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青春期孩子,当我学会饿鼠效应,改掉了儿子的坏毛病

小银亲子成长 2024-12-11 16:02:57

你好,我是小银。

01

很多家长吐槽:“青春期的孩子,真的是太可怕了!”

孩子到了青春期一下子就变了,软硬不吃,油盐不进。每天跟他们斗智斗勇,真的好累啊!

父母经常用敏感、叛逆、难搞等词语来形容青春期的孩子。

我真的太理解这种感受了,青春期的孩子简直就是杠精转世,80斤的身体,100斤的反骨。

看到一个妈妈发帖子吐槽:

儿子在初三关键期,突然厌学不想去学校了!眼看还有半年就要中考了,他却闹这一出,简直一点也不懂事。

想当初,我费了多少心思,陪他一起拼小升初,好不容易择校成功,挤进这所重点初中,他倒好,关键时刻给我掉链子!

我无法接受,问他原因,他只说“上学没意思”,再问下去,就开始不耐烦了。

我们全家轮番上阵,苦口婆心地劝他,可儿子就是铁了心不去上学,我都快愁死了!

现在回想起来,自儿子升入初三以来,我就隐隐察觉到他状态不佳,心不在焉,做起事来拖泥带水。

每天放学回家,他总是先玩手机,作业则被一拖再拖,直到最后一刻才匆忙应付。

原本他的成绩还算稳定,位于班级中上游,可初三的首次考试,他竟下滑了10多名,直接到下游了。

青春期的孩子既然独立意识强,既然样样都要强,样样喜欢作对,那么,我们反而要让他学会承担一下后果,不能过度保护。

与其跟娃较劲,不如转变自己,不能再像小时候一样,样样管,样样抓,样样催,样样保护了,要懂得运用一招叫:“饿鼠效应”。

02

“饿鼠效应"来源于一个经典的实验:研究人员将老鼠分为两组,一组提供充足的食物,另一组则长期处于饥饿状态。

结果发现,处于饥饿状态的老鼠一旦得到食物,往往会疯狂进食,甚至吃到撑死。

此后,科学家们逐渐扩大试验范围,对鱼、兔子、猴子等动物进行类似实验,所得结果大同小异。这就是“饿鼠效应”。

这个实验说明,过度渴望常会导致失去自控力,导致与原本目标相悖的结果。

就像我们急于达到某种目标,反而让这种渴望操控了我们的行为,带来压力和冲动的决策。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人最理想的状态是对自己的目标保持一种“饥饿感”,这样能促使一个人进步。

父母要让孩子保持“适度的饥饿”,比如少一点庇护、少一点物质奖励,让孩子“舍”去一些东西,他才会更努力去争取。

教育孩子往往需要一些克制,不能把孩子宠成只会索取和享受的“米虫”,让孩子适度尝点甜头,也适当吃点苦头,这样孩子长大后才更有底气。

03

住我隔壁的邻居说:

“自从进入青春期,我的每一天,过的都是被啪啪打脸的日子。儿子像是变了一个人,脾气越来越大,就像一个雷,一点就炸。

只要放假,就颠倒黑白地窝在床上,拿着手机和同学聊天、刷视 频、打游戏。

一喊他学习,就大声抗拒:“烦不烦啊?不用你管,我知道!”

处处跟家里人作对,看谁都不顺眼,仿佛全世界都是他的仇人。”

那时候他也是各种恐慌,孩子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呀?!

他试过,为了把孩子拉回原来的轨道,更为严厉地限制孩子。结果越管越反,越管越叛逆,

他儿子更加报复性玩手机,不学习来抗议。

后来就是逼自己改变,转变了教育观念,学会了“饿鼠效应”,慢慢的,儿子才一点点变好。

为了让孩子们在“饥饿”中成长,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1.给他们足够的空间,不要事事包办;

2.让他们体验生活中的苦,学会面对挫折;

3.鼓励他们独立探索知识,而不是依赖各种兴趣班。

0 阅读:17