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保健——清明时节雨纷纷,除湿行气正当时

陈新的记事本 2024-02-22 01:04:54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太阳到达黄经15°时便为清明,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并不固定在某一天,但以4月5日最常见。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

清明期间气候潮湿,时有小雨,再加上祭祖扫墓,难免情怀不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正是清明时期气候特点及情绪变化的真实写照。

中医认为忧思伤脾,郁结伤肝,湿困脾阳,气机阻滞。潮湿的气候、忧伤郁结的情绪均会引起人体不适,调适不当甚至发生疾病。所以,此间节气养生的重点是疏肝健脾、行气化湿。

踏青访友,动则生阳

清明是春季的第5个节气,已是仲春暖花开,春色盎然,此时宜踏青登山,外出游玩,活动筋骨,增强体质。

春季正是阳气生发的季节,人体阳气也由内向外透达,此时踏青活动有利于助长体内的阳气生发,促进气血的运行,正合《周易》阴阳理论所言“动则生阳”。访友畅聊,有利于肝气调达、抒发郁结之气机。

中医认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适当运动,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脏腑功能。气行则湿化,可减少当前多雨季节外界湿气在体内的积聚,从而减轻体倦、身重、肢体酸楚等湿困症状。

祭祖扫墓,调畅情志

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祖扫墓、追悼先人的传统节日,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中医认为春天肝气偏旺,情绪易受影响,肝阳升发,容易出现头痛头昏甚或血压增高的情况,有此类疾病基础的朋友在清明扫墓时,更要注意调畅情志,不要过度伤心,最好有亲友陪伴,以防意外发生。

顾护脾胃,不宜寒食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古代的北方地区,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所以有“寒食”禁火的安全需求。

据《后汉书》记载,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体的健康非常不利。

清明节气外界湿气明显增多,寒凉之饮食更伤脾阳生寒湿,内外湿气胶着难散,人体气机运行不畅,可出现体倦疲乏、头重头昏、食少腹胀、大便稀溏等。

湿困脾胃,食欲欠佳,可适当进生姜、辣椒等辛温食物以助阳化湿,醒脾开胃;湿邪困阻,胸中痞闷、神疲乏力,也可藿香、陈皮煎水内服,用以芳香化湿,行气消滞。

清明食疗,除湿行气

1.藿香陈皮饮

材料:藿香l0克,陈皮5克,糖适量或不放。

做法:藿香、陈皮放煲内,加清水400-500ml,水开后文火煎3分钟,去渣加糖,代茶饮。

功效:芳香化湿、行气消滞,适用于体倦身重,脘腹滞满,舌苔白腻之人。

2.疏肝健胃饮

材料:青皮l0克,陈皮5克,生麦芽20克,糖适量或不放。

做法:青皮、陈皮、生麦芽放煲内,加清水400-500ml,水开后文火煎3分钟,去渣加糖,代茶饮。

功效:疏肝理气、开胃消滞,适用于情绪不畅,脘腹胀闷,食欲欠佳之人。

3.利水渗湿汤

材料:冬瓜100克、茯苓15克、生黄芪15克、赤小豆15克。

做法:取2000毫升清水,大火烧开后,小火煎煮半小时,即可晾凉饮用。

功效:补气健脾,利水渗湿

备注:晚上5点到7点左右是肾气最旺盛的时间,取100~300毫升饮用效果最好;12岁以上的孩子可以正常服用;6岁到12岁之间的孩子药量减半。

4.淮山芡实扁豆排骨汤

材料:淮山15克,芡实15克,北芪15克,白术10克,薏米15克,扁豆15克,猪排骨200克。

做法:扁豆、薏米用锅炒至微黄,淮山、芡实、北芪、白术、排骨洗净,然后将全部材料放进煲内,加入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煲1-2小时,适量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醒胃、祛湿抗疲劳,对于脾虚湿重、精神不振者尤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