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一个有趣的现象正在悄然发生:新生儿数量在减少2023年全国出生人口仅900万,而《2023-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中国养宠家庭数量已经突破1亿,宠物数量超过1.2亿只的数据这一减一增之间,蕴含着许多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和商业逻辑。
新生儿数量的减少,许多家庭在生育问题上变得谨慎起来。与此同时,宠物市场却一片繁荣景象。宠物在现代家庭中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它们不再仅仅是看家护院的小动物,而是成为了许多人情感寄托的重要对象。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宠物的陪伴简单而纯粹。宠物主们对自己的宠物可谓是关爱有加,愿意为它们花费大量的金钱。
宠物将比小孩多,“它经济”猛涨
相较于养孩子小型宠物因其较小的食量和体型,在日常开销和宠物店服务上都能帮主人节省不少。
换句话说,省出吃饭洗澡的钱,正好可以花在宠物打扮上。正如网友评论所言:“普通人家养一条狗5万,足够养到狗狗离开,但养个孩子5万只是个开头。”比起养小孩,养小猫小狗虽然要花钱,但也是花小钱。
宠物数量的暴增,也为宠物经济增加了新的诉求,比如宠物究竟要不要穿衣服?这争议一直存在于宠物圈中。
在特定情况下,宠物有穿衣的必要。进入寒冷的冬天,短毛或无毛宠物可能冻得瑟瑟发抖,穿上衣服能帮助毛孩子保暖防感冒。公猫进行绝育手术后,穿着保护伤口的绝育服也能避免术后伤口感染。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在《制造宠物》中写道:“宠物是一种缩小的存在,不论在象征意义还是文字意义上都是如此。它满足的主要是主人的虚荣和愉悦,而非生存的基本需要。”
如今越来越多人选择从服饰上表达个人情感与价值观,同时进一步激发自己对所爱好事物的热爱。主人爱好穿搭打扮,猫咪可能就有一柜子碎花裙和潮酷背心;宠主喜欢户外,狗狗自然少不了一些风雨无阻的防水硬壳。
养猫狗意味着“铲屎官”的日常生活中多了一份牵挂。有毛孩子的家庭,即使选驱蚊喷雾这样的小物件也会格外注意,选用天然成分产品,避免给宠物带来刺激。
随着人宠情感的深入,人们也愿意通过衣食住行等消费,来表达自己对宠物的疼爱和关怀。近年来,精致化养宠逐渐成为宠物消费市场的新趋势。从高端猫粮、保健品,到智能饮水机、宠物玩具,人们认为宠物需要的新奇玩意越发层出不穷。
商家推出针对宠物主的营销策略
商家们就像敏锐的猎人,迅速捕捉到了这一市场变化。从宠物食品来说,以前可能只是简单的狗粮猫粮,现在则细分出各种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品种、不同健康状况的宠物食品。宠物服务更是五花八门,高端宠物医疗,让宠物享受和人类相似的医疗待遇;定制宠物服饰,把宠物打扮得时尚又可爱;还有宠物智能设备,如自动喂食器、智能猫砂盆等。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出现,无不显示出商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宠物主的钱包。
高高在上的奢侈大牌也乐意为宠物弯下腰来,纷纷推出品牌合作与联名,许多知名品牌纷纷涉足宠物市场,通过与其他品牌合作或推出联名产品来吸引宠物主。比如,迪士尼推出 “达菲和朋友们” 系列宠物服饰,Gucci 把经典的 “双 G” 标识印在宠物食碗、项圈等用品上,借助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粉丝基础,迅速在宠物市场占据一席之地135.
商家也更加注重为宠物主提供体验式消费,通过举办线下活动、宠物美容秀、宠物与主人互动等方式,增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提高品牌忠诚度。例如,一些宠物品牌会在商场举办新品试用活动,让宠物主现场体验产品效果。
宠物经济横扫东亚
看似不可思议的答案,如今正成为一种横扫东亚的潮流。国际投行如此在意中国的宠物和婴幼儿数量比例,很可能是因为看到东亚圈另外两个国家,惊人相似的宠物经济发展轨迹。
央视新闻转引日本NHK电视台消息,截至2020年4月1日,日本宠物数量已超过国内15岁以下儿童的人数。新冠疫情居家期间,当地宠物数量迎来了一波新的增长。
比起宠物狗的数量,日本宠物猫增长更快。《日本华侨报》的文章指出,像“安倍经济学”那样,“猫经济学”成为日本社会最火热的经济现象。据称,当日东京日经225指数突破历史高点的新闻,也没能盖住“猫经济学”的热度。
根据日本宠物食品协会统计,2023年猫的饲养数量新增约37万只,总数高达907万只,每只猫年均支出费用超过12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623元)。
既然是“毛孩子”,主人自然舍得像养小孩那样花钱。日本宠物食品开始按年龄、品种等细分。2009年,日本开始实施《宠物食品安全法》,规范宠物食品中的原料、盐分、是否有机无添加等情况。这一法律放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少数派,从中也可窥见“宠物”在日本社会的特殊地位。
与日本隔海相望的韩国,同样也逃不出毛茸茸的魅力圈。随着韩国出生率一再下跌,代替孩子陪伴的宠物也成为韩国年轻人的心头好,韩国宠物市场规模也正在赶超婴幼儿市场。韩国总统尹锡悦一边喊着再不生孩子韩国要灭绝,另一边他和老婆都没有生娃,继续养着5只猫6条狗。
当中国的结婚率、人口出生率出现了下滑,我们会出现像日本、韩国那样的宠物热潮吗?毕竟,中国年轻人心目中的“养个宠物”,可能不仅仅是养个宠物。
当代年轻人从小卷学习,致使学生的休闲时光被压榨,都市里的钢筋水泥也阻隔更多与邻里的社交机会,没有多余的时间维系人际关系的互动,长大后容易产生社交倦怠与社交恐惧。
人均社恐的时代里,宠物成为拉近人际关系的法宝。保安或者邻居认出狗狗,却认不住狗主人,类似的小故事可说层出不穷。五湖四海的“铲屎官”最初可能因跟团买猫砂而进群,后续成为志同道合的线下好友。
“吸猫撸狗”更是当下年轻人情感慰藉的替代物。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下班后回到家里孤零零一人。但养了猫后,每天下班一开门就会有一只“小可爱”黏在脚边,工作一天的疲惫瞬间就被治愈了。据央视统计,中国18岁至25岁的年轻人中,有高达74.15%的人想养个宠物给自己做伴。
宠物消费的主角从来都不是宠物,而是渴望摆脱孤独的人类。在《单身社会》一书中,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将大城市孤独人口占比大于家庭数量的社会叫作“单身社会”或“孤独经济”。在经济学的学者看来,“宠物热”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属于孤独经济的衍生品。
莫利斯在《亲密行为》中提出:“既然我们最亲近的人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而在陌生人中间寻找亲密接触又太危险,那么我们也可以选择宠物作为自己的亲密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