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懂王”乾隆皇帝的双面人生

巧凡评历史 2024-11-16 12:52:34

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他活了89岁,在位60年,还当了3年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掌权时间最久,同时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当然,要是在他的头衔前边再加一个“最”,我想称之为最富争议性的皇帝,也是比较恰当的。

话说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从港台影视圈刮起了一股戏说帝王风,并逐渐传到了内地,还广受追捧。其中被戏说,或者是胡说、瞎说得最厉害的,乾隆帝要是谦居第二,还真没谁敢称第一。

在这些让人耳熟能详且极为深入人心的影视剧中,弘历的形象大体上就是自恋、奢靡、好色,好大喜功以及非常享受被别人舔臭脚……总之就是难言正面,贬大于褒。即便到了信息高度发达、获取历史真相近乎零成本的今天,大多数国人提起这位清朝皇帝,难免还会带上调侃、讽刺、贬低乃至于敌意的情绪。

他自吹自擂的“十全武功”,孤身镇全唐的四万多首“打油诗”以及大红大绿的“农家乐”审美,至今仍是互联网上经久不衰的热梗,一经提起必引发群嘲。

然而同样是带着一股难言的敌意,曾跟这位“博格达汗”打过交道的西方人,对这位乾隆皇帝的评价却显然跑到了另一个极端:

“他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强有力的君主……成功进行的军事远征在行军距离上超过了拿破仑对俄国以失败而告终的侵略。他在国内的成就也同样显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养活全国3亿人口并得到发展的能力……他既有着惊人的自信,又有着格外的不安。这位与众不同的皇帝统治的阳光里,总是充斥着冷峻的色调,甚至对于当时了解他的西方人而言,乾隆帝仍旧是个谜。”(《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上卷》)

我还曾经看到过一种说法,那就是如果没有乾隆皇帝,英国人恐怕要提前100年登陆中国。当然,能登成啥样,就不好说了。

我更相信这样一个观点——如果弘历是汉人,就算不被吹爆,名声起码会比刘彻、李世民更胜一筹。

这么说肯定会引起争议。但什么故事放在弘历身上要是没争议,那就不是故事而是事故了。

01

在金庸老爷子的《书剑恩仇录》中,将乾隆皇帝塑造成浙江人陈世倌之子。因其生母与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的福晋钮钴禄氏恰好同时分娩,只不过前者生男而后者诞下一个女婴。胤禛因为担心自己无后,便强迫陈世倌跟自己交换了孩子。后来得知真相的弘历,还专门六下江南跑到陈世倌的老家海宁去省亲,然后偶遇了他那个大名鼎鼎的同胞兄弟、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离奇的故事。

当然金老爷子不是第一个拿弘历血统“造谣”的。这个闻闻味儿都能闻出离谱味道的狗血故事,最早出现在于1925年出版的小说《清宫十三朝演义》中。因为脑洞太过离奇且契合吃瓜群众的口味而流传甚广,还不断被人拿去再加工。就这样,“乾隆是汉人”的谣言在不断的丰富、传播的过程中,被越来越多的人信以为真。

可这玩意哪怕是拿脚后跟去想,也不可能是真事啊!

胤禛生儿子的能力根本无需质疑——人家一生中共诞下过10子4女,在弘历之前更是已经有了4个儿子,虽然就养活了一个弘时,但起码已无绝后之忧。同时,清朝皇室对龙子凤孙的身份认定机制非常严格,想要狸猫换太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当时九龙夺嫡正处于白热化的阶段,身在局中的胤禛心得有多大,才敢跟一个普通汉人臣子换孩子、去“玷污”皇室血统?这不是主动往自己的兄弟手中送弹药,再来打死自己吗?

他要是真有这么蠢,恐怕后来就不会有什么雍正皇帝了。

事实上关于弘历乃至于清帝的绝大多数离奇的传言,都诞生于清末民初那个混乱的年代——在那个年头国人思想混乱得一塌糊涂,什么鬼扯的玩意都能招揽到大批拥趸。关键是谁都不服谁,唯有骂满人属于政治正确,能达成共识。而一些不入流的无聊文人骂不出有水平的,就开始编不正经的,偏偏这些不正经的玩意最受市井的欢迎,而且慢慢的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当成了真事。

但要是按唯血统论的观点,弘历还真能跟汉人扯上点关系。

在母系这边,弘历的生母钮钴禄氏的母亲彭氏和祖母龙氏,都是入旗的汉人包衣;而在父系这边,曾祖父顺治帝是满蒙混血,曾祖母佟佳氏是满汉混血,所以祖父康熙帝是满蒙汉混血,祖母乌雅氏是纯满……所以混来混去的结果,弘历这厮的血统大致就是满汉各半,又掺了点蒙古。

可这又有什么意义?

