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如何从亲人去世的悲伤中快速走出来、更好地缅怀他们?

安汐谈情感 2024-04-13 19:47:27

本文字数约:3564 字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本文章节:

01、我们更健康地生活,是对已故亲人的延续

02、即使亲人遭遇意外去世,也别抱怨命运不公

03、亲人逝世后,如何及时走出悲伤?

此图为AI生成

不知是巧合,还是祖先们有意而为之,把悼念亡灵的节日放在了万物复苏的春天。

在生机勃勃的春色中,我们悼念已逝世的亲人;

在追忆故人和思考死亡时,我们更深入地领悟活着的意义,是为“向死而生”。

可是,要实现这种智慧并不容易。每年的清明节,很多人仍会陷入痛苦与思念,一想到因遭遇不测而离世的孩子、伴侣、亲人或密友,他们就心如刀割,难以释怀。

很多人都明白“人死不能复生”,可到底怎么才能减少身边人逝世带来的痛苦?下面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谈谈这个话题。

01、我们更健康地生活,是对已故亲人的延续

如果说死亡也有最佳方式,那应该是长寿老人的“无疾而终”。

有些老人一直比较健康,没有太大的病痛,生活能够自理,最后在某一天的睡眠中安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们的亲人发现老人没有像往常一样醒来,虽然一时之间会感到惊愕、悲痛,但很快就意识到老人走得很安详,没有太大的遗憾,他们很快就能接受、释怀,不会造成太大的心理冲击。

在很多地方的农村,家中老人寿终正寝属于“喜丧”,是要当成喜事来办的。

这些安然离去的老人们往往有一个共性,他们有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适当保持运动,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乐观平和的心态,不过度焦虑、不精神内耗。

所以,我们与其对这些长辈去世而感到悲痛,还不如将他们当成学习的榜样,在生活中更自律、更乐观平和,将他们的精神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延续下去。

当然,无疾而终是很难得的,生活中更常见的是亲人、朋友遭受了严重躯体疾病的折磨,最终被夺去生命,比如癌症。

近十几年来,癌症的患病率逐年增长。以前很多人觉得这种“绝症”离自己很远,但后来发现就在身边。

不过,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癌症已经不完全是绝症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治愈的。所谓的“绝症”,往往是因为未能早发现、早治疗,病情越拖越严重,导致回天乏术。

而且,很多人觉得癌症跟先天因素和基因有关,得了就只能自认倒霉,但其实很多癌症是由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和心理压力导致的,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猝死、心梗等重大疾病也是如此。

所以,如果我们身边有亲友因为恶疾离世,这固然是非常不幸的。但这警醒我们要更加重视自身的健康,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已经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了,一定要及时将疾病的苗头灭掉。否则如果愈演愈烈,我们自身也有可能会被夺去生命,最终令我们的孩子和家人也陷入痛苦的思念!

今年即将来临的“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就是疾病的预防,后续我们还会深入分享临床“三级预防”的方法和重要性。

02、即使亲人遭遇意外去世,也别抱怨命运不公

有不少人的亲人、朋友是因为意外去世的,他们难以接受,陷入痛苦中。比如震惊全球的“马航MH370”事件,至今还没公布真相的“3·21”东航MU5735坠毁事件,包括时不时发生的无差别伤害无辜大众的事件等等。

很多意外丧生的死者家属无法释怀,他们不断质问,为什么遭遇厄运的是我的亲人?为什么横祸偏偏降临在他们身上?他们善良、努力、上进,为什么上天要如此不公?

希望这些家属不要过多埋怨命运的不公,因为这无法改变亲人已经去世的事实,而这种外归因模式还可能会让自己出现精神心理问题。

有些人常常会在事后悔恨,比如:要是当初我做了另一个选择,我的家人就不会遇到这种悲剧了。

这其实暴露了人性中的侥幸心理,世上没有“后悔药”可以吃,一味地悔恨当初并没有意义。我们应该做的,是从意外事件中进行综合性归因,既要找到自己在决策上的不足,不断改变及提升,也要看到不可违抗的客观因素。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尽量避免意外的发生。现在高空坠物、跳楼砸死人的事件屡屡发生,那我们就可以多留个心眼,在建筑物楼下经过或者停留时,寻找头顶遮蔽物,或者保持一定距离,谨防高空坠物、坠人!

我们过马路、等红绿灯时,不要只顾着低头看手机,要不时留意周围的情况,看看是否有“马路杀手”,或者是刻意报复社会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一旦遇到可疑的人,我们要随时做好逃跑的准备。

不过,生活中有一些重大意外从天而降,确实难以完全防范的。

所以网上有句话,“意外与明天,不知道哪一个会先到来”。而正是生命存在着这种未知性,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生命。

在心理学上有个话题:假如生命只有最后几天了,我该怎么办?

