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地道风物
在福建人的粥碗里
山与海撞个满怀
热气腾腾的粥碗里,软糯的米粒颗颗分明,翠绿的菜叶、粉嫩的海蛎、弯弯的虾米、细细的肉丝在“华清池”里招摇。米汤表面漂浮着一层葱油,湿冷的冬天喝上一口,山的野,海的鲜,在唇齿间一网打尽,整个人也舒展开来。每一个福建孩子的童年记忆里,都有瓦嬷(外婆)煮的一碗菜粥。
家常菜粥,福建瓦嬷手煮的关怀。图/图虫·创意
虽然名为“菜粥”,里面肉类和海鲜却一样不少,菜可以是芥菜,也可以是芹菜,还可以是酸菜,各家大同小异,丰俭由人。蒜末菌丁看似细碎,也是没有味精年代的呈鲜秘籍。乾隆年间的《福州县志》中说,“闽中以二月二为踏青节,采野菜为臛(hāo)。这个“臛”,就是用肉、菜合煮的粥。
不管是什么派,先喝一碗再说!制图/@我就是个画地图的正如名字素淡,却内有乾坤的菜粥一样,福建的各色粥品,藏着八闽之地山与海“相知”的密码,下南洋土著与客家移民筚路蓝缕的味觉冒险,蒸腾着华夏神州灿若烟霞的风物乡愁。
三分天下粥,福建粥独占一分众所周知,广东人善煲粥天下闻名,实际上“煲”是一种时间催化的技术,让粥达到粘如汤糊的效果。而北方人多在粥中加入小苏打,使之顺滑浓稠,是谓“熬”。福建人的粥则异于前两者,既要做到黏连,还要汤和米“泾渭分明”,乃是真正意义上的“煮”。不管能装下多少种可能,反正我全都要。制图/九阳福建人煮粥,因粳米、糯米、籼米的品种不同,辅以不同的食材,搭配出无数种组合,为我们拧出一个个味觉魔方。“两熟潮田天下无”,是宋代《三山志》中对于福建优良稻种的赞美。福建稻一年可收获两季,抗旱早熟。北宋真宗时,江淮一带干旱,都要从福建调运粮食。
中学语文课文《金黄的稻束》,写的就是诗人郑敏家乡的福建稻。图/图虫·创意
福建多山,“八山一水一分田”说的就是福建地理概况。福建全省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了80%以上。在这种山多田少的不利条件下,古代智慧的闽人,引进占城国(今越南)的耐旱稻种,种在梯田之上。“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诞生在福建尤溪县的宋代理学家朱熹,用饱含深情的诗句,回忆他童年时代家乡的梯田景象。福建有着全国种类最多的梯田,朱熹故乡尤溪倒悬千年的连云梯田,是天与地联袂造设的梦幻画境。
见了尤溪梯田,才懂得“天造地设”。图/视觉中国说来也巧,福建人喝粥的历史,就是从“云中架梯”“南引良稻”之后迎来了爆发。南宋美食“博主”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记载了当时几款“网红”粥,其中绝大部分是福建的粥。比如有一款“梅粥”,说的是扫集落英(梅花)洗净,用雪水煮白粥,快熟的时候再放入梅花。400多年后,林洪的“迷弟”,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也转载了这个福建泉州的粥方。
冬日梅花能傲雪,冬日梅粥能暖胃。图/苏酥食记如今,梅粥已流传了近千年,是药食两用的养生粥品,具有润喉止咳、养胃健脾等功效。如果说泉州梅粥是粥中隐士的话,那么来自南平的荼醾(mí)粥,则是粥中贵族。因为它是宋代皇室宗亲赵瑻(kūn)夫“打call”的粥。一日他上灵鹫山访僧友,被午留斋饭,感觉粥甚香美,一问,是放了荼醾花(悬钩子蔷薇),甘草汤焯去花的涩气,等粥快熟时放入同煮,花香便融进了这碗斋粥里。
