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醉梅花》、《剪朝霞》、《骊歌一迭》等。
这个词牌常见的格律为双调五十五字,平韵。起名取自诗人郑嵎的“春游鸡鹿塞,家在鷓鴣天”一诗,最早见于宋代宋祁的作品中。
以下是十首经典的《鹧鸪天》分享,每一首都有其过人之处,辛弃疾独占三首,尤其是最后两首:苏轼和李清照的,他们一个站在北宋豪放派的巅峰,一个立足南宋婉约排的顶端,遥遥相望,究竟哪一首更经典呢?期待着您看完后给出答案。
一、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全文: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 写作背景:
作者晏几道,北宋词人,是晏殊第七子,其词多写爱情和身世之感,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 。
仁宗至和二年(1055),父亲晏殊亡故,随后父亲的故友欧阳修等也相继失势,新生力量王安石等人登上政治舞台,朝中政治可谓风云突变。生性桀骜的晏几道自此也失去了政治上的依靠,兼之个性耿介,不愿向世俗低头,以至于仕途十分坎坷,生活景况日趋恶化。在此背景下,他采用忆昔思今对比手法写下了这首词。
• 赏析:
上片回忆当年与歌女相聚时的欢乐场景,通过“彩袖”“玉钟”“醉颜红”“杨柳楼”“桃花扇”等绚丽色彩的词语,描绘出一幅歌舞升平的画面。
下片则着重写别后的相思与重逢时的惊喜与疑虑,“几回魂梦与君同”写出了离别后的情深,“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将久别重逢的微妙情感表现得生动而缠绵。
词人极尽婉约,写尽相思之痛,别离之苦,今昔对比,方知重逢之不易,相逢如同梦中。这又何尝不是小晏对自己昨前半生与后半生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的感伤?
二、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全文: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 写作背景:
贺铸,北宋词人,其词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婉约之长。因为一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而得名贺梅子。
这首词是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作者从北方回到苏州时悼念亡妻所作,与苏轼的《江城子》并称为悼亡双壁。
贺铸的一生并不顺利,辗转各地担任低级官职,抑郁不得志。他的妻子赵氏,是宋宗室济国公赵克彰之女,虽然出生富贵,可她并无怨言,不仅勤劳贤惠,更是与他相濡以沫、甘苦与共,默默陪伴在贺铸身边。妻子亡故后,贺铸在重游故地时,想起亡妻,物是人非,于是作词以寄哀思。
• 赏析:
开篇“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以问句形式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与悲痛。“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借半死梧桐、失伴鸳鸯比喻自己与妻子阴阳两隔的凄凉之景。
下阕中“旧栖新垅两依依”,体现了词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对亡妻的眷恋之情,“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则通过回忆亡妻生前为自己挑灯补衣的细节,将对亡妻的思念推向了高潮,读来令人动容.
斯人已去,今人犹在,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仿如就在昨日,可再也找不回来了。又怎么不生感慨呢?
三、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 全文: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 写作背景:
朱敦儒,南宋词人,其词语言流畅,清新自然,多写隐居生活的闲适与自在。
朱敦儒的一生可以分为个阶段:早生以清高自许,两次被人举荐为学官他都不去,潇洒自在的过着侣渔樵、盟鸥鹭、闲饮酒、醉吟诗的疏狂生活,不愿与世俗社会同流合污。中年恰逢北宋皇室南迁,于是入仕为官,积极主战,词风也激昂慷慨。晚年他放下一切,选择了隐居,词风也变得婉明清畅。
这首词是朱敦儒早年从京师返回洛阳后所作,因其“狂”而曾风行汴洛。
• 赏析:
上片“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词人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将自己比作天宫掌管山水的仙人,展现出其狂放不羁的性格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下片“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则进一步表达了他对功名利禄的不屑,“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体现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与对官场的厌倦。
洒脱莫过如此,蔑视功名利禄,且插梅花,醉卧洛阳花巷。可真正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呢?
