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张居正为何终生不用海瑞?张冷笑一声:用他大明就完了

梅梅评历史 2024-02-25 12:55:56

1572年,年仅36岁的隆庆皇帝驾崩,张居正趁势打败高拱,成为了新一任大明内阁首辅。

在家赋闲已有两年的海瑞得知这个消息,非常期待,他认为自己被起用的时机马上就要到了!

果不其然,这天,朝廷派来了御史“探望”海瑞。

为了招待御史,海瑞破天荒地杀了一只鸡,希望御史能帮他在皇帝和张首辅面前“多多美言”两句。

谁知,御史吃了鸡,却没怎么办事,海瑞“官复原职”的希望也就此落空。

张居正当首辅的整整12年间,“海青天”海瑞就像被遗忘了一样,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他这么一个刚正不阿、清廉正直、一心为国为民的人,为什么在大明朝却始终得不到重用呢?

一、海瑞之“刚”

海瑞的“刚”主要体现在他的性格上。

受家庭出身和成长经历的影响,海瑞是一个非黑即白、宁折不弯、非常固执的人,为此,他自号为“刚峰”。

1514年,海瑞出生在海南琼山的一个书香门第,说是书香门第,其实是沾了几个叔叔的光。

他的几个叔叔都中过举人,出来做官了,唯有海瑞的父亲海翰,读了一辈子书、考了一辈子试,却一直个禀生(享受政府补贴的秀才)。

海瑞4岁那年,海翰带着满腔的遗憾离世,留下谢氏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为了完成亡夫的遗志,谢氏对海瑞要求极严,从小到大,海瑞的生活里就没有“玩乐”这俩字,不管寒暑冬夏,也不管白天黑夜,海瑞不是在读书,就是在准备读书的路上。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海瑞成长阶段的真实写照。

然而,海瑞学得很努力,可成绩却不理想,从十几岁考到二十几岁,海瑞和父亲一样,一直还是个秀才,谢氏急得头发都白了。

看着母亲期待的目光,海瑞充分发扬了“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拼搏精神,落榜了再考,落榜了再考,就这样,连续考了八年,终于在36岁那年,考中举人,有了入朝为官的资格。

三年后,海瑞信心满满地进京参加会试,结果,名落孙山,年届40岁的海瑞大失所望。

痛定思痛之后,海瑞终于承认自己可能不是登科取士这块料,既然进士一直考不上,那就等待朝廷分配,参加工作吧!

1554年3月,海瑞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在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教谕。由于海瑞对待学生极严,所以,学生们都私下叫他“海阎王”。

一天,延平知府听说南平县的教育工作搞得不错,就想过来视察一下。

结果,他刚坐定,下面大大小小的官员就跪倒了一片,唯有一人直挺挺地站在原地,延平知府见状,没好气地问道:“哪来一个山笔架站在那里啊?”

同僚们赶紧拉了下海瑞的衣摆,示意他跪下行礼,没想到海瑞依然稳如泰山,拱手回道:“这里是学堂,按照孔圣人的规定,老师不管见到多大的官,都不必行礼!”

延平知府大怒,拂袖而去,不久,这事就传到了福建提学副使朱衡的耳朵里。

朱衡对海瑞的做法很是赞赏,就向朝廷大力举荐了海瑞,“海笔架”的美名一下传遍了整个朝堂。

二、海瑞之“廉”

海瑞的清廉,是举世闻名的。

在朱衡的举荐下,1562年,48岁的海瑞正式步入官场,成为了浙江淳安县的知县。

明朝中后期,整个官场乌烟瘴气,贪官墨吏横行,百姓们深受盘剥却哭诉无门,敢怒不敢言。

针对这种情况,一上任,海瑞就大刀阔斧的开始“改革”——革除所有常例,废止所有的“不合理收费”,恢复太祖时期的“低薪制“。

由于亲眼见过贪官污吏的贪婪和底层百姓的穷苦,朱元璋虽身为皇帝,却极为痛恨“当官的”,所以,他在定俸禄时,把官员们的俸禄定的很低,以致“俸禄之薄,无以逾明者”。

许多官员靠俸禄无法养家糊口,只能变相的敛财,拿淳安县县衙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在正常的工资之外,都有一份额外的灰色收入,这个传统已经延续快200年了!

然而,眼下,海瑞却要把这份额外收入给断了,这让大家怎么生活下去?

所有人都在发牢骚,有些还出现了怠工现象,反观海瑞,却一直淡定自若,照常工作、生活。

不就是工资低点吗?这有何难?

他用实际行动给出了解决办法:

薪俸不够一家人吃喝,那就全家一起开荒种地;

薪俸不够买新衣,那就亲自动手,纺花织布;

薪俸不够应付人情往来,那就干脆不往来!

海瑞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靠太祖的低薪制是可以活下来的!

