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顺应自然

老糖话健康 2024-10-03 07:10:32

基于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的认识,在人类进行养生保健以及促进疾病康复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在中医学生命观中,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相合,即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必须随时随地与其保持和谐一致。无论是养生保健,还是疾病康复,都必须遵循顺应自然的基本法则。《黄帝内经》中反复强调生命的保养在于“因时之序”:“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此“因时之序”本指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面养生康复,还包括顺应月相盈亏变化、顺应昼夜时辰变化以及适应地理环境差异而养生康复。

(一)顺应四时气候变化

一年四季,自然界的气候有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亦随之产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气机变化。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向于表,故皮肤松弛、多汗少溺;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因此,中医养生康复非常强调因四时之不同而分别有不同的应对方法。例如《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补养理论;以及春三月“使志生”、夏三月“使志无怒”、秋三月“使志安宁”、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的情志养生理论。

季节对五脏六腑、经络腧穴有直接的影响。不同的脏腑经络,于不同的季节会出现气血偏旺的情况,如“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等。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时的辨证选穴,则体现了这一原理。合理运用这些规律来进行养生保健和康复治疗,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顺应月相盈亏变化

所谓月相,是指人在地球上看到月亮明亮部分的各种不同形状,如新月、上弦月、满月、残月等。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发现月亮的盈亏可影响人体的生物节律。《灵枢·岁露》中写道:“月满则海水西盛”、“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指出海潮潮位的高低变化,与月相的变化节律一致。血液是人体内流动的液体,其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和统摄。人生活在地球上,因而气血的运行,也同涨潮落潮一般,必然随月相盈亏而发生改变。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所云:“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月的始生、廓满、廓空表示月相节律的改变,与人体相对应则表现为机体血气的“始精”、“实”、“虚”的变化。正是由于月球对人体的影响,古往今来的养生家们就十分重视联系月相进行养生康复,或在不同月相时采用不同的养生康复方法,或在月圆日进行调息服气、冥想等修炼。

(三)顺应昼夜时辰变化

中医发现人体生命活动变化与昼夜时间节律有着极高的相关性。一日之中,昼夜的改变对人体阴阳盛衰、气血运行、脏腑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均有一定的影响。

自然界昼夜阴阳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阳气的表里趋向。《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人体阳气白天多趋向于表,夜晚多趋向于里。正是由于人体阳气具有昼夜周期变化的规律,故人体病理变化也与之相应。《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指出:“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白昼阳气旺盛,人体阳气趋表抗邪,故疾病多有缓解;而夜晚阴气旺盛,人体阳气趋里抗邪无力,故疾病多有加重甚则恶化。

人体的阳气天亮时开始活跃于体表,正午阳气最盛,故白天应从事各种劳作及户外活动;傍晚时分体表的阳气开始衰少,应减少户外体力活动并按时睡眠,免阴气的侵袭;根据人体阳气的昼夜节律进行作息,才能保证人体生命的健康。诚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强调:"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因此,根据昼夜时辰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利用阳气的昼夜变化节律,来妥善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顺应人体昼夜生理变化规律,从而达到良好的养生康复效果。

(四)适应地域环境差异

地域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之一,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不同地域方位的环境不同,其气候、湿度、温差、水质、土壤中所含元素等也不尽相同。因而,地域的差异也可对人的生理及病理产生不同的影响。

如我国东南方多雨高温,人体腠理多疏松,病多湿热;西北方多燥寒冷,人体腠理多致密,病多寒痹。若长期居住某地后一旦易居他地,身体则可能出现所谓“水土不服"的症状,甚至生病,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重新适应。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描述的:“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肘,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跻。”

因此,要注重地域环境对人体生命的影响。需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保健和预防措施,使人体与所在的地域环境相适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旅行移居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从养生保健的角度而言,每到一个陌生的地区或国家,都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环境状况调适自己的生活方式,以达到保养人体生命的目的。(内容摘自章文春郭海英主编的中医养生康复学教材)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