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在兰州大学,有这样一门“草地旅行”特色课!

信方校园 2024-11-30 02:00:35

兰州大学依山邻草

广袤的草原就像一个巨大的天然标本库

为同学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兰大,有这样一门“草地旅行”特色课

学生上课地点不定 可能是

教室、实验室、温室、校园草地……

学生上课地点不定 上课“学具”多样

一起来揭秘吧

在兰大,有这样一门“草地旅行”特色课。学生上课地点不定:教室、实验室、温室、校园草地。上课“学具”多样:实验室的病害标本、昆虫标本、毒害杂草标本、鼠类标本,亦或校园里的草地植物的病虫杂草……这堂课就是兰州大学开设的草业科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草地保护学》课程。

学习旅途,从与标本开始

当我们走进《草地保护学》课程负责人李彦忠的办公室,他正翻看一本泛黄的植物标本簿,在他身后的桌上摆放着许多标本册:植物叶片、昆虫标本和病害样本……

“这是学院标本的冰山一角。不要小瞧这些小标本,这是学生们学习的好帮手,也是我们的教学团队倾心打造的大智库。”提及标本,李彦忠眼里充满自豪。据了解,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的标本库目前已累计收藏上万份草地病虫害标本。

在《草地保护学》课程中,标本成为最直观的教材,也成为学子们草地之旅的第一站。课程组成员俞斌华老师总是笑着对学生说:“这些小标本是草原的缩影,把它们看懂了,草原的故事也就懂了。”

“实验课上损坏不少标本,我们在科研过程中不断积累,尤其在教学实习过程中指导学生采集与制作。”李彦忠说。

“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一部分。我第一次制作的是苜蓿病害标本。当时我们顶着大太阳去实验地观察病害并采样,最终确认病害类型后进行标本制作”,据2021级草业科学(基础理论班)王世涛同学回忆,在制作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昆虫标本时,大家会带着捕虫网和毒瓶,满校园“寻寻觅觅”,互相攀比,看谁抓的种类多。同学们之间会互相比较谁制作的标本更美观,“简直满满成就感。标本制作,既需要我们有知识储备,又锻炼了动手能力,还考察了对于美的鉴赏力。”

《草地保护学》理论课上,李彦忠带领学生们通过观察、记录、讨论,让这些小小的标本成为他们了解草原生态的重要窗口。“学生通过标本,学会了辨识草地上的植物、昆虫和病害,逐渐掌握了草地生态系统的规律。这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最佳方式。”

《草地保护学》教学团队不仅将这些标本作为教学工具,还结合现代数字化手段,将其逐渐转化为在线资源库,方便学生随时学习和查阅。“标本不仅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与草原沟通的桥梁。我们希望草地保护知识不仅停留在课堂上,还能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俞斌华补充道。

由于地处西北,兰州大学在经济上不占优势,但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的老师们却在广袤草原上发掘出了宝藏,在西北大地上打造出了兰州大学草地保护学的金字招牌。

“全国从南到北,草的种类差别很大,有些北方能做的实验,南方不能做”,李彦忠在采访中提到,“比如苜蓿是牧草之王,但由于南北方气候差异大,南方的一些高校缺少足量的苜蓿标本。”

兰州大学依山邻草,广袤的草原就像一个巨大的天然标本库,为同学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草地保护路,步步走得有态度

在南志标院士精心设计、持续建设下,《草地保护学》如芝麻开花节节高,2002兰州大学新成立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新开设《草地保护学》课程,2005年《草地保护学》成为“兰州大学精品课程”,2007年成为“甘肃省精品课程”,2010年成为“国家精品课程”。之后,该课程由李彦忠教授负责建设,2022年与俞斌华副教授申报为“甘肃省本科一流课程”,2023年申报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024年“草地保护学教学团队”申报为“甘肃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团队成员有南志标教授(院士)、李春杰教授、郭正刚教授、袁明龙教授、段廷玉教授、田沛教授、张兴旭教授、宋秋艳副教授,俞斌华副教授。

科研可为教学提供最新的教学内容。《草地保护学》虽然是一门课程,但包括草地病理学、草地昆虫学、草地毒害杂草学和草地啮齿类动物学四个研究方向,而每一名教师一般只能从事一个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在病、虫、草、鼠四个方向都有研究人员,有助于《草地保护学》课程的建设。