只不过,他看起来瘦点、面色蜡黄点、身体弱一点,见海瑞将“低薪制”施行的坚决而彻底,淳安县的县丞、主簿、衙役等人,给海瑞留下一个“海青菜”的称号之后,纷纷辞职不干了。

一时间,海瑞所在的淳安,成了朝中大臣和小吏们人人避之不及的地方。

1587年,海瑞在南京任上病故,享年73岁。

昔日同僚前去吊唁,这才知道海瑞的全部家当只有“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全加起来连办丧事的钱也凑不齐,最后还是众人凑钱,才将他安葬了。

在贪墨横行的大明王朝,海瑞是世所罕见、名副其实的“大清官”!

三、海瑞之“直”

海瑞的“直”,体现在他的“直言敢谏”上。

1566年,53岁的海瑞终于咸鱼翻身,从地方调去了京城,成了正六品户部云南司主事,官职虽然不高,但好歹是个京官了。

虽然升了官,换了地方,但海瑞的性格和做事风格一直都没有改变。

他行走官场,一张口就是《大明律》,只要不符合律法,甭管是谁,他照骂不误。

这年二月,沉迷于修道炼丹的嘉靖皇帝,突然收到了海瑞呈上来的一封长达3000字的《治安疏》。

打开一看,嘉靖勃然大怒,气得当场掀了桌子,颤抖着指着锦衣卫吩咐道:“快去抓住海瑞,千万别让他跑了!”

海瑞在这篇《治安疏》里,都写了什么呢?

我们就挑几段,大家感受一下。

在奏疏里,海瑞先是痛批嘉靖“二十余年不上朝,朝廷法度全都废了”,然后又嘲讽嘉靖弄一个“二王不相见”,实在是为父不仁的表现!

骂到起劲处,海瑞还引用了民间的一句谚语:“嘉靖,嘉靖,家家干净,而无财用也”!

世人皆知,嘉靖一生以汉文帝为榜样,可海瑞却直言:“陛下跟汉文帝相比,还差得远呐!”

句句诛心、针针见血,难怪嘉靖会被气到失态了!

就在众人以为海瑞一定难逃一死时,宦官黄锦悄悄进言道:

“海瑞这个人向来有愚名。听说他在上疏之前,自知死罪难逃,就提前备好了棺材,和家人也一一告别过了,眼下就在家等着陛下赐死的旨意了。”

一向自负的嘉靖听完这话,顿时冷静下来:“海瑞想通过死谏,博一个忠良的名声,朕,偏不让他如愿!”

就这样,海瑞被投进了大牢,一直到10个月后,嘉靖皇帝驾崩,也没人敢杀他。

除了骂皇帝,海瑞还以一己之力,骂了大明满朝文武。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570年,海瑞升任应天巡抚,谁知,他仅在这个高位上干了半年,就遭到了弹劾,愤懑不平的海瑞,一怒之下向继任的隆庆皇帝递交了辞呈,同时还上了一封“密折”。

在密折里,海瑞如此说道:

“臣曾说过当今天下臣工全犯了得过且过、因循守旧的毛病。皇上虽然有锐然求治之心,群臣却绝无毅然任事之念。互相掣肘,互相排挤……《诗经》说:勿听妇人之言。如今,全朝廷的大小臣工都是妇人,他们的话,皇上千万不能听!如果皇上能意识到这一点,是我大明朝的幸运,更是愚臣我的幸运!”

在海瑞眼里,满朝文武,就没有一个人是正人君子!如此疯狂的话和举动,普天之下,也就只有海瑞敢说、敢做了!

然而,隆庆皇帝看到密折后,却不以为然,他知道海瑞有骂皇帝的“战绩”,如今骂群臣,不过就是故技重施、沽名钓誉罢了!

就这么着,海瑞本想以退为进,把群臣和皇帝骂醒,能将自己继续留在任上,结果却弄巧成拙,无奈辞官。

虽然没人追究海瑞“大放厥词”的责任,但海瑞的官场生涯,至此也算断送了。

四、海瑞之“狠”

海瑞的“狠”,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待妻妾、儿女“狠”。

由于寡母谢氏一手把海瑞拉扯大,所以,海瑞对母亲言听计从,甚至到了“愚孝”的地步,但对枕边人,他的做法堪称“绝情”。

海瑞先后娶过三个妻子、两个妾,但她们的结局全都不好。

海瑞对第一任妻子很满意,她不仅勤劳能干、性格也好,只是因为生了两个女儿、没有生下儿子,谢氏便整天横挑鼻子竖挑眼,看儿媳怎么也不顺眼,最后硬逼着海瑞以“无子”为由把她休了,赶回娘家去了。

紧接着,海瑞又娶了一妻一妾,结果,谢氏又对她们百般嫌弃,海瑞担心惹母亲生气,又找机会将她们赶走了。

之后,海瑞又娶了第三任妻子和第二个妾。

这第三任妻子倒是“不辱使命”,到了海家之后,连生了两个儿子,可等两个儿子长到八九岁,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和没钱治病,两个儿子相继夭折,谢氏伤心不已,便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在儿媳和妾室的头上。

