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闲回到京城,城门外的一幕成了他这一回合操作的起点。他与大皇子狭路相逢,两人互不相认,谁也不愿意让对方先入城。
明明没有什么深仇大怨,可范闲却故意挑衅,非要抢在大皇子前面进入京城。这一小小的举动直接激化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将范闲推到了大皇子的对立面。
这还没完,回到京城后,范闲不仅在城门前惹怒了大皇子,在随后的宫宴上,他更是直接对二皇子发难。
范闲当着庆帝和满朝文武的面,指控二皇子与长公主有走私通敌之嫌。这番话一出,震惊四座。二皇子目瞪口呆,长公主气得脸色铁青,连庆帝都面露不悦。
然而,范闲的这番指控却显得十分草率。庆帝冷静地问他:“你有何证据?”范闲只能提到沈重,但问题是沈重早已死去,人证无存,剩下的不过是范闲的一面之词。
面对庆帝的质问,范闲依旧不依不饶,坚持要求彻查。这一连串看似鲁莽的行为,让范闲的智商仿佛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
从前那个聪明机智、深谙朝堂规则的范闲去哪了?面对庆帝这样老谋深算的君主,以往的范闲总能步步为营,进退有度。
可这一次,他不仅没有任何实质证据,反而单枪匹马地冲在最前线,直接挑衅皇子,完全没有考虑到背后的风险。
那么,范闲的智商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事实上,范闲的变化早有端倪。出使北齐之前,他还是那个谨小慎微、懂得进退的人。然而,北齐之行后,范闲的身份和地位悄然发生了变化。
当他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世时,心态开始不自觉地膨胀起来。范闲不是普通的臣子,他是庆帝的亲生儿子,拥有皇子的血脉。这个身份,让他在无形中失去了以往对权力的敬畏。
大皇子抢先入城的举动,本质上并没有任何政治意图,只是一个正常的礼仪场合。
可范闲却觉得,既然自己也是皇子,凭什么要让大皇子先行?这种心理的微妙变化,促使他做出了一系列出格的行为。
从一个小心谨慎的权力斗争参与者,到一个自认为拥有特权的“皇子”,范闲的心态转变在这一点点积累中逐渐失去了平衡。
他以为自己有了皇子的身份,就可以摆脱臣子的束缚,做任何事都能得到庆帝的庇护。
但庆帝依然是那个冷酷无情的君主。他在宫宴上的表现让人看出,虽然他对范闲有宠爱,但这种宠爱并不代表无限制的宽容。
尤其是在涉及到皇室内部矛盾时,庆帝的态度更加冷淡。范闲的指控虽然表面上是为了国家大义,但没有铁证的指控只能让他自己陷入困境。
这场宫宴也许是范闲的一个警钟。他以为自己可以依靠皇子的身份为所欲为,殊不知,在权力的漩涡中,没有人能够真正逃脱规则的束缚。
皇子身份并没有让他变得特殊,反而让他在庆帝眼中显得有些“不识趣”。
范闲的智商问题背后,其实是他对自己身份的认知问题。他不再是那个小心翼翼的范闲,而是开始以“皇子”的身份自居。这种膨胀的心理让他在面对大皇子、二皇子时显得格外冲动,甚至有些鲁莽。
事实上,皇子身份并没有给范闲带来多少实际的好处,反而让他逐渐失去了对权力斗争的敏感度。
他忘记了,庆帝是那个掌握一切的人,而自己不过是一枚棋子。无论皇子还是臣子,在庆帝的棋盘上,都必须遵守游戏规则。
那么,范闲的智商还能回归吗?
答案是肯定的。虽然此次他表现得有些失态,但庆帝的冷淡态度无疑给他敲响了警钟。
范闲并不是一个彻底糊涂的人,他只是一时被身份的变化冲昏了头脑。这场权力斗争依然没有结束,范闲还有机会调整自己的心态,重新找回那个聪明机智的自己。
未来的范闲,必须重新认清自己的位置。皇子的身份固然尊贵,但并不是他挑战权力的资本。
只有回到以往那个清醒、冷静的状态下,他才能在这场风云变幻的权力游戏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