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叛逆到革命,无锡锡师附小创建人顾倬之子顾衡烈士传略

老梁历史 2025-01-08 09:56:33

顾衡(1909-1934)

无锡城中有一个热闹的地方叫三凤桥,三风桥北有一条小弄堂,叫顾家弄,1909年,顾衡就出生在弄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顾倬,字述之,是明朝顾可久后裔,早年留学日本,1911年和1913年先后创建无锡师范和无锡师范附属小学,尤其是锡师附小,基本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为蓝本建设,这所百年名校,至今仍然在无锡有着极高的社会声誉。

原无锡锡师附小大门口

顾述之是个留过洋的知识分子,信奉科学救国、实业救国。顾述之长子顾复1920年获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学士,回国后在无锡藕塘创办小麦试验场,培养高产种子,顾述之希望小儿子顾衡和哥哥一样以科学报国,欣慰的是,顾衡天资聪慧,父亲发现他能文善讲,还有数学天才,他先是在锡师附小读小学,14岁时,顾衡考上东南大学附中,插班读初中三年级,1927年考入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中央大学)数学系。

东南大学

1927年春,在南京秀山公园举办的纪念孙中山逝世二十周年集会上,顾衡现场聆听了共产党人恽代英、肖楚女的政治演讲,他回味着恽代英的话:“你若能研究得到一种信念,知道国家社会一定是可以改造的,那譬如你在黑暗中见到了灯光,你的胆气自然更大了。”顾衡开始对政治感兴趣了。

顾衡在南京与同学合影(后排左一)

两个月后,席卷全国的“五卅”爱国反帝运动汹涌澎湃,在党的领导下,南京各界纷纷罢工、罢课走上街头游行、示威,顾衡的爱国热情被点燃了,他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然而,父亲总是写信告诉他,不要过激,要多埋头读书,少参与政治活动。

1928年夏,顾衡放暑假回到家中,见到了大嫂的亲妹妹,刚刚考入杭州松江女中的钱寿荣,到姐姐家来过暑假的。钱寿荣早就听姐姐夸顾衡功课好、性格温和,做事认真有条理,见面以后,见到这个英俊、文静、说话总是面带微笑的大学生,更觉得他和蔼可亲,顾衡呢,觉得她天真活泼、纯洁而聪慧,和她在一起,顾衡感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愉悦的情感。在这个火热的盛夏,爱情以突如其来的方式强烈地敲击了他的心房。

央视记录片《赤子英魂顾衡》展现的钱寿荣照片

暑假结束了,两人依依惜别,以后鸿燕传书,互诉爱慕,不久为家里人察觉,不料顾衡父母坚决反对,母亲认为,钱寿荣家境富裕,太娇气,比较任性,也不会操持家务,不是理想的儿媳,父亲顾述之认为,儿子前程远大,指望他光宗耀祖,认为钱寿荣不够理想,或许会影响顾衡的前途,不许顾衡继续与钱寿荣通信。

家里的反对,让爱情变得苦涩,尽管如此。两人依然保持联系,顾述之知道后大发雷霆,下了最后通牒,顾衡如不断绝与钱寿荣的关系,将停止经济供给。

顾衡对家里以断绝经济来威胁,非常气愤,但违抗父母之名致家庭关系破裂,不忍,抛弃恋人,不能,最后想出一个主意,暂时不和钱寿荣通信,等毕业后经济独立再和家里协商。

钱寿荣等来等去等不到顾衡的来信,情绪十分低落,她是校运动队成员,恰巧学校要选拔代表到南京去参加运动会,钱寿荣起早带晚拼命训练,希望被选上,这样就可以到南京找到顾衡问个明白,然而,过度的伤心和疲倦,钱寿荣病倒了。

1929年秋天,顾衡突然收到一封钱寿荣病危的电报,他赶到杭州松江的医院,钱寿荣已经香消玉殒,他负疚、悔恨,不该无故中断通信,然而,一切都晚了,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

悔和恨,日夜煎熬着顾衡,过去,他恨帝国主义、恨军阀、恨国民党的腐败,现在又恨自己的封建家庭,是自己的父母亲手摧毁了自己的幸福,他决定与家庭断绝关系。1929年冬天,顾述之收到顾衡一封信,信中说:“我要到远方去,暂时不与家中联系…”