对此,海瑞也不闻不问,不仅任由谢氏“欺凌”妻妾,有时,还不免埋怨妻妾两句,忍无可忍之下,海瑞的两个妻妾被迫自杀。

不仅对枕边人“狠心”,海瑞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也是出了名的刻薄。

明代姚叔祥的小说《 见只编 》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一次,海瑞5岁的女儿,由于饥饿难耐,就接受了一个男仆给的糕饼。

海瑞知道后,非常生气:“一个女孩子,怎么能随随便便接受男人的东西呢?你若是我海瑞的女儿,就该以死明志。”

结果,海瑞的女儿就真的不吃不喝,活活把自己给饿死了。

这件事虽然不见于正史,真实性有待商榷,但由此我们也能看出来,海瑞对待家人,是真的“狠心”啊!

第二,对待恩人“狠”。

海瑞出身不高,而且仅有举人文凭,他能在大明的朝堂内一步步高升,直至站稳脚跟,全靠廉洁的名声、正直的人品和诸多贵人的帮助。

其中,对他帮助最大的就是曾经的内阁首辅徐阶。

徐阶对海瑞很欣赏,在海瑞痛骂嘉靖后,嘉靖每对海瑞动了杀心,都是徐阶出面为他求情,这才保住了海瑞的性命。

不仅如此,嘉靖驾崩后,徐阶还力荐海瑞出任尚宝丞, 通政司左通政、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务。

可以说,在徐阶的帮助下,海瑞的政治生涯达到了人生的顶点,可海瑞是如何报答这位“大恩人”的呢?

1570年,海瑞升任应天巡抚,为了让贫苦百姓耕有其所,海瑞勒令富户退田,其中,重点要清退的对象,就是徐阶及其家族。

刚开始,为了配合海瑞的工作,已经退休回家的徐阶,主动提出退出一部分田产,可海瑞不答应,要求徐阶必须退出一半以上的田产才行。

他还亲自给徐阶写信,劝告徐阶不要“为富不仁”。

拿到信后,徐阶差点没背过气去,这就是自己一手提拔的清官么?

“(徐阶)产业之多,令人骇异。若不退之过半,民风刁险,可得而止之耶?为富不仁,有损无益,可为后车之戒。……退产过半,为公百年后得安静计,幸勿为讶。”——《明史·海瑞传》

当时,高拱为了打击政敌,正在四处找徐阶的把柄,于是便主动前去拉拢海瑞,“心思刚正”的海瑞稀里糊涂就这么被拉上了贼船,成了高拱手中的“武器”。

不久,徐阶的两个儿子被充军流放,田产被全部退回,曾经权倾朝野的徐阶最终落得一无所有、家破人散的境地。

海瑞得了政绩,得了民心,却失了同僚和“贵人”的心。

张居正继任内阁首辅的12年间,始终不肯起复海瑞,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他曾对徐阶“忘恩负义”。

第三,对待富人“狠”。

在穷人眼里,海瑞是刚正不阿、执法严明的“青天大老爷”,可在许多富人眼里,海瑞却是一个是非不分、办事糊涂的官员。

比如,在办案的时候,海瑞有自己的方法和原则,这就是:

“与其冤屈兄长,不如冤屈弟弟;与其冤屈叔伯,不如冤屈侄子;与其冤屈贫民,不如冤屈富民;与其冤屈愚直,不如冤屈刁顽;与其冤屈小民,不如冤屈乡宦。”

在海瑞看来,如果穷人和富人一起来告状,那不用查,肯定是富人的错,先将富人抓起来打几板子再说,在他的观念里,坚信“为富不仁”,只要人有了钱,当了官,那就是坏的。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海瑞所管辖的地方,吏治虽然清明,没有贪官污吏的踪影,但老百姓的生活也没得到实质性的改善,甚至比之以前,还要更穷了,那些富户和商人一听说海瑞要来,大多携家带口,连夜转徙他乡。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这样评价海瑞:

“海瑞作为一个模范官僚,在明朝的体制中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一方面,海瑞的执政理念十分尖锐,眼里容不下一个沙子,这被深谙官场之道的士大夫们所厌弃,而在处理社会问题方面,又简单而又缺乏深思熟虑,实在算不上是一个具有优秀行政能力的官员”。

总结:

能以一人之清廉,让整个封建官场都为之震撼的,翻遍史书,上下五千年,恐怕也只有海瑞一人。

抛开海瑞的执政能力和处事原则不谈,海瑞确实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他就像黑夜中的一把火,照亮了大明的官场。

但这样的清官,救不了大明朝。

因为既无人愿意重用海瑞,他自己也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就如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说的那样:“先生如世之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任栋梁。”

对统治者来说,这样的“海青天”海瑞,只能当个摆设、当面旗帜,飘扬在大明王朝的上空,被人们永远地凭吊、瞻仰、怀念……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