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百石卒史碑》或《孔和碑》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高198厘米,宽91.5厘米,厚22厘米。隶书18行,行40字,无额。后有宋人张雅圭题字二行。碑刻内容为鲁相乙瑛代孔子后人上书汉廷,请设立一名掌握孔庙礼器的低级官吏,其级别为“百日卒史”,并提出此官任职条件。
乙瑛碑
《乙瑛碑》于东汉时期创作,作为蜚声中华的“孔庙三碑”之一(另外两个是《史晨碑》《礼器碑》),无疑在中国书法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部杰作在隶书领域卓越非凡,其独特风格、严密章法和典范汉碑隶书形象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财富。碑文质朴、雄浑、庄重的风格,展示了汉碑隶书非凡的艺术成就,同时将隶书“八分法”艺术发扬光大。《乙瑛碑》被尊奉为汉碑隶书的杰出代表,堪为隶书学习的楷模之作。
《乙瑛碑》是汉隶中有数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别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的逆向行笔,使每一点画入木三分,扣的很紧,尤为高妙。《乙瑛碑》的结字看似规正,实则巧丽,字势向左右拓展。书风谨严素朴,为学汉隶的范本之一。
在《乙瑛碑》的书写技巧上,追求左右平衡、方圆有度以及变化中求稳重,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协调而富有力量的美感。使字形的对称与结构的平衡之间达到最佳效果,令每个字沉稳端庄。《乙瑛碑》既有灵动之韵,亦有朴拙之意,刚柔相济,使作品整体展现出自然、流畅的古朴美感。碑文中的每个字既展现了笔画的力量,又彰显了结构的优美,展现出汉碑隶书的精华。
历代书家对此碑赞誉甚多。清方朔云:"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何绍基称此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宋赵明诚《金石录》、明郭宗昌《金石史》、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等书著录。
汉隶珍品《乙瑛碑》高清完本
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鲁前相瑛
书言诏书崇圣道勉学艺孔子作春秋
制孝经删定五经演易典辞经纬天地
幽赞神明故特立庙褒成侯四时来祠
事已即去庙有礼器无常人掌领请置
百石卒史一人典主守庙春秋飨礼财
出王家钱给犬酒直须报谨问大常祠
曹掾冯牟史郭玄辞对故事辟雍礼未
行祠先圣师侍祠者孔子子孙大宰大
祝令各一人皆备爵大常丞监祠河南
尹给牛羊豕鸡马犬各一大司农给米
祠臣愚以为如瑛言孔子大圣则象乾
坤为汉制作先世所尊祠用众牲长吏
备爵今欲加宠子孙敬恭明祀传于罔
极可许臣请鲁相为孔子庙置百石卒
史一人掌领礼器出王家前给犬酒直
他如故事臣雄臣戒愚戆诚惶诚恐顿
首顿首死罪死罪臣稽首以闻
制曰可司徒公河南□□字季高
元嘉三年三月廿七日壬寅奏雒阳宫
司空公蜀郡成都赵戒字意伯元嘉三
年三月丙子朔廿七日壬寅司徒雄司
空戒下鲁相承书从事下当用者选其
年卌以上经通一艺杂试通利能奉弘
先圣之礼为宗所归者如诏书书到言
永兴元年六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鲁
相平行长史事卞守长擅叩头死罪敢
言之司徒司空府壬寅诏书为
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掌主礼器选
年卌以上经通一艺杂试能奉弘先圣
之礼为宗所归者平叩头叩头死罪死
