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雍正流放的吕留良子孙:凭本事在流放地宁古塔致富,还放高利贷

兰台说历史 2024-11-20 02:29:03

吕留良画像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要为大家介绍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家族——浙江嘉兴吕留良家族。

之所以说吕留良家族具有传奇色彩,一来是因为吕留良是清朝“文字狱”最典型的受害者,不仅他本人死后被“戮尸”,他的小儿子吕毅中还被清世宗雍正帝斩首,全族更是被清世宗雍正帝流放到了远在5000里之外的宁古塔。

但是更为传奇的是吕留良家族被流放到黑龙江宁古塔(今天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后,仅仅用了40年时间,就成了宁古塔地区数一数二的富豪;然后再遭到二次流放,被发配到更偏远的齐齐哈尔后,吕留良的后人依然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成为了齐齐哈尔的首富:

(吕)留良以文字狱断棺剖尸,子孙俱戍黑龙江,不得仕进。学成,则经商,以资雄于塞上,齐齐哈尔之富无吕氏若者。——《黑龙江志稿》

怎么样?

是不是极具传奇色彩?

接下来,兰台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吕留良家族在黑龙江宁古塔创造的致富神话。

电视剧里的发配

01、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清世宗雍正帝对吕留良家族下达了最终判决。

将吕留良、吕葆中和严鸿逵(吕留良弟子)三人“戮尸枭示”,沈在宽(吕留良弟子)凌迟处死,吕毅中斩首,吕留良家人发遣宁古塔,给与披甲人为奴。

那么,家住浙江嘉兴的吕留良家族有多少人被发配到宁古塔呢?

根据《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里所存满文史料记载,一共有36人:

户部来文列表刑部遣送逆犯36口发遣至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有吕懿征和妻子范氏,其子敷先、建先;嫂子陈氏,其子复先、颂先;吕寿山;吕为文和妻子严氏、女儿大宝;吕为林和其奶奶曹氏;吕懿蛟;吕懿帆和妻子卢氏,其子念先;吕懿生及妻张氏,其婶母吴氏,严保关;吕为生和妻子朱氏,其子阿牤,其婶母劳氏;吕为金和妻子胡氏,其子阿达、女儿大姐、二姐;吕懿朝和妻子许氏,其子邵先、秀先、喜先,女儿青姐。此为共计36名遣犯。

这里的吕懿征、吕懿蛟、吕懿帆、吕懿生、吕懿朝都是吕留良的孙子,至于是长子吕葆中还是幼子吕毅中的儿子就不得而知了。

根据相关史料,从浙江嘉兴到黑龙江宁古塔这一路上,吕家人是遭罪了,都是被绳索捆缚着的;这其中吕懿帆、吕懿帆的妻子卢氏以及吕为生这三人都是病死在了流放路上。

到达宁古塔的只有33人。

不过,虽然流放之路很难走,但是走到了宁古塔,吕家的待遇反而好了起来。

宁古塔

02、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吕留良家族被清世宗雍正帝判处流放,并“与披甲人为奴”。

这其实也意味着吕留良家族不再是民人(汉人),而是隶属八旗,具有旗籍的“旗下人”(八旗的家奴)。

尽管“旗下人”在清朝法律下是奴仆而非良民,但是只要这些被贬为“旗下人”的流放者通过种种方式获得了赦免,那么他们立刻就成为了正儿八经的“旗人”。

在宁古塔,这种机会虽然少,但并不是没有。

吕留良家族到了宁古塔后,先被编入了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为“旗下人”。

结果没几天,吕留良家族就出现了第一个改变自己“旗下人”的人。

他就是吕懿朝的儿子,吕留良的曾孙吕绍先。

当时负责管理宁古塔地区的宁古塔副都统觉得自己麾下士兵人数太少,于是按照惯例,从流放犯人群体中挑选身体强壮者为兵,结果就选中了吕绍先。

八旗表演

吕绍先个人一下子就从奴仆阶层一跃成为了有正式编制的八旗士兵。

根据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里的宁古塔地方官兵俸禄钱粮发放花名册显示,吕绍先当时隶属于八旗正红旗,是最普通的一名骑兵。

每年的总收入是60两银子和12石俸禄米。

这是什么概念呢?

当时清帝国九品文官一年的俸禄定例也仅为31.5两银子和31.5斛俸禄米。

另外,吕绍先在后来吕家第二次被流放时并未遭到波及,他这一支就一直生活在宁古塔。

其次,乾隆元年,刚登基的清高宗乾隆帝为了体现他本人的宽仁,下令为避免发遣的职官、生监人等受到当地披甲兵的凌辱,一概免其为奴。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为了凡是原官吏以及有功名者,虽然是被发配到宁古塔“也披甲人为奴”;但是不必真给八旗士兵当家奴,只是保持“旗下人”的身份就行了。

宁古塔遗址

而且根据史料记载,吕留良的孙子、曾孙因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他们都成了当地八旗驻军军官的办事员。

乾隆二年,从部里公文题复,吕留良之事中,因吕懿中等发遣为奴之人皆为秀才,其名下子孙大多随旗当差。——盛京刑部侍郎喀尔崇义奏折(备注: 吕懿中没有出现在流放名单中)

