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不亮东方亮”:1915年德军东线夏季攻势

指文图书历史 2023-09-28 11:05:01

本文摘自利德尔·哈特著,小小冰人译【战略战术014】《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协约国在西线进攻的失败,让原本心存顾虑的法尔肯海因对自己部署在西线的力量充满信心,认为英法军队没有形成真正的威胁。他已经在东线发动攻势。这场进攻在战术上没有限制,而战略目标起初只是缓解奥地利战线遭受的压力,同时削弱俄国的进攻力量。康拉德提出建议,法尔肯海因接受了突破俄军中路的方案,以此作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的最佳手段。这份方案选中上维斯瓦河与喀尔巴阡山之间的戈尔利采—塔尔努夫地区,因为这片地区障碍最少,有利于进军,而且还能为一场突破提供最好的侧翼掩护。

突破任务委托给马肯森,他的参谋长和“指导大脑”是泽克特,战后负责重建德国陆军的正是此人。马肯森麾下力量编有新组建的德国第11 集团军(辖调自西线的8 个师)和奥匈帝国第4 集团军。德国人打算在伊珀尔地区实施毒气攻击,同时从东普鲁士展开大规模骑兵突袭,以此掩饰他们在杜纳耶茨河集结14 个师和1000 门火炮、对付6 个俄国师据守的防线的突击行动。这道防线由几条堑壕线构成,但不是特别牢固。交战双方隔着一片宽达2 英里的中间地带,中间地带的一些居民仍住在他们的农场里放牛,不受干扰,直到德国人把他们疏散,以防泄露消息。

四月份最后一周,马肯森集团军开抵前线,在两个奥地利集团军之间接管了受领的作战地区。这片突击地段宽18 英里,也就是说,马肯森可以每隔45 码部署一门野炮,每隔132 码部署一门重型火炮。这种密度虽说比不上后期的标准,但足以解决突入俄军构设的阵地这类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如何保持突击势头,抢在俄军预备队开抵并占据后方阵地前,一举突破这些阵地。为满足这种需要,泽克特下达指令:“所有参谋人员必须全力确保这场进攻不断向前。”上级没有给各军各师下达明确的每日目标,“以免他们紧盯着无法取得后续进展的可能性”。“某段战线迅速取得进展,能缓解遭受更激烈抵抗的其他地段的状况……纵深配置应当能让一处取得的成功扩展到友邻战线。”将不断变化的进展与灵活使用预备队相结合的概念,预示着1918 年著名的渗透战术,主旨是加强既得战果,而不是设法挽回局部失利。俄国西方面军司令伊万诺夫不相信敌军即将发动进攻的报告,因而没有把预备队部署到合适的位置,这就进一步给德军的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1915年,东线德军经过一座已经被夷为瓦砾的村庄

5 月1 日夜间,德军暴风突击队向前开进,跨过中间地带,在靠近敌军防线处挖掘战壕。一场持续4 小时的猛烈炮击打垮俄军战壕后,德军于5 月2 日上午10 点发起冲击,步兵穿过硝烟和尘埃向前而去。“到处都能见到土灰色的身影跳出战壕向后奔逃,他们丢弃了武器,戴着灰色的皮帽,敞开的大衣飘摆着。这里很快就不剩一人。他们就像混乱逃窜的羊群。”德军彻底实现突然性,迅速发展突破,尽管俄军在维斯沃卡河实施了英勇抵抗,可他们沿喀尔巴阡山延伸的整条防线遭到卷击,直到5 月14 日,德奥联军前出到距离他们出发线80 英里的桑河。德奥军队在雅罗斯拉夫强渡桑河,俄军的失败几乎沦为一场灾难,但对方暂时耗尽了突击势头,预备力量严重不足。

此时出现了一个新因素,意大利对奥地利宣战,但法尔肯海因艰难地说服奥地利统帅部,不要从俄国前线抽调部队,应当在意大利边界保持严密防御,那道边界线得到山脉障碍掩护。他意识到自己的军队在加利西亚地区前出得太远,已无法撤回,只有从法国调来更多部队,才有望完成把军队调回那里的目标。这是削弱俄军进攻力量,消除他们对奥地利的威胁的唯一办法。获得援兵加强后,马肯森会同奥地利军队再次发起进攻,6 月3 日夺回普热梅希尔,6 月22 日攻克伦贝格,把俄军防线截为两段。

从1915年5月到9月的战线变化,可以看到俄军被打得节节败退

但法尔肯海因和康拉德都没有料到能取得这么大的战果,因而在德奥联军长时间进击期间,没有为维持补给供应做出相应的安排。仓促的临时性举措,无法弥补准备工作不足造成的问题,随后发生的延误让遭受重创的敌军逃脱了覆灭的厄运。