且不论所有的清朝皇帝的自我民族认同都是满洲,就说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全世界几乎都是父权社会。因此对某个王朝、家族乃至具体个人的民族属性判定,从来都是从父不从母,即父系决定论——哪怕到了今天,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如此吧?

所以就像所谓的“隋唐鲜卑论”一样,坚持“乾隆汉人论”的,不是杠精,就是缺根弦,要么就是揣了什么坏心眼子。

当然在乾隆皇帝的问题上掰扯不清的不止在民间,甚至在官方层面上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问题。

比如对英使马戛尔尼访华事件的性质的判定上。

我记得当年在高中学到的那个版本,就把重点放在了弘历及其麾下的大清官员是如何的目光短浅和妄自尊大,指责他们完全无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反而揪住红毛鬼的膝盖会不会打弯、能不能完成三跪九叩大礼上大做文章。同时还大量引用了马戛尔尼的回忆文章,用以描述大清王朝是如何的江河日下以及康雍乾这个“饥饿盛世”背后最丑陋的一面。

我还特意查了一下最新版的高中历史教材,其中仍将马戛尔尼赴华使团的使命定性为“希望扩大贸易,增加通商口岸”。基本论调仍是指责以弘历为代表的清朝君臣保守自大,坚持闭关自守的政策,是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罪魁祸首。

可事实是什么?

马戛尔尼访华打的旗号是“恭贺大清皇帝陛下八十寿诞”。可这厮来的时候已经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了,弘历都82岁了。且不说英国人是不是搞错了时间,问题在于这帮红毛鬼早在明朝末年就深入到亚洲大陆来搞事情了。可为啥朱由检、福临、玄烨、胤禛等明清皇帝过生日的时候他们不来,弘历在皇位上蹲了好几十年也无动于衷,偏偏赶在这个时候非得屁颠屁颠的跑来“恭贺”,还死皮赖脸的不让来都不行?

而且在马戛尔尼出发前,英国内务部长敦达斯(Henry Dundas)还特意叮嘱他,达成出访目的最重要,为此可以适当的不要脸:

“您一到便要受到接见,您要服从中国朝廷的礼仪,既不要损害自己君主的尊严,又不要被礼仪上的小事束缚住手脚。”

当时在大半个地球横着走的英国佬什么时候学会讲礼貌和入乡随俗了?

话说西、葡、荷、英等欧洲殖民者最初前往东方冒险最大的理由就是寻找那个据说遍地铺满黄金和丝绸的中国。然而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前的近400年里,他们始终止步于中国的周边,包括英国人也是如此,侵略扩张的脚步一直停留在印度。

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不能。更简单的说,就是明知打不过,献丑的事情还是免了吧。

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不是没打过中国的主意。可当他们听说那个可怕的“博格达汗”屠灭了凶悍的准噶尔全族,还迫使俄国人让步的消息后,再火热的心思也立马冰凉,觉得还是舒舒服服的欺负三哥比较好。

但英国人不来,不意味着“博格达汗”不去。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十二月,弘历遣福康安率从黑龙江征调来的索伦、达呼尔兵千人横穿整个中国并翻越喜马拉雅山,随即便对廓尔喀(今尼泊尔)展开了摧枯拉朽般的凌厉攻势。仅用时四个月,福康安便兵临阳布(今加德满都),迫使沙阿王朝请降,并自此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是为被弘历自诩为“十全武功”中的最后一战——廓尔喀之役。

这又跟英国人有什么关系?