上杭木槿花燕麦粥,也是以花入粥。摄影/刘艳晖
荼醾花期较短,是那个年代的“季节限定”粥品。宋人卫宗武有诗“开到荼醾花事休”,慨叹机不可失时不再开。今年没赶上荼醾粥,只能等明年啦。中学语文课文里也有福建粥的影子。冰心的《腊八粥》就是能把人看饿了的“深夜放毒”文。冰心是福建长乐人,她笔下的腊八粥要用18种干果,而我们平常喝的腊八粥有8种就够了,可见福建人对于粥料丰富的执念。
冬日煮一锅腊八粥,甜在嘴里,暖在心头。图/图虫·创意
在福州地区,有一种和腊八粥类似的本地特色粥品,那就是“拗(niù)九粥”。每到农历正月廿九这天,福州人都要用糯米、红糖、花生、桂圆、莲子、红枣等材料,熬上一大锅粥来孝敬老人,这一天也叫“拗九节”,是福州特有的敬老节。“拗九”是福州话对“后九”的转音,正月廿九又称“后九”。在古代,福州女儿要在这一天以粥奉孝双亲,所以“拗九粥”又叫“孝九粥”。
“拗九粥”里孝心浓,冬日袅袅夕阳情。图/图虫·创意
那些被名字耽误的“福”粥福建粥虽然具有无穷的包容性与多样性,可是如果没有起好名字,可是会吓跑食客的。
“猫仔粥”里没有猫仔
“猫仔粥”搭配鲜橙,就变成了碗中“小橘猫”。摄影/TPGimages,图/汇图网
“猫仔粥”是福建诏安县特色小吃。名字听起来有点吓人,实际里面并没有猫肉。相传南宋抗元大臣陆秀夫和幼帝赵昺(bǐng)流落闽南沿海,当地渔民用喂猫剩粥施舍给他们。后来君臣崖山蹈海,御厨回到闽南老家,将“猫仔粥”传诸于世。此粥要用事先蒸好的糯米,和鲜虾、鱿鱼、肉片一齐放入猪骨汤中翻煮。待糯米入味,即刻捞出,加入菇丁、鱼片、鸡丝等生料,猛火继续煮沸,吃时撒上蒜珠、香菜,米粒嚼之韧弹,粥汤饮之鲜爽。
“广东粥”不产自广东
泉州金门县民居,“燕尾马背”的屋脊是其特色。图/图虫·创意
在四面环海的泉州金门县,沿街餐厅都挂着“广东粥”招牌,让游客满头问号。好奇地点一份,却上了一碗“浓羹”,但见汤如玉髓,菜若翡翠,猪肝细腻嫩滑,鱼丸胶脆弹牙。咕噜下肚那一刻,感觉胃也化成了岛上的古厝,迎接南洋的海风。
喝口金门“广东粥”,米化了,心也化了。图/mikelucky“广东粥”最大的特点,就是煮得看不见米为止,把支链淀粉的精华全都打散到汤里,是下南洋的先民,将带回来的粤菜当地化的“分子料理”。明末清初,大批福建、广东人远赴南洋谋生,金门人就汇入到“过番”的洪流里。他们在东南亚打拼扎根,彼此家乡食俗也相互融合,一碗“广东粥”,浓缩着闽粤两省人的异乡奋斗史。
叫“菜粥”却是肉粥
平平无奇的 “菜粥”,碗中深藏功与名。图/图虫·创意
明朝万历年间的《福州府志》说:“农历正月廿九煮菜粥”。能将名字列入古代典籍的粥,一定不会太“菜”。“初代”菜粥,用粳米、蔬菜和菇丁虾米打底,绿白相间,爽口咸鲜。后来为了增加黏稠度改换糯米,“web2.0”时代的菜粥,用料更加丰富,在原有基础加入芹碎、蒜末、葱油、海蛎、肉丝等。
福建客家土楼,也像吐纳天地的巨型粥碗。图/图虫·创意
菜粥属客家风味。唐代安史之乱后,洛阳一带的移民进入闽南地区,这些流落千里之外的河洛郎,将中原菜粥“入乡随俗”,加入闽地海味,成了如今独具风格的福建菜粥。
叫“河粥”却是山粥
闽西的“河祇粥”,最早出自欧阳修“好基友”宋祁的《雞跖集》,“河祇”是河神的意思。
