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今天我们正式迎来立秋节气,立秋的到来标志着秋天正式开始。在五行中,春天属木,夏天属火,秋天属金,冬天属水,金主肃杀和萧瑟,因此立秋后万物从繁茂生长趋向萧瑟成熟。立秋后金的力量越来越强,等到了秋分时金的力量达到顶点,物极必衰,秋分后金的力量逐渐减弱,到了立冬时金的力量已经完全被消耗,因此立冬前一天为“金绝日”。
每年立秋的阳历时间都在8月7日至9日,具体在哪天立秋,我们要看太阳和地球的相对位置,当太阳达到黄经135度时为立秋节气。
我们老祖宗非常善于观察天象,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方的申位时刚好进入立秋节气,因此立秋是“十二月建”中申月的开始;而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北方的“亥”位时进入立冬节气,从申月一直到亥月也就是秋天。
立秋的阳历时间虽然是固定的,但是受农历闰月的影响,有的年份在农历六月立秋,而在有的年份在农历七月立秋。最近网上流传着农历六月立秋是“早立秋”,而农历七月立秋是“晚立秋”的说法,这根本是错误的观点。
立秋和处暑本身是表征农历七月份的节气,在《十二月建》中七月建申,立秋为申月的开始;其次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秋,七月节”,这进一步说明立秋正常来说来农历七月份,今年是七月初四立秋,既不是“早立秋”,也不是“晚立秋”,可以说今年立秋不早也不晚。
可能有的人会说,如果在午前立秋为“早立秋”,午后立秋为“晚立秋”,但是根据气象资料研究显示,午前立秋和午后立秋对天气的走势没有任何影响,因此根据午前和午后来区分立秋的“早”与“晚”根本没有科学依据。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早立秋”和“晚立秋”?立秋的最晚时间不会超过农历七月的中旬(如果立秋的时间超过农历七月中旬,那么就会导致农历七月没有处暑节气),因此在农历六月立秋是“早立秋”,而只有在农历七月的中旬立秋才是“晚立秋”。
今年“七月秋”对农民来说是个好消息。老话说“六月立秋冷飕飕,七月立秋热死牛”,立秋的农历时间越早,那么意味着冷天来得越早,那么农作物就容易因生长积温不够而减产;而如果立秋的农历时间越晚,那么意味着立秋后冷天来得晚,这样农作物有充足的生长时间,农作物会更加容易高产,因此在我国民间就有“六月立秋颗粒无收,七月立秋五谷尽收”的说法。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节气,其在我国农耕社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此外,根据我国民间择吉的说法,今日立秋对应我国“建除十二神”中的“危日”,危有小心、谨慎的意思,因此在今年立秋这天的习俗和禁忌特别多,老人说5个生肖要“躲秋”,牢记做3事忌4事,平安入秋。
立秋要做“3事”一、适当冻一冻
立秋后虽然气温依然炎热,但是早晚明显变凉,但是我们不要刚见冷就添加衣服。
老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在春天,由于气候多变,温差较大,人体在冬季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后,免疫力和耐寒能力都相对较弱,入春后如果过早地脱掉棉衣,那么人很容易受寒;而到了秋天,虽然气温逐渐下降,且昼夜温差开始加大,此时如果刚一见冷就穿衣过多,反而会使身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这不利于我们耐寒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当然无论是“春捂”还是“秋冻”,都需要我们根据自身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来灵活掌握。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体弱多病的人群来说,入秋后我们要适当增加衣服,以体感不寒为宜,盲目的“秋冻”反而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二、啃秋
啃秋也被称为“咬秋”或“吃秋”,简单来说就是立秋吃西瓜。《首都志》中关于“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的记载,生动地描绘了我国民间“立秋吃秋瓜”这一传统习俗。
在立秋这一天或前一天吃西瓜,首先有防秋燥的考虑。秋季气候逐渐干燥,人体容易因缺水而出现各种不适,如皮肤干燥、喉咙干痒等,而西瓜含有丰富的水分,能起到润燥生津的作用。因此,在立秋之际吃西瓜,有助于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
在古代没有温室大棚、露天西瓜一般要到农历七月才成熟,因此立秋吃西瓜也有迎接秋天到来的寓意,这反映了人们对丰收的期盼。
三、躲秋
老话说“立秋不躲秋,秋冬是非多”,为了图个平安,在我国民间还有立秋“躲秋”的习俗。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转折点,在这个阴阳相争的时刻,一些等特定的生肖就容易犯太岁。而太岁是一年的主宰,我们自然不能犯,为了避免犯太岁,因此在立秋这天一些人就需要躲秋。
今年5个生肖要躲秋。由于今年是生肖龙年,本命年容易犯太岁,因此今年生肖龙要躲秋;此外,与本命年存在相冲、相破、相刑、相害的4个生肖也要躲秋,由于辰戌相冲、辰未相刑,辰丑相破,辰卯相害,因此今年生肖狗、羊、牛、兔也要躲秋。
那么如何“躲秋”。躲秋很简单,“躲”也就是躲避的意思,在立秋这天对于需要躲秋的生肖可以选择尽量闭门不出,同时尽量早睡,并忌讳与别人争吵,我们内心尽量保持平和的状态。躲秋虽然没有科学道理,但是这反映了人们对祥和生活的追求,总之躲秋就是为了图个平安,我们要理性的看待。
立秋不做4事一、忌熬夜
立秋后阳气开始逐渐收敛、沉降,万物也进入收获和储藏的阶段。人体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样需要顺应这种变化,调整自身的作息习惯,以保养阳气,维护身体的阴阳平衡。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立秋后人们应该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帮助身体更好地进入休息状态;而早起可以顺应阳气的舒展,有利于我们充满活力的迎接新的一天。
二、忌吃过于辛辣食物
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而入秋后白天依然很炎热,因此人容易出现秋燥,而辛辣类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具有辛散、发散的作用,它们能够助长阳气,但同时也容易耗伤人体津液,加重秋燥症状。
《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立秋后在饮食上我们应遵循“少辛多酸”的原则,宜多食用一些酸性的食物,酸性食物能够滋阴润燥,非常有利于我们度过干燥的秋天。
三、忌悲伤忧郁
立秋之后,随着自然界万物逐渐进入收敛、萧瑟的状态,人的情感也容易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产生悲伤忧郁的情绪。《素问》中论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入秋后我们要尽量保持心态平和,让内心宁静,这样可以抵御秋日的肃杀之气,才不会被秋天的悲情所伤。
立秋之后正是田野间庄稼逐渐成熟、展现丰收景象的时节。我们不妨走出家门,踏入广袤的田野,亲自观察庄稼的生长情况,,感受沉甸甸的丰收喜悦,这可以很好的调节我们的情绪。
四、忌贪凉
刚入秋许多人会延续夏季的生活习惯,如大量食用冷饮、下河游泳或洗冷水澡等。然而,随着立秋的到来,虽然白天可能依然炎热,但夜晚的温度会明显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这种天气变化对人体健康有着不小的影响,因此特别提醒大家千万不要贪凉。
如大量食用冷饮会刺激胃肠道,很容易引发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问题;而下河游泳和洗冷水澡虽然能带来一时的凉爽感,但在立秋后,水温已经逐渐降低,长时间接触冷水容易导致身体受寒;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较弱的人来说,更应注意保暖,避免直接接触冷水。立秋后如果遇到气温骤降,那么我们还要及时增添衣物,以防受寒。
总结,今日立秋,我们要牢记“做3事忌4事”,平安入秋。大家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