就在福康安打过来之前不久,英国人也来过一趟廓尔喀,结果险些被揍了个全军尽墨。话说英军可是来了两千多人,看着好像不多,但英国人正是靠着差不多的兵力横扫了大半个印度。要是换在美洲或非洲,这点兵力没准能占领整个大陆。

这就让英国人对廓尔喀留下了善战的深刻印象,不但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再没敢打这块土地的主意,还大力招募廓尔喀人参军。直到今天,英军仍保留了一个编制为3700人的廓尔喀佣兵旅。

可是让英国人如此忌惮的廓尔喀人,坐拥3万大军却被以1000名索伦兵为核心的清军一战打崩。那么一旦英国兵跟清军打起来,或者干脆说万一那个对土地贪得无厌的“博格达汗”垂涎起印度这个“大英帝国王冠上的明珠”,可咋整?

这才有了马戛尔尼那趟匆忙又荒诞的访华之旅。

当然,“我带英”的优良传统是倒驴不倒架,所以马戛尔尼肯定不会说实话,而是打起了贸易的旗号。可问题是看到他带来的条件,弘历没直接一刀砍死这厮,已经是非常克制与理智了:

“1、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珠山(今浙江舟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营商业;

2、中国按照从前俄国商人在中国通商之例子,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洋行买卖货物;

3、于珠山附近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归英国商人使用,以便英国商船即行收歇,存放一切货物且可居住商人;

4、于广州附近得一如珠山同样之权利,且听英国商人往来不加禁止;

5、凡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请特别优待赐予免税。如不能尽免,请依一千七百八十二年之税率从宽减税;

6、允许英国商船按照中国所定之税率切实上税,不在税率之外另外征收。”

除了没有赔款,马戛尔尼带来的玩意跟《南京条约》有什么区别?这叫“希望扩大贸易,增加通商口岸”?这叫睁开双眼看世界,紧追工业革命浪潮?你当弘历是他的那个灰孙子旻宁?

要不是年纪太大、精力不济,弘历要干的恐怕就是让福康安再翻一遍喜马拉雅山,到印度去教教红毛鬼什么是讲文明、懂礼貌。不过现在折腾不动了,钱也不凑手,所以他只能一边下令沿海驻军加强备战,一边跟英国人瞎扯淡。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当逗个闷子玩呗。

就拿那个流传最广的关于英使跪不跪、怎么跪以及红毛鬼的膝盖到底能不能“打弯”的所谓争议来说,简直扯到不能再扯。要知道自打明朝万历年间西洋传教士就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清朝宫廷更是雇佣了大量的西方人从事教学、顾问以及艺术和翻译等工作。其中著名的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德国人)、南怀仁(FerdinandVerbiest,比利时人)、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意大利人)、徐日升(Thomas Pereira,葡萄牙人)、张诚(Jean-François Gerbillon,法国人)等还担任了重要的官职,有的还获得了爵位。这些跟马戛尔尼大差不差的“红毛鬼”天天在紫禁城里转悠,见到弘历跪拜得比中国同僚还利索,和珅难道不清楚?还敢拿这么拙劣的理由忽悠自己的主子?

所以这码事,要么是弘历与和珅君臣故意逗马戛尔尼的乐子,要么就是无聊文人瞎编出来扯淡的。而且热衷于扯这个淡的,还都是写没见过世面的土bie,对宫廷里的基本常识都一无所知。

至于马戛尔尼回国后写的那些贬低和咒骂乾隆皇帝和清朝的文字,其实也很好理解——你把差事办砸了,还被人家耍了一通,气急败坏下发发脾气骂骂街,不是人之常情吗?

02

从秦到清两千多年,华夏大地上共有过400多位皇帝。其中能在文治武功上有所建树、堪称雄君明主的,哪怕标准放得再宽,也不过十之一二。而且这些有为之君基本都出现在开国之初,能在王朝末年挽狂澜于既倒或者说逆天改命的连半个都欠奉。即便是可以在王朝中期再造中兴的,也不过寥寥数人而已。

比如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询,唐玄宗李隆基只能算半个,毕竟晚节不保嘛。要是再往下排,也就是弘历有资格入围了。

刘询和李隆基在承继大宝前屡经磨难,深知民间疾苦,所以一旦大权在手能够励精图治,除旧革新;而刘彻和弘历能成事,固然有自身素质保证下限,但更重要的是,人家的爷老子超级给力呀……