“从国内来看,目前兰州大学草地保护课程的教学团队的研究方向最齐全,这也是我们团队的核心优势。”李彦忠介绍道。相对于其他高校多是专注于其中某一领域或两个领域,成熟齐全的教学团队对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打好专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兰州大学的《草地保护学》教学团队的老师们不断突破自己,在团队内尝试跨领域开展研究合作,提升自我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团队整体的创新力量。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和依据,教材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的水平,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目前我国已出版的《草地保护学》本科教材存在内容陈旧,缺少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也未能体现“草学”不同于“农学”的特色之处,为此,南志标院士和李春杰教授正在主编《草地保护学》新教材,李春杰主编《草地保护学实验与实习指导》,均已列为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全国十几所开设草学专业的教师参与编写。目前已经开了四次会议进行研讨修订,预计于明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教材的“脱胎换骨”将适应新时代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对在新的草地保护环境下,培养与之相适应的草学人才具有宝贵价值。

“原来的教材实际上是根据农学的植物保护相关教材搬运过来的,草学相关理论知识不全面、不系统,”李彦忠介绍道,“南院士构建了新教材的内容体系,和以前的教材相比,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多种授课方式,怎么学都有趣

“我鼓励同学们自己动手动眼动口,光长了两只耳朵就想把学习学好,那是不可能的。”李彦忠在采访中如是说。为了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草地保护学》的教学团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授课中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

如对草地保护学发展历程、草地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综合防治理论等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内容,采取讲授式,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对草地有害生物形态特征、分类学、生物学等可表述性较强的内容,采取读书总结式,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读书后回答问题,归纳总结,最后老师讲解重点。此外,还有翻转课堂式,撰写论文讨论式等方式。

2021级草业科学班曹可可同学在谈起自己上学期的上课经历时,兴奋地回忆道:“上课很有趣,氛围也很好。除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外,老师还会分享自己在野外调查的经历,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受这门课程影响,曹可可对草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并打算更深入更透彻地开展草学相关研究。目前,她已成功推免至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攻读研究生,未来将从事草地微生物方面研究。

“老师会根据章节内容发布几个相应的汇报主题,”曹可可回忆道,“我们根据个人兴趣分成小组,组内同学分工查找文献、总结要点、制作PPT并在课堂上汇报,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翻转课堂的形式很有意思,”2021级草业科学班席志杰同学提到,“我们会以老师的视角去为课堂内容做准备,包括提前准备同学们可能会问到的问题,这个过程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让学生动起来、忙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学生的注意力能专注于课堂上,真正融入积极热烈的讨论氛围中。

此外,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亲近草地,也是《草地保护学》教学的一大法宝。

“像我们这个课是春季授课,正是鸟语花香的时候,带着他们在校园里转转,让学生们看看草上有哪些虫,病害就是树草花上的具体哪些类型的病,会有什么表现。起码有半个小时在校园里面,让学生感兴趣后再来讲相应的知识。”李彦忠介绍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自己当“医生”,为树草花把脉问诊。这一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们自主学习,实地探索的热情。课本知识与自然界中的实体相结合,使得书本上的文字“活”了起来,让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加轻松容易,记忆也更加深刻。

但由于天气限制,不是每节课都能在户外进行。这时,温室就起了大作用。

刮风下雨时,学生们会前往温室,将自己认为的病虫害采集回来,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进行讲解,最后由老师进行指正点评。李彦忠认为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采集制作标本的能力,还给了学生们练胆的机会。为了能够有底气地站在讲台上,在课下同学们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积极和老师同学进行沟通,从而形成了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温习的良性循环,让同学们信心满满地投入每一章节的学习中去。

《草地保护学》的课程学习,不仅是一个夯实专业基础、完善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树立敬畏自然、敬畏草地的专业精神的过程。

正如李彦忠教授所说:“草地保护不仅关乎生态,更关乎我们对自然的责任与态度。”《草地保护学》这门课程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道法自然”思想的启迪。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文字|大学生通讯社 杨心怡 徐香楠

编辑|张晨曦

校对|谢璐瑶

责编|李晖

审核|张北辰 肖坤 李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