罪谨案文书守文学掾鲁孔龢师孔宪
户曹史□宽等杂试龢修春秋严氏经
通高第事亲至孝能奉先圣之礼为宗
所归除龢补名状如牒平惶恐叩头死
罪死罪上司空府赞曰巍巍大
圣赫赫弥章相乙瑛字少卿平原高唐
人令鲍叠字文公上党屯留人政教稽
古若重规矩乙君察举守宅除吏孔子
十九世孙麟廉请置百石卒史一人鲍
君造作百石吏舍功垂无穷于是始
“三笔法”实用高效学《乙瑛碑》汉代诸碑,相较而言,《张迁碑》方笔见多,《曹全碑》长于圆笔,《乙瑛碑》则方圆兼备,浑然一体。对于初学者来说此碑结字端庄,而且可以学会更完整的用笔方法,常常是隶书入门字帖的首选。
三笔:横笔、竖笔、波划
楷书讲究“永字八法”,篆书(小篆)讲究“中锋”一笔,作为篆书和真书的过渡,隶书用笔方法上比篆书更为丰富,讲究的是三笔。
第一笔:横笔(覆、横、仰);
第二笔:竖笔(裹、弩、纵);
第三笔:也是最重要的波划。
一笔:横笔
横笔,中部上拱称为覆,中部下挠称为仰,平的称为横。横的写法,跟篆书的用笔一样,藏头护尾,只是与篆书相比多了仰、覆的差别变化。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乙瑛碑》笔画就容易掌握其横笔特点。
覆者,如“司”、“书”、“言”、“圣”,《乙瑛碑》大部分的字的横画都呈现上拱的特点,即覆。横画大部分是圆起圆收。下笔后控制笔锋往左逆锋入纸,锋尖藏于笔画内,因为笔肚的关系呈现在纸上是圆起,然后向右行笔,末了回锋提笔将锋尖藏回笔画内。也有方起方收如“戒”,下笔后向左下折锋微微顿笔,形状塑造好后,向右匀匀行笔,笔画收笔处先顿后起,向左回锋。
仰者,起笔收笔同覆。就像一根小竹片,两端用力往中间挤,就会出现上拱或者下挠两者之一。“覆”的书写时想象自己在圆弧上半段,“仰”对应圆弧下半段。
横笔,在这特别指平 横,与楷书的横画角度不通过,隶书的横就是平。《乙瑛碑》大部分横画都有一定弧度,但是这种平 横也不是没有变化的,初学临摹的时候,容易平平淡淡的一笔横到头没有粗细变化也没有行笔角度变化。事实上所有的横画,都有行笔角度的变化的,这部分容易忽略,特别提醒注意。
二笔:竖笔
竖笔,往左弯曲在书论里面称作“努”类似于“(”,往右弯曲称作“裹”类似于“)”,直往下走是“纵”类似于“|”。竖笔也有圆笔和方笔的差别,同横笔类同,就是起笔收笔处这个地方是折笔回锋出棱角还是轻提回锋。
努画,《乙瑛碑》大部分的笔画都是有弧度的,努画大部分和裹画一起出现,比如“日”“目”“月”等的右部。
裹画,如上图“明”、“庙”、“成”,一般出现在字的左边,有方、圆、卷笔上挑三种方式。落笔逆锋,然后折锋顿笔把点立起来,“点不立笔不行”,先向下向右行笔,写出“)”形,收笔处一般把笔下按,笔尖卷动右上回锋收笔。(撇划归入裹画,捺划归入波笔。)
纵画,比较少,大部分出现在“中竖”。粗看是一个竖向的一笔,但是书写的时候不是拖着笔一下到底,而应该像“屋漏痕”行笔时徐徐前进写出力,收笔处应该方圆并用,而不该写成悬针竖。
三笔:波笔
波是隶书最富特征的笔画,讲究“蚕头 雁尾”、一波三折,而且大部分情况下“蚕无二设,雁不双飞”。就是同一个字主笔有捺脚,其他笔画就尽量不要避免重复出现。“纵波”也是大家熟悉的捺划,很多时候类似于楷书。
横波,《乙瑛碑》横波一般是该字中的主横,以方为主、以实为主。逆锋起笔,向左向下重顿,然后提笔向右向上行笔,边 行边顿中部隆起,后半部往右往下行笔,往下按笔铺毫,尾部重挫,然后向右上挑出。也分起笔处分“圆起”“方起”收笔处分“圆收”“方收”。
纵波,其实就是对应过来大家熟悉的捺划。归入波划其实就是因为他的写法就是跟横波很相似,用笔上基本没有太大差别,这也是黄简老师这么归类很高明的地方。
用“三笔法”理解并临摹《乙瑛碑》和其他汉隶,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观印山房老师整理该法,希望对大家学习隶书有所帮助。
欢迎各位书友随缘点赞、品评、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