俄国的人力资源的规模相当庞大,几乎已弥补被俘40 万人的损失,因此,法尔肯海因对奥地利盟友的稳定性深感焦虑,这促使他接受了泽克特继续进攻的主张,不过,这场进攻依然是目标有限的行动,法尔肯海因还频频回望法国境内的态势。但马肯森的进攻方向发生改变,从东进改为北上,沿布格河与维斯瓦河之间的宽阔走廊向上攻击前进,俄军主力就部署在那里。为配合马肯森的行动,兴登堡奉命从东普鲁士攻往东南方,跨过纳雷夫河,直奔布格河。鲁登道夫不喜欢这份过于侧重正面突击的方案,两翼的紧逼也许能挤压俄国人,但无法切断他们的后撤路线。鲁登道夫力主再次采用他的春季方案,以一场大范围包围机动穿过科夫诺,直奔维尔纳和明斯克。康拉德也持同样的观点,但法尔肯海因反对这项方案,他担心这场行动需要更多部队,

而且会更深地楔入俄国境内。7 月2 日,德皇决定支持法尔肯海因的计划。可结果证实了鲁登道夫的预料:没等德军铁钳合拢,尼古拉大公就把他的军队撤出华沙突出部。法尔肯海因认为鲁登道夫没有为这场进攻付出出力。双方发生激烈争执。兴登堡不仅写信给法尔肯海因,还致信德皇的军事内阁负责人,声称他的东线总司令头衔已沦为“尖酸刻薄的讽刺”。法尔肯海因毫不客气地默认了他的话,调走兴登堡麾下一个集团军,组建一个新集团军群,从而削弱了兴登堡的地位。

到八月中旬,德奥联军已俘获75 万名俘虏,还占领了波兰,法尔肯海因决定停止东线的大规模行动。保加利亚参战的事宜已做出安排,法尔肯海因打算支援奥地利和保加利亚军队对塞尔维亚展开的联合进攻,还希望把部队调回西线,迎战法军可能会在九月份发动的攻势。不过,法尔肯海因为挽回失去的机会,安抚他那些反对者,批准再次打击俄军。鲁登道夫终于获准以他的现有资源实施维尔纳方案,而康拉德打算从卢茨克向东攻击前进,重演戈尔利采那一幕,切断普里皮亚季沼泽南面的俄国军队。

鲁登道夫9 月9 日展开行动,贝洛的涅曼河集团军和艾希霍恩的第10集团军形成两个巨大的犄角,一举插入俄军防线,一个向东攻往德文斯克,另一个朝东南方攻往维尔纳。俄军朝不同方向退却,德国骑兵在两个犄角间快速挺进,远远地绕过维尔纳,逼近了明斯克铁路线。但这股德军实力较弱,俄国人得以集中力量对付这场孤零零的威胁。面对俄军的顽强抵抗,再加上自身的补给日趋减少,鲁登道夫被迫中止作战行动。眼下的关键问题是,没等德军实施拖延已久的维尔纳机动,俄国军队就向后退却,逃出了即将形成的罗网。

奥地利军队直到9 月26 日才展开进攻,随后遭遇惨败。康拉德极不明智地要求重新发起攻击,到十月中旬,奥军已伤亡23 万名官兵,没能对整体战事产生任何影响。俄军遭到重创,但没有被歼灭,他们虽说再也无法对德国构成直接威胁,但还是阻滞德国人把全部军力集中到西线达两年之久,直到1918 年。事实证明,法尔肯海因谨慎的策略,从长远看是最危险的,而且确实为德国最终的崩溃铺平了道路。

1915年8月,德军骑兵进入华沙

俄军实施了一连串紧张的后撤,逃离德国人有条不紊地创建并力图切断的一个个突出部,到十月份,他们终于停在拉直的防线上,这条防线从波罗的海沿岸的里加起,一路延伸到罗马尼亚边界线的切尔诺夫策。俄国军队为换取这个喘息之机,付出的代价高得离谱,他们1914 年曾为西方盟友付出过重大牺牲,可这些盟友现在几乎没还以任何回报。

俄军骑兵撤离加利西亚

这是因为,英法联军9 月25 日发起的救援攻势,和先前的进攻行动相比并没有取得更大战果。主要突击由法军在香槟地区遂行,同时辅以英法军队在朗斯一侧的阿图瓦展开的另一场进攻。这场救援攻势有个缺点——两片作战地区隔得太远,无法相互呼应。但更糟糕的是,上级指挥部门企图调和两个无法调和的因素:他们希望取得突破,可又在突破前实施了长时间炮火准备,这就丧失了达成突然性的一切机会。霞飞的计划是在这两处达成突破,尔后沿英法军队的整条战线发动总攻,“迫使德国人退过默兹河,甚至有可能结束战争”。他真是个坚定不移的乐天派!香槟和阿图瓦的两场进攻,轻而易举地突破了德军前沿阵地,可他们随后前调预备队发生延误,这就让德军预备队封闭了突破口,英法军队的冲击正面过窄,因而简化了对方封闭突破口的任务。这些进攻取得的些许进展,根本无法弥补他们付出的高昂代价:联军损失约24.2 万人,德军伤亡14.1 万人。如果说联军各指挥部借此获得了更多经验,那么,德国人在防御艺术方面也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英军参与此次进攻,标志着一股新锐力量的出现,他们在洛斯浴血奋战,尽管经验不足削弱了他们的战斗效力,可他们的勇气和冲劲,预示着英国举全国之力临时组建的军队,完全可以媲美欧洲大陆历史悠久的军事机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达图书特惠现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