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高宗皇帝李治驾崩后,李显登基做了皇帝,这便是唐中宗。当然李显为人怯懦,同时早在李治在世的时候,朝廷的很多大权都归武后把持。所以李显登基以后,并没能掌握权力。
其实权力斗争是一门艺术——当然,对于当事人来说可以视为表演艺术,而对于我们这些旁观者来说可以视为一门观赏艺术。李显虽然怯懦,但即便如此,还是和武后有了权力冲突。
其实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比如后世晚清的光绪帝也是傀儡皇帝,但是光绪帝毕竟名义上还是皇帝,所以有部分想做大业的人,就会形成一个“帝党”,来帮助皇帝夺权,最终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当然理解成野心也可以)。唐朝其实也是如此。虽然李显怯懦,但是李显的妻子韦后却也是一个野心家。所以韦后开始和武后夺权。
韦后当然不是武后对手。所以韦后夺权失败的同时,李显也一并被武后废掉,武后改而册立李旦为新的唐朝皇帝,这便是唐睿宗。
其实不论是李显做皇帝,还是李旦做皇帝,用现代人的视角来看,都是皇帝的家事儿。但是对于想刷业绩的人来说,这倒是一个搞事情的机会。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徐敬业宣布在扬州起兵,名义上就是反对武后弄权,支持李显复辟。而徐敬业的反武活动,也就维持了一个多月就归于失败。
唐朝著名诗人骆宾王曾跟随徐敬业起兵反武,一般认为,徐敬业失败后,骆宾王也随之被杀。
很多人对于徐敬业起兵失败感到意难平。但却很少有人总结过,徐敬业为何起兵失败?
1、统计学问题其实小编同很多别的历史作者不同之处在于,小编有时候喜欢用现代学科的视角,来看待古代问题——比如,徐敬业犯了统计学错误。其实即便是当下,很多人依旧喜欢犯统计学错误而不自知。
李显在位期间,徐敬业在扬州做官。随着李显倒台,很多原本在中宗朝廷受重用的官员,也因为中宗朝廷被睿宗朝廷取代,而边缘化,并流放到了扬州。这些官员在扬州营造了一种舆论氛围,那就是天底下的人都对武后不爽。而这种舆论氛围也给徐敬业造成了一种古代版的信息茧房:于是徐敬业根据这一错误的依据,得出错误的结论:那就是自己只要振臂一呼,武后的统治必然土崩瓦解。
2、战略问题徐敬业在战略思维方面也犯了错误。而这一点导致徐敬业更大的被动。
徐敬业造反之初,他的谋士提出了建议:认为徐敬业起兵毕竟对抗的是整个睿宗朝廷,所以想要达到推翻武后统治,拥护李显复辟,就得速战速决——谋士给出的具体操作方案就是徐兵直接进攻唐朝的东都洛阳。即便是武后带着李旦逃到长安,徐敬业也可以通过洛阳为中心,号令天下和武后分庭抗礼。
其实后世的靖难之役,朱棣能够翻盘,也和这个战略有关。
但是徐敬业没有采纳这个主张,而是认为应该夺取金陵,而后割据一方,和武后长期斗争。当然徐敬业的思路认为谋士的主张太冒险——一旦洛阳久攻不下,那么自己连根据地都没有,很可能团灭,反倒是如果以金陵为中心占领东南州府,还可以有根据地和武后长期周旋。
而后世清朝的吴三桂,其实也是以云贵为根据地,和康熙朝廷打持久战,最终导致吴三桂的叛乱以失败而告终。
3、临战经验问题其实很多业务能力往往需要实战去锻炼和灌溉。比如当代社会,本科生毕业后也得去实习才能基本掌握工作技能,但是想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工作技能,则需要熬工龄。所谓熬工龄,其实就是通过实战积累经验技巧。
徐敬业在军事斗争方面其实没有实战技巧,他能做官是因为他的爷爷是李世民时代的功臣、大将,所以靠这一点他得以进入仕途。当然,如果徐敬业假以时日进行锻炼,或许也能成为将才。但起来造反时候的徐敬业,并没得到军事方面的能力成长。因此在和睿宗朝廷的实际交战中,徐敬业昏招不断,导致败亡。
4、识人不明其实干事业,往往需要团队战。即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所以才需要拉拢一些人才,形成合力一起干事业。而领导者往往也是协调者。比如刘邦就善于协调人才、应用人才,才能确立西汉的统治。
徐敬业在反对武则天的时候,也需要招揽一些人才来协助自己反对武则天。但是徐敬业的识人能力一般,因此麾下也没积累太多真正能独当一面的人才,所以随着武后完成兵马调集并对徐敬业开始讨伐后不久,徐敬业的力量很快陷入混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