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岁老太从60多岁开始喜欢参加葬礼,这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榴花照说 2024-08-18 11:16:31

《命运》是蔡崇达的首部长篇小说。小说的主角不是虚构的人物,而是他最最亲爱的长辈——阿太,也就是外婆的母亲。

阿太怜惜蔡崇达父母很忙,没有人照顾,亲自将他接到身旁养育,祖孙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正因为如此,蔡崇达才能够听懂阿太那波澜起伏的一生,才能够透过阿太的生平,懂得活着的真相,懂得生命的真谛——生是技术活儿,死也是技术活儿,知道怎么死才能知道怎么活。

阿太在六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做好迎接死亡的准备了。

听说村里哪家的老人要去世了,只要稍微认识,她就会跑到人家里,坐在老人旁边,陪着唠嗑儿陪着打盹儿,从不把自己当外人,没有丝毫的尴尬。

而且,唠嗑儿的时候,她总会变身好奇宝宝,有一大堆的问题,装作不经意地问:你知不知道自己要走了?是不是从脚趾头开始失去感觉?会觉得疼吗?……

这种看似冒犯的问题,在蔡崇达的家乡——泉州东石镇,是非常正常的聊天。

这种跑到别人家里“观摩”别人死亡的事情,也是非常正常的存在。

对濒临死亡的老人来讲,觉得自己要死了,就一定要在家中的厅堂正中间做好准备,等待死神的召唤——因为厅堂可以得到神明的注视,只要被注视的灵魂才能够升天。

听着很荒谬,可这种信仰让不少人在感觉活不下去的时候又找到了支撑点,又能支撑着坚持下去。

因为相信人有灵魂,一生心里才会有着落。

这相当于在人生最难、最无望的节点,为自己找寻一个依靠,就像茫茫大海一望无际,正在彷徨不知所往的时候,岸边灯塔那昏黄的灯光穿透海雾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原本跳到嗓子眼儿的心是不是一下子就落到了原地?

心踏实了,脚步更稳了,手下干活更有劲了。

其实,相信人有灵魂,更多的意义在于让人们心中存有“敬畏心”和“希望”。

举头三尺有神明,在神明的注视下,芸芸众生在讨生活的时候就会心存敬畏,不会做惹神明不高兴的事情,言行举止都有所收敛。

同时,相信神明在陪伴着自己,那么遇到难题的时候,就会相信冥冥之中必有神明暗中相助,心怀希望,积极的敢想敢干,走出困境。

难怪,东石镇会有那么庙那么多神明,原来是人间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所以有太多岗位空缺,需要太多的神明就职。

有神明的地方就需要有帮助神明与人间沟通的神婆。

阿太是一名没有”神通“的神婆,阿太的婆婆却是一名有”神通“的神婆。

这两位神婆却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喜欢参加葬礼。

别人惧怕死亡,他们却主动往前凑,还喊着家人一起去参加葬礼,这是什么偏好?

阿太的阿母有同样的疑问:为什么喜欢参加葬礼?

阿太的婆婆给出这样的回答:听听别人一辈子的故事,储存着,可以帮咱们自己过好这一辈子和下一辈子。

原来,这就是《草民》中提及闽南葬礼的时候,蔡崇达所说的“沿袭千年的仪式,逼迫着每个人付出足够的耐心,对路过自己生命的每一个灵魂进行尽可能地挽留。”

阿太的婆婆说:人就分两种死,死得好和死得坏。死必须是果子熟了自己掉落地那种死,其他的死都是不对的死。特别是那种被哪个问题卡死的,自己想不开死的,做 鬼的 时候还要卡在那儿,下辈子又得重新过一遍当时卡死他的那个问 题——太傻了,太亏了!

原来生前为人的时候,被卡住,在同一个问题上纠缠不休,那么死了依旧会卡在这个问题上,依旧会不断重复这个最纠结的问题。

知道怎么死才能知道怎么活!

因为到葬礼上可以听别人一辈子的故事,还有每一个人活着的故事。

人的灵魂就在这样一个一个的故事中长出来,然后人用一辈子又一辈子,以一身又一身的皮囊,去装这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这就是阿太喜欢参加葬礼的原因啊!

在别人的故事中寻找自己的人生,在自己的故事中探寻别人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世间独一无二的存在,想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史诗,不愿意循着祖辈的脚印重复以前的故事,可实际上呢?

活着的道理没有老和新的区别,千百年来都一样,无非就是换个说法进行了包装而已。

只要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活法去做,去活,哪怕是再烂的活法,那也是活法。只要有活法,日子肯定过的下去!

这都是从葬礼上别人的故事中参悟出来的道理。

难怪,阿太在60多岁就开始热衷于“赶场”参加“死亡观摩团”,她在听别人的故事,也在编制自己的故事,然后再讲述给自己的后人,让后人从一代一代的故事中揣摩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的命运终究会由我们自己生下。我们终究是,自 己命运的母亲”,这是《命运》一书的文眼,更是蔡崇达想要传递的信息!

生命有来处和去处,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