而汉、唐、清三朝之所以能罕见的冒出所谓的“中兴之主”,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别的王朝能在开国后保持几十年开拓进取的势头,就已经非常不易了。而西汉从刘邦到刘询历七帝、143年仍能开疆拓土(西域都护府),唐朝从李渊开国到李隆基搞的那个开元天宝扩疆运动历时138年,清朝从多尔衮入关南下到弘历打出十全武功中的最后一役,也已经过了145年。

时代的惯性固然是推动刘彻们发奋图强的因素。但西汉立国后持续不断的内忧外患,大唐甫立便接二连三的夺位争储,一代代君主座下的那张龙椅,差不多都是由至亲之人的尸体和鲜血堆砌而成——经过这样的考验和磨砺而成之主,要成不了人中之雄,那才奇怪。

清朝的情况也差不多。福临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活在叔父以及可能的“继父”多尔衮的阴影下,玄烨年不及弱冠便已久经生死存亡的种种考验,胤禛更是从九龙夺嫡这样的地狱级副本胜出的佼佼者。他们能有所作为是自然而然的事,可弘历呢?

这厮既非嫡子也非长子,而且当时他爹胤禛在诸皇子中表现也不出挑,看起来普普通通。可当他10岁时第一次见到祖父康熙皇帝,就深受青睐,并得到了“是命贵重,福将过予”(《清史稿·卷十·本纪第十》)的评语。以至于后来有人据此认为,玄烨之所以选择胤禛接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有弘历这个“好圣孙”。

早早就成了有实无名的皇太孙,后来又是朝野都心照不宣的皇太子,等老爹挂了之后顺理成章的继承帝位——弘历的成长之路顺风顺水,几乎未经历过任何波折。

为啥历朝历代除了开国之君外基本蹦不出几只好鸟,连(西)汉唐皇室不再自相残杀之后也一代不如一代?因为宫闱之内、妇人之手养不出杀伐果断、胸怀大志的有为之君——弄出几个像赵祯、朱佑樘这样的“仁君”倒不怎么费事,这几乎是世所公认的至理。

为什么要说几乎?因为有弘历这个怪胎。

但如果我们了解过清朝对于皇子、尤其是皇位接班人近乎于刻薄的培养机制,应该就不会对此太过意外。

关于弘历潜邸时有过何等遭遇的资料我没找到。不过不要紧,因为我找到了他大爷、熙朝废太子胤礽当年“受虐”的记载,两者的情况应该是大差不差的。

据《康熙起居注册》所载的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初十日,胤礽在畅春园的日程表是这样的——

凌晨3点,这位年方13岁的太子爷已经梳洗完毕端坐于无逸斋开始了早自习,课业是朗诵《礼记》数节、经义一篇;5点,胤礽的满、汉教师按时打卡上班,开始指导他晨读;7点,玄烨大驾光临检查自家熊孩子的作业并作出点评,该打打、该骂骂;9点,胤礽终于等到了姗姗来迟的早餐。饭后马上“又写楷书一纸”,然后赶紧完成老爸临时布置的作业——代笔喜雨诗并序一篇。

在这里,负责撰写起居注的官员还记录了一个细节,即“于时日已正中,甚暑。皇太子不挥扇,不解衣冠,端坐无惰容”,用来告诉大家太子爷读书的态度很端正,能吃苦,不娇纵,非常认真。

到了午时(11~13时)吃午饭。餐后太子也没有午休时间,必须危襟正坐继续诵读《礼记》。为啥总是读《礼记》?因为这本书他最少要读120遍。又为啥?因为他伟光正的皇帝爸爸说过,“朕幼年读书,必以一百二遍为标准”。既然都成标准了,那就是祖宗规矩,从此大清的皇子甭管读啥书,最少都得读120遍。哪怕哪个天才读了一遍书就能倒背如流,也得继续读,否则就拿不到学分。

下午1点,文化课时间结束,开始上“体育课”。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骑射,因为这是满洲人压箱底的传家宝嘛,所以是皇子的必修课,不精通无法毕业的那种。

而在干体力活之前,胤礽可以吃点点心补充体力。这里有个冷知识——清朝皇室的另一个祖宗规矩,就是哪怕贵为皇帝,也必须遵守“过午不食”的铁律。因此清宫里是从不供应正式的晚餐的,饿了只能随便吃点点心来对付。

