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工作不久的小姑子在周末来访时大吐苦水:团建时领导非要其陪大家一起喝酒,即便其表示自己身体不好,也仍然被劝酒。
还表示“出来工作连酒都不喝,怎么跟大家建立良好关系?”社交活动似乎成为了职场乃至社会当中衡量一个人社交能力的重要指标。我耐心开导,这种情况很正常,因为大多数人都在这些活动当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有了这次经历,之后就可以借口不参加。
在我们熟知的演艺相关人士当中,著名演员陈道明在一次访谈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我一跟别人应酬就觉得十分折磨,尤其是一个人喝醉之后,一句话能重复很多遍,一张名片反反复复的递给你。这时候,就会感觉很窝火、很愤怒,特别烦。”陈道明的这番话,其实也是我想表达的主要观点:
大部分时候的社交都会耗费巨大的精力,甚至会占用休息时间,对正常工作和生活没有任何益处。
社交的动机:物质与精神的需求从社会交往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参与社会交往的动机可以分为几个类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满足、社会资源的交换、扩大社会影响力等。物质需求的满足就是最简单的口腹之欲,想要通过一些人多的场景满足自己独自日常生活时不太能够满足的需求,自然通过社交活动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精神需求的满足则涉及到情感交流、认同感等方面,人们通过社交活动来寻求情感的共鸣和归属感。社会资源的交换是指在社交活动中,人们通过互相帮助、信息共享等方式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社会影响力则是指通过社交活动来提升个人或组织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这些动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交活动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很多社交场合是没有价值的。无效社交的负面影响社会交换理论指出,社交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交换行为,人们在社交中寻求最大化自己的利益。然而,并非所有的社交活动都能带来积极的效果。无效社交,即那些无法提供帮助、无法带来情绪价值的社交活动,非但没有什么好处,甚至往往还会带来精神和关系方面的负面影响。首先,无效社交会消耗个体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个体无法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这种社交活动往往缺乏深度和真实性,使得参与者在精神上感到空虚和疲惫。最常见的就是一帮人在酒桌上夸夸其谈。其次,无效社交可能会破坏个体的人际关系。由于无效社交往往涉及到表面的交往和虚假的互动,这可能会导致个体在人际关系中感到不信任和不安全。无效社交的精神负担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无效社交会给个体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在无效社交中,个体往往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以适应不同的社交场合。这种角色扮演可能会导致个体的自我认同感下降,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此外,无效社交还可能导致个体在社交中过度消耗自己的情绪资源,从而影响到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生活质量。摆脱无用社交,追求真实生活综上所述,无效社交不仅无法满足个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还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摆脱无用社交,追求真实生活显得尤为重要。摆脱无用社交意味着个体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追求真实生活则是指个体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需求来安排生活,而不是被外界的期望和标准所左右。这种生活方式可以帮助个体建立更加健康和稳定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有助于个体的自我成长和发展。正如陈道明所说:当一个人熬到没有人联系你,没有任何饭局邀约,没有所谓的社交,那么恭喜你,你开启了完全属于自己的人生。社交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个体需求和目标的手段。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社交活动的价值,识别和减少无效社交,从而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腾出更多的空间。
通过摆脱无用社交,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追求更加真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我们会发现,生活的质量并不取决于社交活动的多少,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管理和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当我们越来越习惯独处的时光时,生命的深度也会随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