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瑞士卷引发的男女对立,是始作俑者喜闻乐见的局面

胖胖说他不胖 2024-11-06 17:15:18

hi,我是胖胖。

最近呢,胖胖看到网上有个“八个瑞士卷”的视频迅速火了,很多超市也跟风炒热度,直接推出“十六个瑞士卷”,让大家分个够。

很多人还真把这事当成正经事了。

胖胖看到的是什么呢?

这时候爆出这种视频,多少带着有点转移矛盾的味道。

现在,网上这种段子太多了,流量才是“硬通货”,人人都想着怎么赚快钱,拍短视频、抓对立话题,然后顺势带货。

这次“八个瑞士卷”的爆火,你其实看着就像这些自媒体在挑逗起的一场男女对立的流量游戏——站女生的一边,那女网友们同仇敌忾;

站男生的一边,那兄弟们也是一片支持。

这样的对立自然就带来了流量。

我们扯一扯啊,这类话题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

一个剧本引发的讨论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视频一看就知道是编好的剧本,短小精悍,剧情冲突十足,堪称一段典型的“男女对立”段子。

大家看个乐子就行,别太当真。

但是,咱们可以稍微思考一下,为啥这类视频总能火得这么快?

其实,这种内容恰好击中了当下很多人心里的焦虑和不满。

不难看出,这短短不到一分钟的视频,通过区区八个瑞士卷,暗含了好几个挑动男女对立的“热点”——家庭牺牲、道德规训、经济依附、支配权缺失、身份卑微……细细品品,其中的细节相当耐人寻味。

比如,视频里的“全职妈妈”不仅在家庭地位上被边缘化,连自主吃块蛋糕的权利似乎都被剥夺了。

这些台词看似随意,实则带有很强的影射意味。

再看对话,像“卑微到连蛋糕都不能吃”“我为孩子做的已经够多了”这种话,不得不说,这些都是精心设计的,暗指全职妈妈为家庭牺牲却被低声下气地对待。

而这种台词听上去很书面,跟日常吵架的口气截然不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剧本。

这种剧本故意用“卑微”“权利”“全职妈妈”等字眼,强化辛苦、无奈的形象,让人不自觉地代入其中,既吸引眼球,又激起大家心中的共鸣甚至愤慨。

这背后的含义是什么?

在很多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孩子往往成为维系夫妻关系的“纽带”,你就算夫妻俩生活观念不同,甚至不再适合在一起,也有可能因为有了孩子而被迫继续维系关系,把自己的人生绑定在孩子身上。

视频中的那句“我为孩子做的够多了”,其实抓住了这一点——在许多传统家庭里,孩子不仅仅是个孩子,更是双方共同努力的产物,一旦有了孩子,关系就被“绑定”在了一起。

传统观念里,孩子被视为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块肉,从怀胎十月到产后抑郁,再到母乳喂养、妊娠纹和身材焦虑,这些话语背后其实都是在提醒对方“我为家庭牺牲了这么多,你拿什么跟我比?”

这里的潜台词再明显不过——母亲为家庭和孩子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虽然说这不过是个“段子”,自带炒作剧本色彩。

但是放到当下互联网环境来看,男女对立的趋势愈演愈烈,这些自媒体和短视频更是热衷于渲染这种对立,制造话题吸引眼球。

其实,社会已经在法律上明确了男女平等。

你像这位全职妈妈确实承担了大量家庭责任,但她也不需要承受养家糊口的压力,这是应该双方经过协商让渡后体现的一种“平衡”,而不是说道德绑架。

胖胖是这么觉得,你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在这种家庭关系中,彼此都有付出和牺牲。

而真正的问题是,很多家庭在情感和权利上缺乏对彼此选择的尊重,这才导致了彼此的不满,其实男方女方都是有在为这个家庭做出牺牲和妥协的。

所以很多这类视频抓住的也正是这个点,利用这种暗藏的矛盾来吸引大众的关注和讨论。

站在自己语境下的自说自话

其实啊,在现在互联网信息茧房的渲染洗脑下,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都带着自身的偏见——这是一种主流思想语境下的“盲点”。

很多人往往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强调自己的辛苦,缺乏对对方的理解和包容,你其实双方都不容易。

你比如,女生在家带孩子确实不轻松,但男生在外工作同样面临压力,可能随时面临三十五岁被优化、裁员。

双方各自辛苦,那为何不试着换位思考一下?

被互联网异化的一种结果

很多自媒体热衷于渲染这种“男女对立”的情绪,把男女关系推向“兵戎相见”,但实际上,男女真的需要如此对立吗?

它这种视频完全是编好的剧本。

胖胖是支持男女平等,男女平权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在追求平等的同时就被互联网把这种观点给“异化”了,这是极度可怕的。

你像自媒体知道如何吸引眼球,也知道如何“蛇打七寸”,所以才挑选出这样的话题来制造热度。

但我们如果有正常的思维就应该知道平等它其实不是靠情绪化的,对吧?