到了下午3点,玄烨又来了。而且他不但自己来了,还带来一大帮皇子,并下达最高指示:“朕宫中从无不读书之子。向来皇子读书情形,外人不知。今特召诸皇子前来讲诵。”

讲诵完毕,玄烨还要检查皇子们的射箭成绩。可能是对儿子们的表现不满意,所以他亲自下场,连发连中,引来彩声不绝。一口气射到晚上7点,天黑到看不到靶子才算完,胤礽才得以下课放学。

以上就是胤礽求学生涯的普通一天,也是包括弘历在内的绝大多数清朝皇子从6岁到成年前无数个日夜的真实写照。而且一年到头,除元旦、端午、中秋、皇帝生日和自己生日各放假一天外,连除夕都得这么“朝三晚七”连轴转,根本甭想偷懒。

与之相比,今天的衡水、黄冈的所谓魔鬼教学,简直宽松得如同天堂。

因此与其他王朝相比,清朝对皇室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的严格程度,完全不在一个层面。对此学者赵翼曾大发感慨:

“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檐曝杂记》)

其实前朝也不乏严师,但却鲜见高徒。典型如万历皇帝朱翊钧,从小就被李太后和张居正严格管教,稍有松懈就得挨顿男女混合双打。这厮人在屋檐下时装得很乖,可一朝得志后就疯狂报复,还彻底放飞了自我。让人感慨老张不仅白费了一番苦心,还不如不管,没准那货还能正常点。

这样逆反的例子在清朝基本没有出现过。客观的讲,清朝十二帝中的大多数本身才具并不高,甚至不乏庸才、蠢才。但跟此前历朝相比,性格缺陷、行为异常或身染恶癖的比例却极低,故此有人曾做出过这样的评价,即清朝无昏君。

荒淫无度,好逸恶劳,懒政惰政,暴戾胡为之类在历朝历代帝王身上都能找到的标签,基本与清帝无缘,这不能不说明清朝宫廷教育的成功。

良好且完善的教育保证了平庸的帝国继任者的下限,而一旦碰上弘历这样聪明绝顶的,拉高上限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03

当然一路顺风顺水走上权力巅峰,还从未遭受过社会毒打的弘历,本身就毛病一大堆。其中最遭人诟病的,就是妄自尊大和好大喜功。

今天太平洋的对岸有位懂王,经典语录就是“没有人比我更懂XXX”。其实川普这位西方的懂王跟当年的弘历比起来,基本相当于啥都不懂。

因为咱们的这位乾隆爷真的啥都懂,而且还能让所有人都万分的赞同这一点,这是川普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

如果有人不赞同,川普只能跟人家对喷。可咱们的乾隆爷,人家不但会搞文字狱,手里还握着刀,那可是说砍脑袋就砍脑袋的!

所以只要乾隆爷在场,就没有别人瞎哔哔的份儿。什么专业人士都得靠边站,然后乖乖的掏出小本本认真记录皇帝陛下的最高指示,然后照章执行,一字一句不可更易。

毕竟这位皇帝陛下有个极为难得的好处,就是认账。像平定回乱一役,因为这厮的一通瞎指挥,导致兆惠被围黑水营,险些全军覆没。战后军队回京,他不顾群臣的阻拦,颠颠跑到城外好几里地迎接,还亲自给兆惠牵马,算是道歉认错了。

话说历朝历代就算臣子立下了天大的功劳,当皇帝的站在城门楼子上招招手,那都是祖坟冒青烟的稀罕事,哪有屈尊纡贵出城相迎的?更甭提给臣子牵马了,连想都不敢想。

恕我才疏学浅——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兆惠享受到的这份荣耀是史上独一份,再无第二例。

所以听皇帝的差事办砸了没关系,不听话的就算立下天大的功劳,照样不耽误收拾你,否则朕还怎么继续当懂王?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客观的讲,肯定不是好事。毕竟皇帝也是凡人,是凡人就会不断的犯错。而一个手握最高权力的统治者犯错,甚至是不断的犯错,那么对于所有人都是个无比巨大的灾难。