顾衡要去的远方是北京,他和其他同志一起创办革命刊物《现代中学生》,1930年1月,中共清华大学党支部正式吸收顾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年冬,年轻的顾衡被组织派往皖北太和县任县委书记,公开身份是太和县北关中学教员,任务是恢复被严重破坏的皖北党组织,为了工作需要,他曾经和几个女同志扮过假夫妻,但他从不考虑个人问题,有个叫段瑛的女学生曾对顾衡表示爱慕之心,顾衡认为她受不了革命的艰苦,拒绝了她的感情,段瑛问他:“倘若钱寿荣还活着,你是否和她结婚”,顾衡回答说:“那也要看她对革命的态度”。此时的顾衡,已经不再是一个家庭的叛逆者,他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顾衡等主编的《现代中学生》杂志插图

1932年初,顾衡领导农民赤卫队开展均粮斗争时,腿部中弹负伤,但他依然坚持在太和工作,1933年初,顾衡回上海养伤,1933年夏,顾衡腿部伤愈,党组织派他到南京做特支书记,并重建遭破坏的中共南京市委。

南京自1921年有党的活动以来,十多年间,从大到小,被破坏,又恢复,又被破坏,再被恢复,顾衡接任中共南京特支书记时,南京市委已被严重破坏,地下党员,包括特支书记顾衡在内,仅有八、九人,在这座特务、宪兵密布的城市里,顾衡要重建党组织,恢复中共南京市委,工作环境的险恶可想而知。

1934年6月,中共江苏省委代理书记赵立人被捕后叛变,7月起,南京市委再遭破坏,顾衡通知同志们转移,自己继续留在南京,坚持地下斗争,8月初,顾衡在一个秘密住所被捕,当时他的身份是中共南京市委负责人。

父母听说顾衡被捕,从无锡赶来,千方百计设法营救,辗转托人找到国民党要员吴稚辉、陈果夫、叶秀峰(国民党中统局局长)等,叶秀峰有一个学生叫杨允值,在南京浦镇机厂机务处工作,曾是顾衡的大学同学,通过这层关系,顾述之到叶秀峰家去过两次,叶秀峰冷冷地说:“想不到他小小年纪,已担负这样大的责任!”

顾倬照片

四个月时间,顾衡父母三次探监。劝儿子委曲求全,然而,顾衡的立场没有任何改变,他对父母说:“你们无需为我奔走权贵,设法营救,我已抱定宗旨,舍身取义”。在国民党首都宪兵司令部的法庭上,顾衡侃侃而谈、理直气壮,把国民党的法庭变成了宣扬马列主义的讲坛,审讯记录几个月加起来有一尺多厚。

顾衡父母和朋友们多方营救,军法官承诺判顾衡为无期徒刑,顾述之稍微宽心了一下,认为先保住性命,以后再想其他办法保释。然而,审讯案卷到了宪兵司令部首脑谷正伦处,谷看完审讯记录大吃一惊,批示:“怙恶不悛,改处极刑,立即执行。”

1934年12月4日凌晨四、五点时,同牢房难友发现顾衡已经把头发梳的十分整齐,穿上了一件漂亮的灰色哔叽长衫,镇静地走来走去,当看守和宪兵叫到他名字时,顾衡从容的和难友们握手告别,这天清晨,顾衡在雨花台慷慨就义,年仅25岁。

一天后,杨允值得到这一不幸消息,他与顾衡的另一好友,同为大学同学的徐宗士一起买了棺材和衣物等,到雨花台找到地保,地保说,最近收殓了一个少年,刑前高呼口号,直到倒在血泊中。根据地保的指点,他们将薄棺起出,认明是顾衡遗体,就重新用新棺装殓,寄存于附近的一座寺庙内,然后通知了顾衡父母。1935年10月,顾述之选定墓址后来到南京,将儿子的棺材从寺庙中接柩返回故乡,葬于无锡梅园后的孔山。建国后,无锡市相关方面专门为顾衡烈士立碑纪念。

顾衡墓

1935年,顾衡遇难一周年之际,顾述之作《祭衡儿文》,文中说:“呜呼!汝爱国,余也爱国,四十年来忧国家之积弱社会之不良、初欲以教育报国,尽国民之天职,而不与问政治,故尚不致招人之嫉...”。

看顾倬所作《祭衡儿文》,父子两人都爱国,他们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目标是相同的,顾倬致力与教书育人,顾衡则从事地下斗争,欲推翻国民党腐朽政府,并为之献出了生命。

顾衡牺牲之处的南京雨花台,于1950年建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烈士陵园,陵园内另辟有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顾衡是中共早期著名的地下党组织领导人,他的遗物和照片等资料陈列在馆内,如同一首充满激情和勇气的青春之歌,央视在纪念顾衡的纪录片,《青春之歌·赤子英魂顾衡》的片尾说:那些如松的赤子,依旧冲破迷茫,为我们点亮晨曦之光,那些青春的英魂,依旧在山巅,和我们一起,歌唱!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内的顾衡史料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陈列的顾衡史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