所谓的“随旗当差”就是充当低级办事员。

盛京刑部侍郎喀尔崇义还在奏折里提到吕留良的子孙们的身份“不民不旗”,所谓的“不民不旗”指的是吕家子孙已经不是民人(汉人),但是同样也不是正经旗人。

但事实上,吕家子孙因为这个“不民不旗”的身份占尽了便宜。

因为他们不是民人(汉人),所以他们是不用像内地的汉人一样缴纳田赋和服徭役;同时,因为他们不是正经旗人,所以也不用受“八旗兵丁不准经商”的束缚。

这也为他们用40年时间,从穷光蛋变成宁古塔大富翁打下了基础。

宁古塔场景重现

03、

根据相关记载,吕留良家族中在宁古塔地区最富裕的分别是四个人:吕留良的孙子吕懿兼、曾孙吕敷先、吕衡先和吕念先。

其中,吕懿兼开始是在宁古塔八旗军中当医官;但是后来因为有规定旗人不允许当医官,吕懿兼被免除了医官职务,不过他靠着在宁古塔行医多年,已经成为宁古塔地区最出名的医生,收入和社会地位都非常客观。

后来吉林将军衙门查封吕懿兼资产时,光是青砖大瓦房吕懿兼就有13间。

如果说在当地的社会地位是吕懿兼最高,那么最有钱的当属吕敷先。

吕敷先最初是在宁古塔当地一家皮货行当伙计,后来凭借他的个人能力,干脆承包了这家名为永泰号的皮货行。

专门与宁古塔当地的赫哲、费雅喀等少数民族猎人进行貂皮、狐狸皮等皮草贸易。

要知道,按照清帝国的规定,赫哲、费雅喀猎人打到的貂皮、狐狸皮不准随意私下交易,而是需要贡入宫廷。

显而易见,吕敷先因为不遵守这一禁令而大发横财。

貂皮大衣

有钱后的吕敷先更是在宁古塔驻防八旗军队里放起了高利贷,利息是每月每一两银子两钱利息。

他还在宁古塔当地办了一座烧锅铺制酒贩酒。

后来他被查抄时,统计有房屋一百六十五间、良田6150亩。

吕衡先的财富值仅次于吕敷先。

吕衡先后来相当于承包了官办的参牙行。

人参

所谓参牙行,就是专门收购人参和貂皮的收购站;只不过吕衡先承包的是官办的收购站。

和吕敷先一样,吕衡先也放高利贷,只不过他是在采参人群体的放高利贷。

他被查抄时,共计有房屋三十五间、良田100亩、盐两万五千斤。

吕念先的财富是最少的,但也有中药店和杂货店各一间,以及茅草房三十五间(类似今天城中村的公寓)。

既然这么有钱,为什么后来又再次遭到查抄呢?

清代官帽

04、

相信大家都听过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层次的需要,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吕留良家族用了小40年时间在宁古塔成了大富翁,满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后,就想要追求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什么意义呢?

简单来说,虽然吕懿兼、吕敷先这些人已经是宁古塔数一数二的富人,但是他们的身份依然是“发遣犯人”,他们依然每五天就要去宁古塔副都统衙门点卯报到,而且因为“发遣犯人”的身份,他们不得离开流放地,不得考科举参军。

这就让吕懿兼、吕敷先觉得自己在宁古塔的地位很尴尬。

他们想要改变自己尴尬的社会地位,于是就干了一件事:捐纳监生。

啥意思呢?

简言之,就是花钱买一个最基础的功名。

有了功名之后,就自动去除掉了“发遣犯人”的身份;因为理论上,“发遣犯人”是不允许花钱买功名的,也就是说,只要买到功名,就可以认为自己不再是“发遣犯人”。

但是捐纳监生有两个问题:

第一,吕家子孙是“发遣犯人”身份,没有资格捐纳;

第二,发遣犯人不允许离开流放地,吕家子孙没办法到京城户部以及国子监去交买功名的钱。

但是,吕懿兼不愧是宁古塔当地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他还真想办法找到一个可信的人帮他去京城交钱。

就这样,吕懿兼很顺利的捐纳监生成功,有了监生功名,也算是变相摆脱了“发遣犯人”身份。

然而,谁也没想到乐极生悲。

原本借钱给堂叔捐纳的吕敷先看到自己堂叔顺利获得了功名,摆脱了“发遣犯人”身份后,他也想照方抓药。

之后的事情就比较诡异了,不知道为什么,吕敷先突然逃出流放地,到盛京刑部控告其所属佐领,并揭发吕懿兼以发遣之人捐纳监生一事。

这就相当于吕敷先为了举报自己堂叔,不惜越狱到省城去举报。

至于吕敷先为什么突然去举报自己堂叔,学界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反正就是举报了。

然后清高宗乾隆帝才知道当年被他爹流放的吕留良后人都快成了宁古塔首富了,这还得了,清世宗下令严惩。

最后的处理结果就是吕懿兼、吕敷先、吕衡先和吕念先四家人在宁古塔的家产被全部没收,这四家人被流放到更艰苦的齐齐哈尔。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清仁宗嘉庆朝,吕家子弟依然靠自我奋斗,成为了齐齐哈尔当地首富。

就这样,老家浙江的吕留良家族就在黑龙江牡丹江以及齐齐哈尔两地开枝散叶,并且成为了当地数一数二的富户。

以上就是吕留良子孙的情况介绍,大家有什么想讨论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END

参考资料:

《吕留良后人再次发配与清代宁古塔流人管理》,詹俊峰,《清史研究》2023.9;

《清代流放黑龙江的吕留良后人情况》,黑龙江省档案馆官网;

《千山万水总相连(二)——历史上吕留良及后人对黑龙江省文化发展的影响》,孙学民,《黑龙江史志》2023.2;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