那么正确的方式是什么?当然是虚心纳谏,然后再集思广益,就像李世民,或者说他表现出给大家看的那样。事实上从秦汉到唐宋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当皇帝的从来都没法为所欲为,更不可能做到像教科书教我们的那样“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因为以勋贵、士族、士大夫为代表的官僚系统是有能力与皇权相抗衡的,什么事都得商量着来、妥协着办,犯错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但从元朝时蒙古人开始瞎搞,到朱元璋废掉宰相,再到满洲人把臣民统统降级成奴才,专制集权的时代才真正到来。而华夏文明从生机勃勃转为日趋保守僵化并走向衰落,也正与这一进程同步。

不过凡事有一弊必生一利。庸才、蠢货以及完全自私自利者搞专制集权自然是自寻死路。可要是有大智慧、大格局者这么搞,没准就搞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那效率可以说是贼高。

比如所谓的康永乾盛世,再比如弘历自吹自擂的那个十全武功。

如今的舆论,对十全武功贬大于褒,其实是非常不公平的。更是不合情理的。

所谓的十全武功,弘历自己是这么总结的:

“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御制十全记》)

这里边肯定有滥竽充数的。比如那个“降缅甸、安南各一”,实则战略目标完全未能实现,自身损失也极为惨重。只是结果刚好能挽回点面子而已,其他的一概失大于得。而把这两个东郭先生生拼硬凑进来,只能说弘历的自大与自恋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

但除此以外,还真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

两次金川之战以及廓尔喀之役,彻底打消了藏地内外的一切野心家的所有妄想,使得那座高原真正成为大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直到今天我们仍享受其遗泽。同时廓尔喀之役还深深震慑了英国殖民者的扩张野心,使其侵略中国的野心不得不止步于印度长达一百多年;林爽文之乱,曾一度被认定为台岛汉族和高山族人民为反抗清朝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而进行的正义斗争。殊不知一旦弘历未能及时镇压、令林爽文成事,那么后果是什么?我们今天要收回那个岛的法理依据又要去哪儿找?本来就够乱的东南形势,又得平添多少麻烦?

更别提平准和定回——刘彻凿空西域、刘询设立西域都护府、李世民开创安西和北庭都护府都因此名垂青史;玄烨和胤禛爷俩苦战近60年,先后夺下漠北、青海和高原,却始终被堵在西域之外不得其门而入。

唯有弘历,不顾举朝反对机敏的抓住了难得的机遇,先灭准噶尔,再平回部,终于将一个完整的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新疆”由此诞生。

哪怕一辈子只干成了这么一件事,弘历就足以堪比汉武唐宗,更何况他还弄出一大堆管他是凑数还是实实在在的武功——如果这厮是个汉人,千古一帝的头衔保准没个跑。

更何况,今天我们在疆藏台等方向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设想一下,要是当年弘历在这些地区的问题上随大流,甘当守成之君,恐怕今天的我们就不用烦恼那么一大堆问题了,没准想去观光一下都得办护照。

所以我们真的应该感谢这厮给我们带来的这些“幸福的烦恼”,但似乎好像没看到有多少人感谢过他。

谁让弘历从头到脚,都是个满洲人呢?

04

明明是个天生自带招骂光环的满洲人,弘历却自恋自大,口无遮拦,自诩全知全能,啥啥都没人比他更懂,一天不吹牛批简直都活不下去……所以这货不挨喷,简直天理难容。

但就事论事的喷没问题,没边没沿的瞎扯淡就太过分了。

比如好色。

说这厮数下江南,目的除了偷偷祭拜自己的汉人祖宗,就是选美。又是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又是如懿魏璎珞,还搞大了小舅子傅恒老婆的肚子,弄出个私生子叫福康安……

其实弘历活了89岁、掌权63年,但妃嫔“只”纳过45个——可能有人对这个“只”字有意见,但无论按照传统的皇家礼制还是清廷有关后宫编制的规定,45这个数字都是极低的。这也意味着,乾隆皇帝的后宫长期处于严重缺编的状态。

连老婆都没凑够数的人,你觉得他有多好色?

与之相比晋武帝司马炎的后宫破万人,唐玄宗李隆基更是囤积了超过4万名女人。即便是秦皇汉武,你要说人家后宫佳丽三千人,那都是在羞辱他们。不整出个五位数的美人傍身,你以为他俩好意思出门见人?