不应该被互联网这种情绪化的对立带偏了,男女之间搞得非黑即白,像二极管一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方式,而不是陷入网络上的争吵。

胖胖打个比方啊,作为女性,与其在家抱怨老公,你也真正地去行动。

女权的真正含义不在于口头的抱怨,而在于实实在在的行动。

如果想追求事业,那就也可以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脚踏实地地去奋斗。

或者,如果你希望在家庭与事业间找到平衡,你可以选择先把事业做好,哪怕推迟结婚或生子。

每个人的选择和意愿都值得尊重,独立和争取自我权力,也可以来自于自己对人生方向的主导,不用一时的情绪宣泄。

换个角度来看,人在职场上也常面临选择,比如说女性需要权衡是先结婚还是先发展事业。

这里并没有哪个选项绝对好或不好,但重要的是,既然做了选择,就要接受随之而来的结果。

如果选择全力投入事业,那就得准备好面对单身到三十岁的可能;

而如果选择早早成家,也要明白自己会在事业上让出一些空间。

甘蔗没有两头甜,既然选择了一个方向,就不必再纠结另一头的失落。

同样的道理,如果决定结婚并选择成为全职妈妈,承担起家庭的责任,那么在做这个选择之前,就要意识到这有可能意味着失去一些职业上的发展和经济独立的机会。

这是一个人基于个体意愿而作出的选择,那既然已经决定了,就不该再抱怨说为了家庭牺牲了什么,因为每个选择都有它的代价和回报。

从广义上看,男女双方其实都在为家庭或社会做出牺牲——不论选择什么,都是在权衡利弊、实现自己的生活愿景。

谁是始作俑者?

胖胖从这个“瑞士卷”引发的思考延展来看啊,现在互联网的性别对立为何愈演愈烈?

究竟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

其实,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频繁发布以男女对立、年龄焦虑、全职父母等话题为主的内容,这些平台不断利用性别对立来博取流量,同时悄然转移了本该由某些群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资源分配。

举个例子,现实生活中生育后的家庭分工并没有想象中复杂。

你可以根据双方的协商,谁的收入高、谁适合暂时离职带孩子,大家会基于经济情况和个人意愿做出妥协。

这样的安排并不是单纯的“男权”或“女权”问题,而是现实的家庭决策。

每一方都在为家庭付出,都承担着责任,彼此都不轻松。

真正的尊重在于认可每个个体的选择和牺牲。

你与其抱怨,不如踏实地沟通协商,正视自己的选择,尊重他人的付出,不把性别当作争论的根本。

那些被短视频自媒体故意放大的性别对立,往往是虚构出来的战场,试图让我们把生活中本应基于尊重与妥协的平衡,变成攻击彼此的利器。

从宏观层面来看,男女在生育和家庭分工上的责任,很多其实应该有相对完善的兜底。

你无论是男性的陪产假,还是女性的哺乳期,甚至是小孩的奶粉补贴,都体现了规则对家庭的兜底支持。

你有了这种兜底,任何人因休产假或陪产假而遭遇解雇或降职都是不行的。

这些规则兜底存在的必要性,才是给每个人提供选择的自由,且不因选择而焦虑优化或被降级歧视。

所以说,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一个和谐的环境,不应让人因承担家庭或事业的责任而感到羞耻或不安。

男性带孩子并不丢人,女性平衡事业与家庭也不是妥协。

规则的建立和兜底应该是帮助调和生理属性带来的不对等,而非在旁观中挑起性别对立的火焰,转移焦点,最终让自己本该承担的责任错位。

写在最后

世界上有男性和女性,其本质并不是要让我们互相对立,而是让我们在分工上合作互补。

随着时代发展,家庭中的分工可能会变化,而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选择做全职妈妈,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选择职场拼搏,也是对未来的规划。

没有谁在“牺牲”谁,这些都是基于个人意愿的让渡与担当。

在家庭里,如果可以合作让“1+1”大于二,这远比抱怨对方来得幸福得多。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委屈,但这些不满不是说站在自己的语境内怨来怨去,有了委屈,但还是要继续前进的啊。

家庭如此,职场如此,整个文明的推进同样如此,需要的是和谐共处,而不是到处树敌、找个对象去“恨”,制造对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人与人之间的纷争,男女双方的对立,最终受益的往往不是参与争斗的双方,而是那些煽风点火、乐于看热闹的“渔翁”。

那,这个渔翁是谁?

是谁在暗中挑动对立,谁在又抗拒文明,那这个渔翁就是谁。

不妨想一想,我们的世界到底被哪些隐形的手在左右?

资本?

我可能也许知道,你知不知道?

可能大家都知道,但是都不说,对吧?

0 阅读:4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