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救灾,上将之子范晓光发怒:谁把记者放上来,就将谁扔到水里

世间一分钟 2024-10-14 17:53:25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成都军区副司令范晓光临危受命,指挥部队抢险救灾,期间他为何大发雷霆?抗震救灾任务完成后,范晓光遭遇痞流氓碰挑衅,结局如何?

开国上将王平之子

老将军范晓光的父亲是开国上将王平。王平原名王惟允,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战斗英雄,他的名字曾经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更改。毛主席将他的名字改为“王平”,寓意着在平凡中展现出不平凡的精神。

1930年,王平毅然投身红军,参与了中央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战斗,随后踏上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征程,最终成功抵达陕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王平活跃于华北地区,尤其是在晋察冀根据地,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多次击败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军,成为新中国成立的重要功臣之一。

1955年,王平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开国上将之一。授衔后,王平长期致力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在1959年担任解放军军事学院政委期间,他积极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推动了我军的正规化与现代化建设。

1978年,王平担任总后勤部政委,与部长张震共同表态反对“两个凡是”,坚定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在军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平一生坚持真理,勇敢担当,他的事迹感人至深。

在家庭生活中,王平与夫人育有七个子女,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尽管王平战功卓著,但他与夫人对子女的教育始终非常严厉。

范晓光,1945年出生于战争年代,因为父亲王平上将的特殊身份,从小随母姓范。自幼时起,他经常听父亲讲述长征时期的经历。

尽管范晓光一直认为父亲是英雄,王平却谦虚地告诉他:“我哪里是什么英雄?我不过是一个幸存者。那些为了革命牺牲的先烈,才是你们应当铭记的真正英雄。”

范晓光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深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立志成为军人,渴望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他少年时期以刻苦钻研为座右铭,奋发图强。

1964年,凭借努力,考入南京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入学后,范晓光被安排到连队锻炼,尽管条件艰苦,但他坚持了下来,并在全军大比武中获得了“神炮手”的荣誉称号。

回家探亲时,范晓光向父亲汇报了自己的成绩,王平则告诫他:“不要骄傲自满,继续谦虚努力,为部队多做贡献。”父亲的教诲深刻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毕业后,范晓光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开始军旅生涯。

1973年,范晓光调回南京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担任教员。1978年,他回到部队,进入军委炮兵科研处工作。不论是当教员还是在基层,范晓光始终严守军纪,认真工作,赢得了同事的认可。在炮兵科研处工作期间,他主持并参与了122毫米40管火箭炮和130毫米30管火箭炮等装备的科研课题。

2003年,范晓光被中央军委任命为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并于2005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走上了更加重要的军旅岗位。

范晓光发怒:谁记者放上来就把谁扔到水里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这场灾难是范晓光一生中难以忘怀的纪念。顷刻间,数千吨钢筋水泥被震成散沙,房屋折断,学校像纸牌般倒塌,近七万人瞬间丧命,经济损失高达8451亿元人民币。

尤其是在震中的汶川、映秀等地,城市化为废墟,断壁残垣遍地,许多学校和住宅区内的儿童与平民被埋,家庭瞬间支离破碎。

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时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的范晓光中将接到紧急通知后,迅速赶赴灾区指挥救援。当时成都军区许多部队分散在各地执行任务,范晓光手上能动用的兵力只有6000人,且他们几乎在地震发生后立即投入了救援工作。

为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灾难,范晓光下达了“全省民兵总动员”的死命令,数万名民兵和预备役部队迅速加入到抗震救灾的战斗中。

范晓光身经百战,他明白要有效组织救援,必须掌握第一手的灾区情况。因此,他亲自乘坐直升机飞越崎岖山路和陡峭山坳,勘察每一处受灾的土地。耳边不断传来幸存者的呼救声,眼前是断壁残垣,生命遗骸与废墟交织,场面惨烈,气氛凝重。

尽管范晓光见过无数战场,但眼前的景象仍让他感到沉重。然而,他深知此刻不能有丝毫动摇,必须迅速制定周详的救援计划。随即,他集结临时指挥部,开始布置救援工作,带领部队投入紧张的救援行动。

5月19日,范晓光将军得知汶川到映秀的山沟里有一些伤员因道路阻塞无法转移,心急如焚的他立刻调动两架直升机,携带医学院的八名博士赶往救援。然而,当他们抵达映秀时,急降场上正有一架转运物资的军用飞机在卸货,直升机只能在空中盘旋。

盘旋了半小时后,地面的飞机依旧没有起飞。范晓光亲自下去查看,发现那架飞机之所以没动,是为了配合媒体拍摄。这一刻,他怒火中烧,灾区的每一分钟都是生命的流逝,竟有人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搞形式主义。

气愤之下,范晓光上前狠狠踢了摄像两脚,怒吼道:“赶紧给我挪地方,否则我处分你!”