但这一点不耽误他们千古一帝,也没人提好色这茬。但只有45个妃嫔的弘历就是个装批犯,就是个老色鬼。

这个老色鬼的一生挚爱之人,唯有与他青梅竹马的富察皇后。后因富察氏病逝于济南,弘历写下“四度济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莫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的诗句,一生九过济南城而不入,又上哪儿找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去?瞎编都不会编!

还有“打油诗”那个梗。实事求是的讲,弘历的文学水平跟李杜苏白肯定没法比,即便是次一两级的陶(渊明)王(维)欧(阳修)陆(游)什么的也能把他甩出八条街。毕竟人家的专业是当皇帝,写诗填词属于个人爱好,至于水平没法强求。

但以他一生作4.5万首诗、差点孤身盖全唐(《全唐诗共收录诗4.8万首》)的产量,尤其是以其爱凑数的臭毛病,搞出一大堆狗屁不如的打油诗来,或许也有点情有可原?

毕竟就算让李杜日均作两三首诗,还一天不许落下,信不信他俩也得偷懒耍赖瞎糊弄才能过关?

弘历的诗才,放在唐宋那个文坛黄金时代肯定会被吊打,但在明清就处于中等甚至可以偏上的水平了。要是跟他的皇帝同行们比起来,那又是绝对拔尖的种子选手了。起码在他的诗作中选出几百首出个精品集,绝对也是能令人赏心悦目的。

比如下面这首《戊辰悼大行皇后挽诗》:

“恩情廿二载,内治十三年。 忽作春风梦,偏于旅岸边。

圣慈深忆孝,宫壶尽钦贤。 忍诵关睢什,朱琴已断弦。

夏日冬之夜,归于纵有期。 半生成永诀,一见定何时?

棉服惊空设,兰帷此尚垂。 回思想对坐,忍泪惜娇儿。

愁喜惟予共,寒暄无刻忘。 绝伦轶巾帼,遗泽感嫔嫱.

一女悲何恃,双男痛早亡。 不堪重忆旧,掷笔黯神伤!”

就问那些笑话人家打油诗的,能写出这个水平不?

05

华夏文明,自三代而萌生,秦汉而勃兴,至唐宋而盛放。但从女真及蒙古人入主中原后,文明发展的进程被打断,一度出现了退化。朱元璋虽然在形式上完成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历史任务,却没有接续上唐宋遗风,相反在风气上日趋僵化保守,以至于最终把大好江山拱手送给了满洲人。

满洲人在文明程度上比蒙古人高不到哪儿去,作风上却更加保守,但相对而言更倾向汉化。只不过人家效仿的对象不是唐宋,而是明朝,还变本加厉。

这就没救了。

清朝统治(除近代)最遭诟病之处,比如专制集权,比如禁海抑商,比如文字狱,比如圈地运动,再比如闭关锁国,其实大多都是照抄了明朝的作业。只不过要么是清朝照猫画虎的给画成了promax版,要么就是明朝自己的作业都写不下去了,而满洲人的执行力超强,啥逆天的玩意都整得出来。

比如明末为啥在南方搞出了资本主义萌芽和西风东渐?正是因为老朱家在江南等地的统治基础完蛋了,连每年的四百万石漕粮都搞不定,哪还有闲心思扯别的淡?所以就算没有“满清误我三百年”而是朱由检逆风翻盘了,信不信他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甭管什么芽什么苗,统统给你掐死拉倒?

帝制皇权不倒,儒家糟粕不清,甭管朱由检、李自成还是多尔衮,谁来都是一路货色。

在这个大前提下,满洲人入关的结果好像也没那么难以接受。毕竟人家有康雍乾,打下了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养活了4亿多人口,

换成老朱家,谁行?

而弘历,因为爱嘚瑟、喜蹦跶的倒霉脾气,就成了后人对这个王朝发泄戾气,或者说无能狂怒的首要打击目标,被黑得五颜六色五花八门。

其实真没这个必要。

5 阅读:488
评论列表
  • 2024-11-16 23:16

    宋朝就已经日趋僵化了,朱元璋没继承的是汉唐思想,脏唐臭汉不就是说这俩开放吗

  • 2024-11-18 22:45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