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和工作问题是同构的

元化玩转趣事 2024-11-10 22:30:57

用怀疑的态度,

耕一耕教育的田,

翻一翻教育现象的土,

再一起成长为一棵大树。

你好!我是竖横

跟大家讲一个很迷惑的现象:小学、初中、高中,即使考到优秀80%分,也未必可以进一个好学校,但在大学,只要及格60分就可以毕业进入社会。

我得出一个结论:在社会生存,需要用到的知识,远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少。

从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倒推,如果对人才的需求强烈,它应该像小初高那段教育时间一样严格控制学生的出口,但并没有。

如果我们不去了解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我们盲目地卷进那场不确定的教育竞争中,最后可能累着了孩子,也得不到我们想要的跨越阶层的结果。

看《十三邀》学到一个词,叫同构。

同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例如:

学校分国、省、市不同等级学校,年级分特尖、重点、普通不同等级班级;

考高分的学生进城市好的学校,好的老师也在好的学校教书;

大厂的员工大多是来自top的高校,top的专业也大多在top的高校。

今天在看一本叫《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的书,第一章〈工作的意义:创造工作伦理〉里面讲关于工作伦理的本质。工作伦理的出现根本目的是控制和服从。我看完这本书第一章后,结合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问题,跟当时工匠变工业生产时期的工人所面对的问题这么契合,所以拿出来对比探讨。

工作伦理重要的关键词是:不断努力,积极进取,要做公认有价值的事,工作是正义的,不工作是罪恶的。

我问蓝心小V关于应试教育的学习伦理,它整理了相关内容给我,我把关键词摘录了:强调勤奋努力,过度追求分数考核,竞争激烈,遵从特定规则和秩序,重视知识积累而不是应用。

在工匠时代,工匠们和他们的事业紧密相连,他们容易固守一方,坚持自己的创造,容易满足,但追求工作的极致和精神的满足。

从孔子时代到最近的教育改革之前,我们的教育都在讲以人为本,修德养性,因材施教。教育的目的是育人。

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工作伦理的引入,是为了去除工作的意义,达到高效生产的结果。

教育改革以后,我们注重考试成绩,减少了个性化教育,为了就是穷国办大教育。普及程度高,义务教育人人有书读,但为了让教育规模化,那就需要流程化管理。

工作伦理的幌子之下演化出一种纪律伦理:不用在意尊严和荣誉,感受或者目的——全力工作就好,日复一日,争分夺秒,即使你完全看不到努力的意义所在。

……在这种转变之下,如何驱动工人运用自己的技能完成这些没有意义的任务,是现代化的开拓者面临的真正问题。解决方案是机械地训练工人,让他们习惯于不假思索地盲从,并剥夺他们完善工作的自豪感。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即使内卷严重,但你必须要卷,即使你不知道卷了以后能不能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但你得先做。个人特长不重要,个人学习特性不重要,因为太多这种顾虑是没办法走好应试教育的考高分上好学校的目的的,所以我们要拼命做题,努力加班。

但他们发起了这场以实践“绩效原则”的道德改革运动却企图要求工人们在新的环境还保持以前的工作态度。但发起者忽略了正是新环境让工人们工作态度失去意义。

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剥削掉教育育人的功能,大量的填鸭,很难让一个孩子有时间可以思考,有时间保持好奇,因为就是现在的教育夺走了他们的好奇心的。

工业化生产这个新环境,是一个物竞天择的好契机,让那些不适合这个工业生产时代的人被淘汰,或者用更低的工资让他们去做要付出更多的工作来活在这个新环境里,因此可以让本来可能要被淘汰的人更加卖力地工作。

考试,是一个筛选的过程,我们知道考得好的学生,会继续考得好,而考不好的学生,大概率只能提前进入社会,但因为受教育程度不高,但社会用人要求高,在某种程度看,考得不好的学生是无路可走的。

工作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那么全民就业就会成为一种风尚。在一个喜欢标签分类的社会环境中,做什么工作,是一种自我评价,也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是代表着所在企业的社会实力。

进入一所好学校,是父母嘚瑟的资本,也是孩子往后出来社会的门面,所以每个家庭,每个家长逼着孩子参加这场内卷拼出个好结果,是正常的。但,得量力而行。

全民就业是一种风尚的话,那么这种风尚就会形成一个强大的社会秩序,工人大部分的可支配时间都用于工作,他们既为社会生产了大量的商品,他们还帮自己生产成顺从的公民。

社会的生存并得以繁荣,工作起了决定性作用,反正在统治者看来是这样。而在实现这种繁荣的过程中,它的运行实质就是资本所有者或者管理者组织,通过雇佣关系,利用工人对自然资源进行再加工,最后产生“财富”的过程。

其实看到现在的社会环境,发展进步飞快,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应该要认可教育带来的好处,即使它做了取舍,但站在社会整体的角度看,它是成功的。

从上面我们已经知道,工作伦理,就是一种工具或者手段,让工人们放弃独立意志,服从安排。但工人们以为工作是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财富,从而更容易实现自由,最终摆脱这种为他人工作的境遇。他们越往后越发现这种方式带来的是徒劳的结果。因此他们从最开始的想要通过工作实现独立变成纯粹以赚更多的钱为目的,从希望变得更好到获得更多。

我们很多人都这么认为,只要考了一个好大学,出来找了一份好工作以后,你想要的思想自由,人生自由,都能实现。就像我们曾经也被高中老师告知过:只要高考考好,进了一个大学以后,就可以谈恋爱、可以翘课、可以做很多喜欢的事情。如果真按照高中老师讲的那样过了大学,你会发现,你错过了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时机。实际是我们都会像《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面的学生一样,大学继续卷,出来工作还是卷。这几年的教育观察,很多孩子和家长,最终还是放弃了思考权衡,从摇摆要育人还是要成绩到坚决的要成绩。

最后,我希望大家开心

现在的学生像是打工的,如果他们在受教育伊始,他们就被教育成为一名工匠,最后即使他得不到很高的收入,至少保住了快乐。

在职场也好,学校也好,大概率,我们是不会两头都沾的——既开心又收入高。能够沾两头的,基本都是先选开心的,再把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做到极致,顺便就带来了高收入。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