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还是停止佩戴这些物品,有着一定的辐射,对身体健康有危险!

生远谈历史 2024-07-12 13:06:55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养生的重视,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宣称具有保健功能的产品,从“能量石”到“负离子枕头”,这些养生物品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

然而,这些产品不仅未能达到所宣传的保健效果,反而可能成为健康的隐患。

从频繁的鼻血到更严重的生理反应,无不在警示我们,盲目追求养生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付出惨重的代价。

辐射超标的“养生物品”

2019年,大连海关在检查中发现一块名为“五行质子量子能量共振器”的物品,其核辐射值高达112.4微西弗,超过标准1120倍。

无独有偶,2022年12月,东莞海关在一辆跨境电商出口车辆中,发现了一批申报为“摆件”的货物,实际上是辐射严重超标的高能量负离子枕头和床垫,辐射剂量峰值高达33.28微西弗,超标约300倍。

2023年,大连机场海关截获了一袋“能量石”,核辐射值高达105微西弗每小时,超出现场本底值1050倍。

同年7月,辽宁沈阳桃仙机场海关也查到一位旅客携带的15条黑色椭圆石头制的“保健石项链”,核辐射超标,辐射量达到46.85微西弗每小时,超现场本底值468倍。

这些所谓的保健石中含钡-133、钍-232两种放射性核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觑。

如钍-232,这种物质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1类致癌物。长期接触这类物质,患癌症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2024年3月,辽宁大连周水子机场海关在执行进境航班监管任务时,一名旅客携带的“保健内衣”核辐射超标,辐射剂量达到5.612微西弗每小时,超现场本底值56倍。

核素分析结果显示,该“保健内衣”含放射性核素镅-241,长时间、近距离接触可对人体造成一定损害。

科学角度来看,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差异巨大,如果环境中放射性核素不断增加,人们暴露于辐射的几率和时长也将不断增加,致癌的风险也就越大。

辐射物质可直接损害细胞基因,使得基因突变,导致原癌基因的产生和抑癌基因的失活,转化为异常增殖的肿瘤细胞,进而诱发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

谋财又害命

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利润,利用消费者对健康的高度关注,不惜夸大宣传,甚至使用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制作所谓的养生产品。

商家通过夸大宣传,吸引对健康有高度关注的消费者。他们利用消费者对健康产品的信任,声称这些产品具有神奇的保健效果,甚至能治愈各种疾病。

然而,这些产品中可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放射性物质。

长期使用这些产品,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癌症、白血病等。

监管力度不足也是导致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海关在入境检查中多次截获辐射超标物品,但市场上仍有不少此类产品流通。

这反映出当前监管体系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亟需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市场上的产品符合安全标准。

目前的监管体系在应对这些问题时,存在着诸多挑战。监管部门的资源和人力有限,难以对市场上的所有产品进行全面检查。

一些不法商家通过各种手段规避监管,使得这些辐射超标的产品能够进入市场。

其中,小程序购物成侵权新途径,中消协指出平台需加大监管力度,要求商家提供真实信息,保障消费者权益。

现有的法律法规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无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遏制。面对这种情况,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

监管部门需要出台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比如加大对旅行社资质的审核力度和对违规旅游从业者的处罚力度等。

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与旅游从业者的沟通和协作,共同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

健康焦虑

健康焦虑正逐渐成为中老年人群的一大心病。他们对身体状况的担忧,如同一片挥之不去的阴霾,驱使他们不断寻求各种方法来改善健康。

这种焦虑感,也让他们更容易受到市场上那些声称具有保健效果的产品的诱惑。

许多消费者,往往缺乏足够的背景知识来辨别产品的真实性。由于对新兴科学技术了解不足,更容易受到商家夸大宣传的影响。

他们可能并不真正了解产品的成分和作用机制,但出于对健康的担忧和对长寿的向往,他们愿意尝试各种方法,包括购买那些声称具有保健效果的产品。

一些商家正是利用了这一点,通过夸大宣传和使用伪科学术语,误导消费者,使他们相信这些产品具有神奇的保健效果。

这种现象在高收入群体中也很常见,他们由于经济条件较好,更可能购买价格较高的保健产品,希望通过这些产品来保持健康,甚至延缓衰老。

教育水平较低的消费者在面对复杂的科学知识时,往往缺乏判断力,更容易被误导。

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某些产品时,其实并不是出于实际需要,而是出于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种现象在保健品市场上尤为明显。

他们愿意为了心理上的安慰而购买这些产品,即使这些产品并没有实际的保健效果。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和社交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身边的朋友或家人推荐某种产品,或者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宣传和名人代言,消费者往往会受到影响,从而增加购买的可能性。

这种心理现象在市场营销中被称为“社会影响”,它利用了人们对社交认同的需求,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保健产品时,往往是冲动消费,冲动性购买,即消费者在没有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快速做出的购买决策,通常受到情绪和感觉的影响。

消费者可能因为一时的冲动,或是受到广告宣传、销售人员推荐、甚至是朋友和家人的影响,而购买了并不符合自己实际需要的产品。

不要再买这些了

市场上的保健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润,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甚至出售含有有害成分的保健产品。

面对这些问题,消费者首先需要提高警惕,避免购买和使用这些所谓的“保健”产品。

在购买保健产品时,我们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商品,确保其来源可靠。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轻信那些在街头巷尾、网络平台上随意兜售的“神药”,而应选择那些有信誉保证的商家和药店,这样至少在产品来源上有个基本的保障。

对于宣称具有保健功能的产品,我们应仔细查阅相关科学研究和权威机构的评估报告。

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信息筛选能力,不被那些夸大其词的广告语所迷惑。

比如一些产品宣称能“包治百病”,或者使用了一些看似高大上的科学术语,这时候我们就得多个心眼,查一查这些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是否有权威机构的认证。

我们还需要定期体检,主动实行健康监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不仅是对自己身体负责,也是避免被不良商家忽悠的有效手段。

通过体检,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而不是盲目地依赖那些所谓的保健产品。

消费者在面对各种促销活动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比如,一些商家会在节假日期间抬高商品标价,然后打五折甚至一折,看似给了很大的优惠,实则价格并不比平时低。

还有的商家会推出各种返券活动,看似可以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多实惠,实则在使用上有很多限制,最终反而让消费者花了更多的钱。

消费者在购物时,要仔细阅读活动规则,了解返券的使用范围和期限,避免掉入“券中券”、“循环消费”等陷阱。

同时要提高维权意识,购物后要主动索取购物凭证,一旦发生纠纷,要敢于依法维权。

万一哪天你买的商品出了问题,或者服务没达到预期,这时候,手里有张购物小票,或者电子订单,不就能让你挺直腰杆,理直气壮地去维权吗?

另外,如果商家送你赠品,也得及时索要保修单据。别小看了这些赠品,它们也是你消费的一部分,出了问题,你同样有权利要求退换或者维修。

维权这事儿,不是非得等到出了问题才想起来。平时就得提高这个意识,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知道自己的权益在哪里。真要遇到问题了,也别怕麻烦,勇敢站出来,依法维权。

参考资料如下:

【1】海关多次查获核辐射超标“保健石” 专家:有保健效果的说法无科学依据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