四、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全文: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
• 写作背景:
刘著,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约公元1140年前后在世。他的一生留下的诗作不少,但流传下来的词却仅此一首。
刘著入金后客居北地,怀念远在江南的一位女子,故作此词。词中大量引用了典故,比如玉指,出自梁元帝《子夜吴歌》:“朱口发丽歌,玉指弄娇弦。”比如用团团形容月圆,在班婕好的《怨歌行》中有“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之句。由此可见刘著的诗词功底极好。
• 赏析:
上片“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通过描写雪夜、羌管、梅花等景物,烘托出一种凄凉、哀怨的氛围,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容颜老去以及与恋人分离的感慨。
下片“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则以星、月为背景,借酒消愁,将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融入到诗词之中,“忍泪看”三字,更是将词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首短短的小令,包含无限深情。作者用长短句传达如此深厚的情意,将语言艺术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五、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全文: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 写作背景: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被称为“词中之龙”。他是一位文武双全的能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他的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却终究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于是他将满腔愁怨寄托于手中笔墨,用墨黑宣白抒发着自己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几度遭受挫败后,在送别友人之际,他将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融入了其中,写下了这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词。
• 赏析: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开头就点明送别时的不舍,“泪未干”直抒离情。“功名馀事且加餐”体现出词人对友人的关怀,也透露出自己在功名路上的复杂心境。“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这两句写景,以景衬情,水天相连,无穷的树随着水流远去,雨中的云把山掩埋了一半,暗示着离别的愁绪如同这浩渺的水、连绵的云和山一样无尽。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词人在此处超脱一般送别只言悲欢离合的情绪,古今的遗憾岂止是简单的离合可以概括,暗指国家兴亡等诸多悲愤之事。“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词人用江上的风波险恶来衬托人间仕途等路途的艰难,深化了词的主题,既有对友人的担忧,也蕴含着自己的深沉感慨。
六、辛弃疾《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全文: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的春天。当时辛弃疾39岁吗,在主和派的排挤和打击下,辛弃疾既无法实现壮志,又苦于政治生涯的险恶,心情十分抑郁。
而与前一篇相比,同样是送别之作,这一首所表达的情感则要洒脱一些。身处南宋复杂的政治环境,他壮志难伸,有一种想要放下一切退居山野的冲动,于是在与友人分别之时,既表达了依依离情,也有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 赏析: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开头点明聚散匆匆非偶然,回忆起两年来在楚地山川的经历,有深沉的感慨。“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词人想要借痛饮来面对风月,不想让离歌太过伤情,体现出豪迈与豁达中又藏着无奈。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词中描绘了春日东湖的美景,“绿带”“青钱”形象地描绘出湖岸的绿植和湖中的荷叶等,以乐景衬哀情。“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一方面表达自己即将离去的怅惘,另一方面又想象别后的相思,如月光洒满行船,将离情别绪渲染得十分浓郁。
七、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全文: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
• 写作背景:
此词是送范廓之参加秋试而作,辛弃疾虽然仕途坎坷,但对后学充满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在科举等道路上有所作为。
• 赏析: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描绘了考生穿着白色的新袍在凉爽的天气进入考场,考试时笔声如同春蚕吃桑叶一样在回廊里沙沙作响,形象地勾勒出秋试的场景。“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用“禹门”“桃花浪”和“月殿”“桂子香”的典故,祝愿考生能够像鲤鱼跃龙门一样科举高中。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词人激励友人如鹏鸟北海高飞,如凤凰朝向太阳,带着书剑踏上广阔的前程。“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想象友人明年科举高中,青云直上,以一种轻松的口吻来调侃人间众多举子的忙碌,体现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高度期许。
八、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全文: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 写作背景:
周紫芝,是南宋文学家,他是晏几道的忠实粉丝,十分喜欢晏几道的词,故而多有模仿,所以从周紫芝的词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清丽婉曲的词风。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但从词中可看出是一首怀人之作。其中的名句“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将雨夜怀人的别情写得入木三分。
• 赏析:
上片描绘了深秋夜晚的凄凉景象,“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以残灯、秋气、梧桐雨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衬托出词人内心的离别之苦。
下片“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回忆往昔与恋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则回到现实,通过今昔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词人对恋人的思念与眷恋之情。
九、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全文: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 写作背景:
作者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
这首词是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 。
此时的苏轼,经历了少年时期的名满京城,也经历了双亲故去、原配妻子离世等人生大事,而他辗转多地为官,虽有不如意却终究还是潇洒的俯仰天地之间。直到1079年发生的“乌台诗案”,这使得他差点命上黄泉,捡回一条命后,他被贬到了偏远的黄州。在这里,他没有因为这次打击而沉沦,而是在文学上大放光彩,心性也发生了转变,称为了历史上豁达、伟大的苏东坡。
词中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正是东坡豁达心性的体现。
• 赏析:
上片描绘了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由远及近,有动有静,展现出一幅开阔而层次分明的画面。由远山写到眼前的竹林、围墙,池塘边的蝉鸣,以及水中暗香浮动的芙蓉,苏轼通过这些景色描写,引出下片的心境。
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其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以拟人化手法,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在透露出一丝百无聊赖与无可奈何之感的同时,也告诉人们:忙碌的人生需要短暂的休憩。
十、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全文: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 写作背景: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素来有“千古第一才女”的美称。
李清照生于两宋交际的历史大变故之时,与她恩爱的丈夫也在北宋灭亡后历史,家国之痛、丧夫之痛的双重打击,使得她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的作品也以此为界被分为了两个阶段:前半生有属于少女的浪漫、闺阁的幽怨,后半期则有家国情怀、伤时之感。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并无确切记载,在李清照所有的词中,也并不是最出色的一首,但它却占了两个“经典”:是《鹧鸪天》这个词牌中极为经典的,也是描写桂花的诗词中极为经典的。这也是李清照历经世事变迁之后,借桂花来表达自己的心境与品格。
• 赏析:
词的上阕从颜色、体态、香气等方面描写桂花,突出其“暗淡轻黄”“情疏迹远”的特点。淡黄色的桂花并不鲜艳,体态却很轻盈。它开在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香味在人间。桂花色淡香浓,并没有名花的红碧颜色,可它仍然是花中最好的。
下阕则以梅、菊作比,进一步衬托桂花的高洁,并联想到诗人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所产生的偏见: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体现了李清照对桂花的独特审美与高度赞美,也是其自身淡泊心境与高洁品质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