这个假设能促使大家积极地、主动地思考,如何在意外突然来临之前,尽量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太多的遗憾。

我想,本着“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心态,最积极、理性的答案是:我们要赶紧把生命中最重要的、但平时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人和事都重视起来,比如,及时表达对亲人的关爱与感谢,又或者行动起来,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等等。

我们虽然无法完全左右自己的生命长度,但我们可以努力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更大价值,为我们所在乎的人创造更多美好的、有意义的回忆。

只有做到这样,在我们不幸遇到意外、失去亲人时,才能够更坦然地去面对。

还有一类人们所说的“意外”,其实不完全是意外,反而是可以防范的,那就是身边亲人的自杀身亡。

现在的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很高,自杀率也随之增高。孩子自杀身亡了,这对父母而言是一辈子都难以痊愈的痛!

而且,很多父母在孩子死后仍非常无知、愚昧,认为孩子的生命是被精神障碍夺走的,是疾病导致的。

有些孩子罹患的是“微笑型抑郁症”,突然自杀,甚至没给父母留下任何遗言,这些父母在错愕和悲痛之余,甚至会认为是孩子太脆弱,又或者觉得是社会和学业太卷导致的。

希望这部分父母别再执迷不悟。虽然孩子的死亡是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直接导致的,但是他们为什么会得病?根源不是遗传、不是神经递质浓度异常,也不要把责任都归咎于别人和社会,其实,这跟父母的不当家庭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如果父母早点重视,及时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懂得“自我家庭治疗”,及时改善家庭氛围及亲子关系的话,自杀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希望这些父母在悲伤过后,更要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尤其是如果家里还有其他孩子的话,别令悲剧重演。

前不久,华裔作家李翊云的大儿子离世了,小儿子也疑因自杀离世!真的希望类似的悲剧不要再发生。

03、亲人逝世后,如何及时走出悲伤?

如果亲人离世后,我们无法自控地沉浸在悲伤之中,该如何走出来?

首先,我们要从更加理性的角度理解亲人的逝世。

如果你相信人是有灵魂的,相信“轮回与来生”,那么你要意识到,亲人离世并不是生命的尽头,而是他们和你在这一辈子的缘分已经结束了,他们会走向更好的来世。甚至可能在下一世,你们会以另一种关系重聚。

为什么很多人遭遇亲人突然离世后,会皈依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信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宗教对于死亡的解释能慰藉他们的内心,令他们相信失去的亲人只是比自己先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

无论这种宗教解释是真是假,如果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疗愈死者家属的心理创伤,那整体上是利大于弊的。

那如果你是个唯物主义者,不相信所谓的来世今生,更不相信人有灵魂,那你更应该知道,世间很多事情并不会因个人的意志所改变,尤其是死亡。

你要学会接纳所不能改变的,还要改变可以改变的——尽力完成所逝世亲人的心愿,过他们希望你过的生活。

我从小父母双亡,是我的大哥大嫂把我养大的。长兄如父,某个程度上,我的大哥就相当于我的父亲,我对他的感情非常深厚。

08年大哥去世时,我非常痛苦。但我很快就调整了心态,我知道大哥最放不下的就是他的妻儿,怕自己走了之后他们过得不好,其次就是担心我们这些兄弟姐妹。

所以,我要努力让我的大嫂和侄子过得更好,我自己也要好好生活,不负大哥对我的养育和期待。

于是,我支持大嫂再婚,找一个适合的人相伴。对于我侄子,从他读书到创业,我跟我的爱人Lucy一直给他很多关注和帮助,为的就是他能成人成才,这是我大哥最想实现的事。

现在,我的大嫂有人照顾,侄子创业也很成功,我和Lucy也过得很幸福,大姐二姐她们也很幸福。如果我的大哥真的有在天之灵,他会感到非常欣慰。那我还有什么可悲痛的呢?

所以,如果亲人留下了遗言,又或者生前有放不下的事情和心愿,对他们最好的悼念方式,就是帮助他们好好地实现,并且过好自己的生活。

而且,随着我们不断努力提升自己,找到合适的赛道,实现自己的价值,又或者与另一半共同经营好家庭,教育好孩子,体会到人生的幸福感,亲人逝世带来的心理创伤也会慢慢地得到疗愈。

这时候的我们已经从生存阶段、生活阶段,进入了生命阶段。我们找到了活着的意义,感激亲人给自己带来过的人生经历,并带着对他们的爱意和思念,过好人生的每一天。

而且,从更大的格局来看,我们现在每一个人活着就是一份责任。很多学校、机构在清明节时,会组织人们悼念革命先烈,因为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和奉献,我们就没有如今的生活。

心怀感恩,好好活着,努力工作,回报社会与国家,对得起亲人和先烈,这不但是正确而积极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