在接下来的救援行动中,范晓光始终坚守在最前线,和全体指战员一起面对生死威胁。他亲自参与废墟的搜索,在滑坡区域冒着危险搜救,在狭小空间里全力营救被困者。他用行动诠释了“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解放军”这一庄严承诺。

汶川地震导致四川全省境内形成了33座堰塞湖,其中最危险的便是北川县上游的唐家山堰塞湖。专家经过论证认为,唐家山堰塞湖的坝体地质结构差、水量大、水位上升快,溃坝的风险极高。

在这关键时刻,范晓光将军始终坚守在第一线,用沙哑的嗓音为战士和群众增添信心:“堰塞湖下游的群众不要惊慌,大坝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不会溃堤。如果发生紧急情况,最后撤离的肯定是部队,而部队中最后撤离的一定是领导干部!”

然而,面对险情,范晓光还是发了一通大火。原来,救援施工紧张进行时,赶来报道的媒体记者有七八十个,每天光是直升机就得起飞五六架次,食物供应也紧张。

范晓光在坝上连续坚守了四天四夜,没顾上吃一顿饱饭,送来的盒饭却都被记者吃了。气得他直接下令:“谁要是再让记者上山,就把谁扔进水里!”

这个命令有效保障了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事后,范晓光将军向记者们为自己的粗鲁言行道歉,但在当时的危险情况下,他别无选择。

自地震发生起,范晓光中将在抗震前线坚守了28天,指挥部队累计转移受灾群众133万余人,救治伤员62.48万人次,创造了我军抗灾史上的新纪录。

国外媒体也报道道:“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支军队,像中国军队那样,在面对天灾时能够如此与大自然搏斗,他们再次证明了中国军队的强大。”

“我看你们是欠揍”

抗震救灾任务完成后,范晓光才回到军区。这时他已经非常疲惫,几乎要累瘫了。经过几天的休息,体力和精神稍有恢复,他又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一次,地方干部来部队慰问,范晓光将军陪同他们到成都著名的宽窄巷子游览。到了午饭时间,范晓光中午就不回军区了,请大家在这儿吃火锅。

饭后,范晓光继续陪地方干部游览。正当他们走到一个胡同口时,突然有几名地痞流氓从胡同里窜出来,故意碰瓷,装作被走在前面的地方干部撞伤,其中一人直接倒在地上,声称自己受了重伤,要求赔钱。

范晓光看到这一幕,立刻上前询问:“你们这些年轻人故意撞人,还赖别人撞伤了你们,这是想干什么?想讹钱吗?”

这些地痞流氓见惯了场面,其中一个流氓头子上前嚣张地说:“不管怎么说,你们的人撞了我兄弟,得赔钱,不赔钱就别想走。”

范晓光冷静地问道:“哪里撞伤了?”倒地的流氓回答说:“我胳膊被撞折了,现在动不了,你们赶紧赔钱。”

听到这无赖的说辞,范晓光十分气愤,冷冷地说道:“我看你们是欠揍。”

随后,范晓光吩咐警卫员驱赶这些无赖,没想到他们竟然纠缠不放。于是警卫员们狠狠教训了他们一顿,将他们打得鼻青脸肿,最后这些流氓四散逃跑,跑得无影无踪。警卫们抓住了其中一个跑得慢的流氓。范晓光戏弄地问道:“你不是说胳膊被撞折了吗?”

这名流氓见势不妙,不敢再撒谎,乖乖交代了碰瓷讹钱的目的。范晓光吩咐警卫把他交给派出所处理。一位地方领导赞叹道:“将军果然神勇,亲眼见您震慑流氓,非同一般。”

范晓光淡然一笑:“对付这些社会渣滓,那只是小儿科而已。”

2009年初,范晓光将军从成都军区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尽管他已经离开了一线工作,但仍然心系故乡。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于父亲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携全家回到家乡,并捐赠了30万元,用于建设东源中学的一栋学生公寓,以此特殊的方式继续为家乡贡献力量。

在2019年的国庆阅兵式上,范晓光坐在阅兵车上,代表着那一代战斗英雄,回顾着百年征程。虽然他的父亲王平早已去世,但革命精神在范晓光的身上得到了延续。

范晓光将军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理想信念的深刻含义。他强调:“要大力弘扬老一辈革命家‘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对党忠诚;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无论面对多大危险和困难,都要坚守信念、始终如一。”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