闽西龙岩的瑶柱深海鱼片粥。摄影/刘艳晖
宋祁在书中说,此粥源于武夷山神吃了河神的供品小鱼干,掀起“厨房争夺战”,在武夷山神的主场,“河祇粥”就是“山粥”。巧合的是,宋祁的后辈,南宋美食家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载浙江天台山也有类似的鱼干做粥风俗。
漳州姜丝鱼片粥,给你“将将好”的温柔。图/视觉中国
原来,西晋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的客家先民,在闽西的武夷山脉“逐山而居”,筚路蓝缕的开荒过程中,江浙食俗也融入当地,所以才有了上面的巧合。
一碗粥,浓缩着福地乡愁福建的粥,藏着山海情缘,浓缩物华天宝。既能清新脱俗,也可人间烟火,如同闽地丰富多元的文化一样,闽粥也如“大观园”里群芳斗妍。三明宁化客家粥,每一粒都见火候。图/图虫·创意在福州,有“一口龙眼一勺粥”的龙眼白粥,与杏同煮的“真君粥”,以及清凉温补的“鸭粥”。在泉州,有被宋人称赞“绝胜云子雪翻匙”的豆粥;也有被苏轼夸耀“香似龙涎仍酽白”的芋头咸粥。漳州砂锅粥与广东砂锅粥并称于世;厦门的“澳头蚝干粥”也有不输于“佛跳墙”的食材奢华度。
闽西龙岩鸭子粥,肉多压米直低头。摄影/刘艳晖
闽西明溪县的“温庄贡米粥”曾得到乾隆的嘉赏,闽南地区的“番薯粥”和“肉末粥”是来自民间的至味。从海洋到高山,从云端到梯田,从文人雅集,到乡野休闲,在福建,总能找到你钟意的那一款粥。而对于裹挟中州千年风土的客家人、侧听南洋万里潮音的过番者来说,一碗粥则成为安放他们绵绵乡愁的注脚。八闽之地接纳了南来北往的游子,山的怀抱、海的依偎,呢喃着最熟悉的家的风味。
林诗音给李寻欢煮的咸粥,馋坏了多少小伙伴的童年。图/电视剧《小李飞刀》
我莆田人不配上榜?莆田人坐月子的蛏干糯米粥,滋补温养。夏天的地瓜干米粥清甜可口。冬天早晨的地瓜粥也是暖心暖胃。农忙时的菜饭简单美味。滋补的芡实莲子粥也是很受人欢迎的。莆田的人也喝粥,只是没有其他地方那样细分,一个菜粥就各家有各家的做法。念书的时候去一个灵川同学家玩,她姑姑给我们做了鸭汤芥菜粥,才知道原来鸭汤也可以这样润口不油。莆田人的粥只能说各花入各眼。
莆田这边基本都是粥,各种各样的粥,连干饭也常是咸饭的
我是福建人,以前基本煮白粥,就是什么都不加,现在有加点杂粮,都不知道福建有这么多粥,只听说过莆田有菜粥,难道我是假的福建人?
煮熟的米饭放冰箱冻一晚,再拿去煮粥
粥,必須純色[大笑],大米粥加綠豆我都接受不了,八寶粥我直接胸悶氣短,肉粥鹹粥我直接爆炸。
我觉得吧,福建粥只能说还行。 比不过广东大佬的。 他们更讲究的哇!
福粥、建粥、汀粥、漳粥、泉粥 ,还有什么粥?
吊打闽南
虽然我是福建人,但还是觉得广东潮汕的粥好吃
这地图好像有误,上面的武夷山好像是南平那边的,怎么跑到三明跟龙岩那边了?[笑着哭]
厦门人表示咸粥和咸饭都是家常便饭,偷懒时就煮,不用炒那么多道菜。
泉州除了甜粥基本见不到,其他都有。
一直很喜欢吃菜粥[笑着哭]
潮汕的粥才是君临天下[呲牙笑]
白粥我每天早上都在吃啊
我这儿是鱼粥,鸭粥,高丽菜粥,海鲜粥,土笋冻粥
白米粥。没有米煮干饭,加点菜就不错了,做事加点猪肉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