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了要打回去,可家长忽略了一点:如果打不过怎么办?

兰妈谈育儿 2024-08-09 21:24:28

文/兰妈谈育儿

“妈妈,妈妈,我被xx欺负了,他还让我以后当他的小跟班,如果不听话就揍我,还让小区里的小伙伴们都不跟我玩”

“什么时候的事儿?如果那个孩子真的揍你了,那你就狠狠地双倍打回去,看他以后还敢不敢欺负你了,实在不行,我们就去找家长,让家里的爸爸妈妈好好管教”

“可是,他看起来那么胖,我根本打不过,如果人家的爸爸妈妈也没有严厉管教,那下一次还是会欺负我呀”

这是来自一对母女的对话,女孩10岁,是一个性格文静的孩子,平时不惹事、也为人善良亲和

可在孩子们的社交群体里,那些喜欢欺负人的,就喜欢专挑这样的文静性格下手

这不,暑假没什么事干了,小区里就少不了小朋友们之间的扎堆,女孩性格柔弱也成为了小区里一个男孩的欺负对象

也因此,才出现了开头的那段对话

而这件事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那些教孩子“被欺负后打回去”背后的深层问题:“如果对方很强壮孩子打不过怎么办”

继续打回去,没有胜算,孩子也可能会多挨几顿打

如果不想孩子在霸凌中继续受伤害、被当成软柿子随意凌辱,比起“让孩子打回去”的反击,家长平时在家里也更应该做一些提升孩子内外气场的事儿

比如,以下五件事,就可以很好地提升孩子的个人气场

01

不要娇生惯养

经常跟孩子来一场对打练习

对孩子过度保护并不是一件好事,特别是长期的小心翼翼和娇生惯养,很容易让孩子的感知能力、和勇气方面变得退化

听一位二胎妈妈说

自从把大女儿养得骄纵跋扈、恃宠而骄,还动不动因为一件小事就哭闹威胁后,她对小女儿的养育是更偏向内在勇气、和独立能力方面的培养

一直以来,妈妈的养育观念也是:孩子能动手做的,就让她自己动手做,不会动手做的,也会让孩子学着去做

而这样的观念下,孩子也确实成长得独立坚强,遇到问题懂得独立思考,更不像姐姐那样撒泼威胁、叛逆抵抗

看到小小女孩成长得如此优秀,我忍不住向这位妈妈请教经验

结果,妈妈却告诉我:“很简单,不要对孩子娇生惯养就行了”

为了更好理解,她还给我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次,他们一家四口去水上乐园玩

姐姐跟着妈妈,爸爸跟着妹妹

突然,扑通一声响,妹妹被爸爸丢进水里,钻出水面后吓得哇哇大哭

妈妈气得把爸爸大骂一顿,还指责爸爸没有当父亲的样子

爸爸看法不一,他觉得孩子就该多锻炼锻炼,看到妹妹哭了,也发出挑衅的邀请说:“来呀,来朝我泼水,把我也按在水里呀”

于是,一场本该害怕、委屈、哭闹的场面,因为爸爸的挑衅邀请就变成了嬉水乐园

这个例子也让我明白了:锻炼孩子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

确实如此,孩子在外面所接触的人,会随着他们的圈子扩大而变得形形色色,也可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交隐患

不想孩子被随便欺凌伤害,那家长平时在家里就可以跟孩子玩一玩“对打练习”的游戏了

就像例子里的爸爸一样,他把女儿丢进水里,然后又让女儿朝他泼水,看似嬉笑打闹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在教孩子反抗的勇气

因为大多数孩子在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都不知道如何反抗,经常跟孩子来一场“对打练习”,即能增加亲子间的感情互动,又提高了孩子的感知反应、和对抗勇气

如此,孩子的反应灵敏、勇气坚定后,气场上就给人一种“我不好惹”的感觉,自然也就没人敢随便欺负了

02

鼓励多交朋友

孩子人缘好通常不易受欺负

人缘好,朋友多,是品质上的优点,同时也有“一人有难、众人帮”的号召力

而这样的人,谁敢没事找事,随便欺负呢

听女儿说,她班上就有个人缘特别好的女生,大家都喜欢找这个女生玩

有一次,班上的恶霸,故意拦着女生不让走,当时有好几个同学就冲上来质问:

“你干什么?信不信我告诉老师”

一个、两个的时候气势还在,三个、五个的时候就落荒而逃

从那以后,班霸不再是班霸,气势收敛了很多,班上那些朋友多、人缘好的,基本上都不会再主动招惹

这是什么?这就是传说中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力量,终究也抵不过群众的团结气势

此外,鼓励孩子多交朋友,除了人缘好、有人护着、号召力强之外,对个人社交能力也有着很好的锻炼性

认识一个女生,典型的胆小懦弱性格

她每次跟人说话的时候都低着头,眼神躲闪,也从来不敢看对方的眼睛

这原本是不会找事的安静、踏实性子,可在生活、和工作中总是会被人欺负

要么是没做好事被批评打击,要么是被人使唤来、使唤去,一点自我感都没有

看到她被如此欺负,有时候也会站出来发表不平,而大多数人给出的说法则是:“你看她,从来都是独来独往、也不跟人说话,有什么好高傲的,看着就来气”

还有人呢,则觉得“身边连一个朋友都没有,人单势弱的,霸凌者可是专挑这样的人欺负”

所以呀,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也是扩大社交、预防被霸凌的群体需求

当你朋友多了、人缘好,哪怕被嫉妒了,也会有所顾忌

当你优秀、差距感明显了,身上那一眼可视的光环,也是你最好的防身武器

03

允许孩子说“不”

