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姬:儿子有智力障碍,自己被骗光积蓄,让女儿上交10年工资

智慧侃情感 2024-11-13 04:53:49

"我恨观众,更恨我自己!"

这句话从王姬嘴里说出来时,谁能想到她曾是《北京人在纽约》里那个光芒四射的阿春?可命运这东西,总是爱跟人开玩笑。

1987年的纽约街头,王姬正跟姜文对戏。那会儿的她,浑身上下都是干劲。谁说不是呢?能跟影帝搭戏,还是冯小刚导演的作品,这机会多少人想都不敢想。

可她不知道,这个让她暴得大名的机会,竟成了她此生最大的遗憾。"宝贝,跟妈妈再坚持一下。"

休息时间,王姬摸着自己微微隆起的肚子,跟里面的小生命说悄悄话。她那会儿刚怀孕,可剧组时间紧,任务重。

没办法,两个导演组,她一个人当两个用。

一会儿A组,一会儿B组,连轴转得连口水都顾不上喝。但她咬牙撑着,就想着这部戏能让她翻身,能让她在圈里站稳脚跟。

真是应了那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四个多月的肚子,愣是不见长。跑医院一查,发育不良。当时她吓坏了,可定心一看,孩子没缺胳膊少腿,她又放心了。

谁知道这才是噩梦的开始。

一岁半的时候,孩子突然发起高烧,接着就是一场又一场的羊角风。医生的诊断书像一记重锤:自闭症,还带着智障和癫痫。

"如果当初。。。"

这句话王姬说了无数遍,可世上哪有后悔药?

为了治病,她只能在国内外两头跑。在国内拼命接戏挣医药费,让年迈的母亲去国外照看孩子。五十多岁的老人,硬是从头学起英语,就为了能在异国照顾外孙。

每每想起这些,王姬就恨不得抽自己两巴掌。

如果当初不是为了强撑着拍完这部戏,如果当初能多注意一下身体,如果当初。。。可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如果。

现在回过头看,那些光环、那些掌声,换来的却是儿子一辈子的痛苦。这笔账,真的是怎么算都不划算。

有人说:成功的背后总要付出代价。可王姬这是用儿子的一生在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从来都不是事业上的得失,而是那些再平凡不过的幸福。可惜,这个道理,王姬懂得太晚了。

所以当她说"我恨观众,更恨我自己"的时候,那不是演技,而是一个母亲撕心裂肺的自责。

谁说演员都是天生的?

1962年出生的王姬,最开始压根没想当演员。那个年代,演戏可不是什么体面活。可就是一次跟香港公司合作拍戏的机会,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怀揣着对表演的热爱,王姬考进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外人眼里,这可是块金字招牌。可谁知道,这块金字招牌底下,藏着多少辛酸事。"又没我们的戏份。"

每次放出剧目表,王姬就跟宋丹丹钻进厕所哭。两个年轻姑娘,躲在厕所里抹眼泪,然后相约喝酒解闷。这画面,想想都心酸。

要强的王姬不认命。白天在人艺跑龙套,晚上跑去北京卫视主持节目。早八点开工,凌晨三点才睡,连轴转的日子,她硬是咬牙挺了过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86年、87年连续两年上春晚,一年还有四十多部戏找上门。

结果呢?全被人艺给推了!

这下可把王姬给气坏了。在她看来,人艺就是个"暴君",压得人喘不过气。

"我一定要离开!"

正好那会儿国门开放,美国那个遥远的地方,在王姬眼里就像是一座金山。她脑子一热,揣着60美元就上了飞机。

结果到了美国才傻了眼。

只会说三句英文的她,从一个风光的电视主持人,一下子变成了"二等公民"。干什么都不顺手,连点菜都要比划半天。

想回国吗?

当然想。可王姬这人要面子,宁可在异国苦熬,也不愿灰溜溜地回去。

"不就是从头再来吗?"她跟自己较劲。借了叔叔的钱去学英语,打工赚生活费,日子虽然清苦,但至少是自由的。

谁能想到,这一走,就走出了她此生最大的转折。有时候想想,如果当初她能在人艺忍一忍,或许后来的故事就不一样了。

可人生哪有那么多如果。逃离的代价,往往要用很多年去偿还。

命运总是这样,在给你机会的同时,也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那通改变王姬人生的电话,就这么突然打来了。

"姬姐,有个角色特别适合你。"电话那头是冯小刚,"《北京人在纽约》,你来演女主角阿春怎么样?"

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跟姜文搭戏,冯小刚执导,而且角色还特别贴合她的经历。这种好事,换谁谁不答应?

可没人知道,这个"馅饼"砸中的不只是她,还有她肚子里的孩子。

"三紧"剧组,时间紧、任务紧、经费紧。为了赶进度,剧组一分为二,A组B组两头拍。这下可苦了演员们,特别是怀孕的王姬。

"不就是累点吗?我能挺住!"

王姬把自己逼成了拼命三娘。白天拍戏,晚上补拍,连轴转得连口水都顾不上喝。

可她不听,就想着这部戏能让她重回巅峰。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四个月的肚子不仅没变大,反而缩小了。吓得她赶紧跑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发育不良。

这是第一个警钟,可惜她没听进去。

等到后来孩子出生,一切看似正常。谁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一岁半时,孩子的病情像连环炮一样爆发:自闭症、智障、癫痫,一个不少。

人生最讽刺的是什么?

就是当《北京人在纽约》热播时,王姬正在医院的走廊上崩溃大哭。

那些观众在电视机前看到的光鲜亮丽,在现实中却是她此生最大的遗憾。事业的巅峰,竟然换来了生活的至暗时刻。

这就是命运的交换法则:它给你荣耀,就一定会在暗处标好价格。只是这个价格,往往要等到付出后才知道有多沉重。

人们都说,上辈子最大的债,今生用孝心来还。

在王姬的故事里,这份孝心,成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也成了一份沉重的枷锁。

五十多岁的母亲,为了帮女儿照看生病的孙子,硬是从零开始学英语。这个年纪,就算记住"ABCD"都费劲,可她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只为能在异国他乡照顾外孙。

看着母亲为自己付出这么多,王姬心里的愧疚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我要你将来像我对外婆一样对我好就行。"

这话王姬经常对女儿说。在她心里,这不是要求,是传承;不是压榨,是责任。

她给女儿立下了一个"十年工资约定":第一年上交百分百工资,第二年百分之九十,以此类推,一直到第十年的百分之十。

听着离谱吗?但女儿竟然答应了。

或许在外人看来,这简直是压榨。可在这个家庭里,这成了最特殊的爱的表达方式。

更让人意外的是女儿对弟弟的态度转变。

刚开始,谁能接受自己有个智障的弟弟?可随着时间推移,姐弟俩的感情越来越深。从最初的排斥到后来的守护,这个特殊的弟弟成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

三代女人,三种无奈,却都用近乎偏执的方式在表达着爱。

王姬的母亲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伟大的母爱;

王姬用极端的方式传承着这份爱;

而她的女儿,则用理解和包容,完成了这份爱的接力。

这是愚孝吗?

或许是吧。但在这个特殊的家庭里,这份"愚孝"成了维系亲情的纽带,成了他们抵抗命运的力量源泉。

有人说:这样的家教太极端。可谁又能说,在那样的处境下,还有更好的选择?

"痛饮生活的满杯",这是王姬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所以现在再问她后悔吗?

她可能会说:后悔的事太多,但能坚持到现在,就是最大的幸运。

因为她终于明白:命运给的,从来都不是白来的。吃得了苦,才能尝到甜。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