和"小洋龙"新式救火队。救火队自成立起,凡镇上有火警,必争先出动,为乡民排忧消困,受乡人称颂。而张静江一生跛足和无法医治的骨痛症,据说也是他在一次抢救火险跌伤腿足造成的。

在南浔镇,还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有一次,张静江独自乘坐轮船从南浔到上海处理家族生意。在江苏平望镇过桥洞转弯时,忽然风浪大起,轮船被卷进大浪里眼看就要沉没。张静江在得船主之助脱险后,知道船上还有人未能获救,于是大声疾呼"谁下水救人上来,救出一人即赏大洋一百元。"船上水手及其他识水性的人在重赏之下踊跃救人,几位老弱妇孺全部获救,从而免除了这一次去上海途中的悲剧。到上海后,张静江立即如数发放赏银。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给船主200元钱,直到后来出国。

张静江21岁时,其父以银10万两捐得二品候补道衔。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任一等参赞,随驻法公使孙宝琦出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