自己的事情就该自己做决定

孩子敢不敢反抗,有没有反抗的勇气,这和他们的成长环境可是大有关系

听同事,讲过他身边一个刘女士的故事,很悲伤

那个刘女士,有着体面的工作,表面上丈夫体贴,家庭幸福美满

事实上,她只不过是为了孩子强撑着,婚姻也早已经在千疮百孔中麻木了

原来,她的丈夫,表面上看起来体贴温柔,实则就是里外不一的双面人

在外面,他对妻子体贴周到,大家眼中的模范丈夫、好老公

可私底下呢,却家暴、赌钱,每次回家不是拿东西抵债,就是强迫刘女士拿钱

如果不给,他就掐脖子、砸东西,甚至还威胁说:“不给钱,就打死你”

一次又一次,丈夫的做法也越来越过分,最后为了抵债还想到了杀妻骗保的绝招

面对如此的人面兽心,大家都觉得刘女士要才华有才华,要颜值有颜值,就应该早点离开这样的衣冠禽兽

可每一次结局,都是丈夫仅靠三言两句的认错,就让刘女士轻易妥协,原谅了

很多人不理解为何优秀的人会被一而再地伤害,问及原因才知道,刘女士从小生活在严厉的家庭环境下,父母说一、她从来都不敢说二

久而久之,也就不懂得拒绝了,哪怕是在外面受了委屈伤害,从小不敢说出的“不”字,长大后依然不敢说

而这个例子也让我明白了,孩子被欺负后有没有反抗的勇气,完全是取决于童年时期有没有足够多的成长底气

不想孩子长大被欺负后仍然不敢说“不”,那家长一定要允许孩子现在说“不,他们自己的事情也应该由他们自己做决定

04

做一个倾听者

经常灌输:受委屈要说出来

孩子的每一次成长,父母的缺位都可能造成难以愈合的童年伤疤,只有能跟孩子保持坦诚相待的分享关系,他们才能带着聪慧果断、勇气与担当成长

有这样一个女孩,性格柔弱、胆小怕事,平时在学校没少被同学欺负

就在一个雨后的下午,女孩像往常一样放学回家,突然就被同校的一个女学生给拦住了

原因是女孩穿着跟她一样的衣服

当时,女学生只是嘲笑女孩长得太丑,什么好看的衣服穿在她身上都浪费

女孩开始没搭理人,只是眼里闪过一丝不服

可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举动,直接把对方惹急了

只看见,女孩的背部被狠狠地推了一下,然后摔在地上磕伤了膝盖

好不容易爬起来后,也因为受伤的膝盖踉跄几步,再次摔倒了

接下来的好几天,为了不被妈妈发现,女孩强装镇定地穿着长长的裤子遮盖着

炎热的夏天,再加上走路跑步时不时造成的摩擦,腿部膝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已经感染化脓了

还是老师发现女孩走路不对劲,喊到办公室了解情况才发现了受伤

等到妈妈知道这件事后,她再也绷不住了,对着女儿就开始咆哮大吼:“你都被欺负成这样了,为什么不回家告诉妈妈,你就那么傻吗”

妈妈弱弱地回答说:“不是傻,我是怕你骂我”

原来,女孩小时候被欺负回家告诉妈妈时,妈妈都骂她没出息,还让女孩别人怎么欺负她的、就怎么欺负回去

结果女孩胆小害怕,不敢欺负回去,同样也不敢让妈妈知道她的懦弱

也因为如此,女孩哪怕被欺负了也不敢回家告诉爸爸妈妈,自己强忍着泪水、把委屈往肚子里咽

所以呀,一个真正出色的家长,是你的孩子还敢于把“不好的事情”拿出来说给你听

这是信任的表现,而孩子向父母分享“不好事情”的本质,也是自己解决不了的求助和需要

这个时候多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尽量做孩子精神、和心理上的倾听者

你愿意听孩子说,孩子也愿意跟你分享,这才是最难得的~

05

借助人群效应

如果害怕就朝人多地方转移

我们虽然主张孩子被欺负了要反击,但反击的原则一定是以己身安全为首,还要教孩子一些防身技巧

小区里有个妈妈,她是出了名的女强人,也是嘴巴比较厉害的不饶人性格

大家知道她的嘴巴厉害,为了避免无故被中伤,基本上都是见面寒暄几句,多余的话一个字都不说

本以为,厉害妈妈教出的女儿也很厉害,她的女儿也确实继承了一张厉害的嘴巴

每次被欺负了,嘴巴就像机关枪一样突突

特别是挂在嘴边的“滚滚滚”、“退退退”,再配上泼辣的表情和击退手势,基本上都是包治百病,很多人都不敢再欺负她了

可有一次,意外遇到同学被欺负了,自信满满的她,依然打算用嘴击退对方

没想到,那一次碰到了硬茬,女孩刚开口释放气势,对方仗着人多势众就直接把她打了一顿

摸着受伤的手臂、膝盖,她抑郁了好久,甚至还因此害怕出门社交

这就是典型的不同情况、需要不同对待

孩子被欺负后更需要如此,除了反抗的勇气之外,最需要的当属孩子的应变能力了

如何正确让孩子“反击”的口诀,也应该是让孩子明白“视情况而定”的道理

比如:

人少的情况下,尽量动嘴不动手,用能言善辩、也用你的态度告诉对方:我不是软柿子

如果是人多的情况下,就是很明显的寡不敌众,此时也无需过多纠缠了,特别是你害怕的时候就要赶紧想办法离开,最好是借助人群效应朝着人多的转移

如此,大家都暴露在群众视线下,即便是有人仗势欺人,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打人

而在可能危及安全的情况下,学会转移处境,这不是懦弱、更不是逃避,这只不过是把一段备受争论的黑暗,推向观众视野受到保护罢了

那么,关于孩子被欺负了要不要打回去这个话题,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0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